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本书特色
书评
引 子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小镇格尔尼卡。
晴空之下,一架架喷涂着十字机徽的轰炸机带着巨大的轰鸣出现在格尔尼卡的上空,小镇的宁静被打破丫,一无所知的人们走上街头,驻足向空中观望。飞机飞得如此之低,人群开始骚动,似乎感觉到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只有孩子们兴奋地指点着,叫喊着。这时,人类历史上的一出惨剧上演了,机群抖抖翅膀,舱盖打开,一串串黑压压的炸弹倾泄而下,向着地面同样黑压压的人群呼啸而去……
轰炸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这座西班牙的历史文化名城几乎全部被毁灭。70%的建筑被炸毁,小镇7000多居民中有1654人被炸死,889人被炸伤。但是,格尔尼卡镇那棵著名的古橡树却奇迹般地挺立着,周围遍是断瓦残垣,巴斯克省的**届议会在这棵树下召开,现在成了西班牙人民对法西斯仇恨的象征了。
这次事件是西班牙大独裁者佛朗哥和其德国法西斯盟友联合策划的。在这之前,西班牙的形势已是一天比一天糟糕,联合阵线控制着马德里和东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政权通过血腥暴力手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西班牙内战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巴勃罗·毕加索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法国,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西班牙人,他一生都以此为荣。他多次拒绝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国籍的好意,直到去世都保持着西班牙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毕加索对佛朗哥的法西斯统治一直无比憎恶,1937年初,也就是格尔尼卡惨案发生前的几个月,他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佛朗哥的梦幻和谎言》:
矫揉造作的探戈舞。
凶险的*字旗下,
螃蟹与剑鱼的皮子光亮夺目;
人头上割取的毛发,
编织成一块抹桌子的破布。
灼热的火炉里战旗通红。
鲜血混和着死黑的墨水,
而那血滴——便是子弹!
……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内容简介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主要内容:天才少年,巨匠和情人,《格尔尼卡》和内心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师,加入法国共产党,陶艺家毕加索,两种打击,毕加索的奥秘等。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目录
引子
漫长的人生 不竭的创造
天才少年
求学时光
“四猫酒吧”
初闯巴黎
“洗一船”和《亚威农的少女》
立体主义的探索者
舞台设计
《三个音乐师》和《三个舞蹈者》
巨匠和情人
《格尔尼卡》和内心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师
加入法国共产党
陶艺家毕加索
两种打击
毕加索的奥秘
“糟蹋”名作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节选
毕加索的奥秘
毕加索不想留在瓦劳利,也不想返回巴黎,他开始在法国南部物色另外一处房子,*终选定了拉加里福尼的一座别墅。这是一处华丽的府邸,建于19世纪末,从那里可以俯瞰以香槟闻名的戛纳。毕加索很喜欢这儿的环境,而且他可以躲开巴黎街头热情游人的纠缠。房子四周有高高的黑铁围墙,门口有看门人守在亭子里,将好奇的游客和冒昧来访的人拒之门外。高大的法式窗子一开,便从花园飘进松树和桉树的清香来。油画、陶器、彩砖、金属版、铜像、石雕、素描、版画,不计其数的经毕加索双手创造出的东西随意堆放在房间、画室、仓库和花园的草丛中。
在这五光十色的住宅里,有杰奎琳和他作伴。杰奎琳已选定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生活和意志都屈从于他,而毕加索也选中了一个能照顾他晚年生活的女人。
在新居作的油画中,有不少杰奎琳的肖像。有的穿着土耳其服装,让人想起《阿尔及利亚女人》,其中*著名的一张是《坐在摇椅上的杰奎琳》:一个渺小的女人,胖墩墩的,一幅家庭主妇的模样。与*初理想化的杰奎琳肖像比有天壤之别。
