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本书特色
一: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他和丈夫钱钟书一生伏案阅读,对文学和创作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创作出了很受欢迎的小说、散文以及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当代文坛上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她的内心淡定从容、她的文字清丽淡雅、她的爱情珠联璧合、她的才情举世公认、她的一生充满波折……读读她的作品,在略显浮躁的现在平静一下心情,学一些她的智慧,感受一下文字的魅力以及不同时代的魅力或无奈。
三:《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不仅是一本具有时代背景和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也是追思一代文学大师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文字清丽清新。
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内容简介
本书有关于杨绛的家庭出身、求学经历、恋爱婚姻的介绍, 也有她异乡求学、相夫教子、笔耕不辍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智慧。不仅是一本具有时代背景和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 更是追思一代文学大师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
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目录
序: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章 书香世家,严父慈母
1.望俨然,即之也温
2.如春雨,润物无声
3.随遇安,寒素人家
第二章 袅婷少女,人淡如菊
1.夏日将闻喜讯来
2.唯有青葱少年时
3.求学坎坷显才情
4.错失清华向东吴
第三章 初次相逢,已许平生
1.蔷薇新瓣浸醍醐
2.似万千梦里遇见
3.云中谁寄锦书来
4.婉拒费郎千金意
第四章 “一双名剑”,英法求学
1.夫唱妇随别亲友
2.才女亦是贤惠妻
3.天使降临尘世间
4.家国情怀系我心
第五章 抗战荼毒,重归故国
1.南北相思不相忘
2.有死别,无生离
3.创巨作,一鸣惊人
4.伴君著书《围城》出
第六章 定居京华,女者侠气
1.水木清华做学问
2.政治风潮身心碎
3.欲把菜园当“花园”
4.居无定所波折多
第七章 巧避政治,文人傲骨
1.三里河畔终安稳
2.《堂吉诃德》获殊荣
3.著书写作不停歇
4.待我心,世间始终你好
第八章 我独自,怀念“我们仨”
1.“写女”欲陪君
2.爱女香消孤难耐
3.生死相念终不渝
4.逃向何处?终是“书”
第九章 山水一梦,世间再无“先生”
1.修身养性,不屑争抢
2.俭以养德,乐施善行
3.淡泊名利,突陷风波
4.人生边缘,百岁感言
5.万人如海,女儿“归家”
附录一
杨绛经典语录
附录二
杨绛本人自撰的生平大事记
续
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节选
**章 书香世家,严父慈母
书香岁月,似水流年。
卷着淡淡的馨香,游走在嘈杂的人世。书,是滚滚红尘里*动人的一抹馨香,它明丽而清新、美好而纯净,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遨游在书的世界,所有的繁杂便被简约取代;成长在一个书香缭绕的幸福之家,所有的烦恼也都有了归属。从婴儿到少女,从豆蔻到白发,杨绛终其一生,都深受开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影响。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影响,从淘气转向好学的。”对于父亲杨荫杭,杨绛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与崇拜。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既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在父亲的影响下,杨绛爱上了读书。父亲的刚正不阿,也让杨绛深受影响。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操持一家大小衣食住用,但她也是知书达理的奇女子,不仅做得了家务,也念得了书本。闲来无事的时候,还会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自己一个人读得津津有味,并时常提出新见解,堪称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父母的无话不谈、伉俪情深,对杨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她都在书香世家特有的开明、民主、教养中成长,她的刚烈与果断来自父亲,她的温婉与淡然来自母亲,她的独立与信仰来自家庭。她深受严父慈母爱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才能在风雨飘摇中随遇而安。
望俨然,即之也温
1878年,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病理学家乔治·惠普尔以及舞蹈家邓肯等人相继诞生,祖鲁在伊山得瓦纳战役中击败英国军队,中国则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诸如开平矿务局成立、国内**套邮票发行、《中美续增条约》签订等大事件。当时的中国已是清政府统治的末期—光绪四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早已暴露无遗。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就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而民众的生活也由此变得水深火热。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户普通人家中,隐约传来了几声新生儿的啼哭。这户人家的主人曾经在浙江做过很小的官,虽承蒙上一代人的恩泽,现下有房屋可以居住,但却因为没有田产,只能勉强糊口度日,可谓是真正的“寒素人家”。
新生儿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为其取名“荫杭”,字补塘。杨荫杭家中兄弟姐妹共6人,其中,大姐、大哥以及*小的弟弟都先后不幸早逝,余下的两个妹妹也都在出嫁后各自同夫家断了联系。
小时候的杨荫杭备受父亲和祖父的宠爱,但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于他们的严厉教导。对他而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祖父一边给他剥瓜子吃,一边逐字逐句地教他背诵“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等名家诗词。
1895年,凭借着优异的考试成绩,17岁的杨荫杭成功入读天津中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官办大学,天津中西学堂在随后的发展中曾经几易其名,*终发展为今天的天津大学。对于当时的杨荫杭而言,他选择这所由盛宣怀刚刚创立的崭新学堂的原因主要在于:免学费、教学模式以及配套设施等均采用美国模式。
但开学不久,由于学生们对由外国人把控的伙食心生不满,在学堂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潮运动。并未参与其中的杨荫杭,看到之前勇敢激昂的同学们在学校的“镇压”和追责过程中一个个做起了缩头乌龟,生怕被学校当作典型“杀鸡儆猴看”。这时,杨荫杭主动站出来担起了这份“罪名”,遂被开除学籍。
接下来,他重新考入了同样由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并于1898年被学校保送至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深造,直至1902年由于母校急需翻译人才而肄业回国。这期间,中国国内则先后爆发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虽然远在日本,但杨荫杭也没有只顾埋头书海,不理世事。他参加日本留学生们发起的“励志会”,与雷奋、杨廷栋等人创办《译书汇编》以及利用暑假回国探亲的机会宣传并鼓励无锡的进步青年加入“励志会”,进行反清革命。
留日归来后,杨荫杭在母校南洋公学译书院任职,主要编译了《名学教科书》一书。1903年,由于经费方面严重不足,译书院停办,杨荫杭也由此离开上海重回无锡,协同留日学生蔡文森、顾树屏等人创办了提倡研究理化并学习英语的“理化研究会”,聘请一名日本教师为学员们教授自然科学,带领并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其中就包括杨荫杭的妹妹杨荫榆。
不久之后,杨荫杭再次回到上海,成为《时事报》的一名编辑。同时,也在《大陆月刊》《苏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宣扬自己的革命思想以及在澄衷学堂、务本女校等校教课。
澄衷学堂是由宁波籍企业家叶澄衷于1900年创办的,著名文学家胡适曾经就读于这所学校,杨荫杭正是教授他的先生之一。关于这一点,杨绛在文中回忆道:抗战胜利后,我在上海,陈衡哲先生请我喝茶,曾见过胡适,他用半上海话对我说:“我认识你的姑母,认识你的叔叔,你老娘家(苏沪土语‘尊大人’的意思)是我的先生。”据说他那时在中国公学读书。钱锺书对我说,胡适决不肯乱认老师,他也不会记错。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国内各种势力均蠢蠢欲动。碍于之前参与并组织的革命团体和活动的影响,为了避免被缉捕入狱,杨荫杭再度远离家乡,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读法律专业,并对西方的民主法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毕业论文《日本商法》更是备受导师的赞赏而被收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学丛书。
在学习西方民主法治期间,杨荫杭先前激昂的反清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他一方面仍旧愤怒于清政府的迂腐落败,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西方民主法治来“改良腐朽透顶的专制制度,挽救贫穷落后的中国”。
怀抱着这种以法治国的美好幻想,杨荫杭回到国内