1 955年夏天,电影制片商乔治·克鲁左来到拉加里福尼,建议毕加索与他一起摄制一部影片。在那以前,已经有好几部关于他作品的影片公映了,**部就是《格尔尼卡》,解说词是艾吕雅写的,影片讲述这幅名画的故事与毕加索早年的作品的联系,轰炸惨剧也得到了详细叙述。后来比利时摄制了一部影片,其中*精彩的一幕是在瓦劳利拍的,毕加索在一块透明的玻璃上作画,鸽子、女人、山羊在毕加索舞蹈般的动作中出现,十分迷人。还有一部影片是《从雷诺阿到毕加素》,这部影片将毕加索的激情和雷诺阿的色情作了比较,其实色情在毕加索身上表现得也很明显,影片的论点显得过于简单化。
毕加素本人也曾小规模尝试过摄制电影,他使用纸剪成的动物和人物,并用彩笔将它们画得活灵活现。他虽然对于电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深感兴趣,但这些成果一直没有披露于众。
克鲁左制作的这部关于毕加索的影片无疑是*成功的,摄影是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儿子克劳德·雷诺阿,影片名为《毕加索的奥秘》。一连两个月,毕加索每天赶到尼斯的电影场去,耐足性子,在镜头前一笔笔地画,后来逐渐对拍摄产生了兴趣,配合得很到家,每画完一笔,都要停下来亮个相。
影片的首映十分轰动,他的画如被魔力驱使着在银幕上出现,每一根线条就像是预定好的,只是除画家外,别人看不见罢了。其中有一组长镜头,是他大刀阔斧地修改一幅海滩风景,使它在*后戏剧般地完全变成另一种样子。毕加索在杰奎琳的劝说下出席了在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他戴着一顶英国礼帽,略带焦虑地欣赏了银幕上自己的创作过程。
毕加索经常在别墅里接待一些来访的法国共产党工作人员。他们经常来请他给党的某次运动画一幅画,或者在宣言上签字。虽然斯大林肖像事件引起了暂时的不和,但他们之问的合作还是相当好。他知道他们不太了解他的画,也不指鬯他们r解,只要他们允许他在艺术领域中有自由,他是愿意在意识形态方面支持他们的。l 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许多法国共产党人退了党,毕加素阐明了他的态度,他说:“我不是政治家,但是共产主义代表着我所信仰的某些理想。我相信共产主义是致力于实现那些理想的”。他进一步说明,只要法国共产党继续代表工人阶级中大多数人的愿望,他就不可能退党。他知道,留在党内可以与普通人民保持接触,
他可以认识工匠、手艺人和技师,和他们一起愉快地工作,他们相互信赖。他对他们的信任,是他根深蒂固的人道主义的一部分。
195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毕加索为巴黎总部绘制一幅l 000平方英尺的壁画。他将40块胶合板铺在地上,在那上面作画,杰奎琳和助手们负责移动那些木板。揭幕式上,毕加索在人们的簇拥下来到壁画前,帷幕向两侧拉开,灯光闪烁,人们欢呼鼓掌,但又莫名其妙。这到底是一幅大师的杰作呢,还是一片胡涂乱抹?毕加索把这幅画命名为《依卡洛斯的坠落》。画中有一个干瘪的骷髅,往大海里掉,整幅作品的视觉效果很强烈,但使人感到恐惧,这同一个旨在为了未来而奋斗的国际组织极不相称。官方将其改名为《生命与精神的活力战胜邪恶》,并做了很多吹捧的宣传。9月,这幅壁画正式安装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1896年4月,毕加索《*初的圣餐》参加了巴塞罗那美术作品展。次年,《科学与仁慈》参加马德里全国美术展,随后在马拉加省美术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给垂危的妇人诊病的医生,模特即父亲唐·何塞;“仁慈”的化身是怀抱婴儿的修女;病妇的模特是一名街头行乞的女人。毕加索在自己的画室里完成了这幅他一生中**件重要作品,画室是父亲在1896年为他置办的。喜讯传来,朋友们用香槟浇在毕加索头上,作为他成长为画家的洗礼。《留平头的自画像》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画家年轻稚气的外表和与之不相称的天才创作功力。
1897年秋天,16岁的毕加索来到马德里,进入西班牙*高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对于在已塞罗那学习的那个时期,我感到深恶痛绝。”毕加索回忆道。他希望在马德里会截然不同,会得到解脱,得到发展和探索的机会。
很快他又失望了,学校的沉闷气氛让他感到窒息。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抱怨说:“他们就会唠唠叨叨,翻来覆去还是那一套老生常谈。我们的教育太糟了,如果我有一个想当画家的儿子,我就不会让他在西班牙呆片刻……”毕加索在马德里过了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他很少到学院去,不到正午从不起床,起床后就整日在列提罗公园画速写。他经常搬家,漫无规律。
……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作者简介
程阳阳(1974~),北京现代出版社编辑。著有《毕加索与〈格尔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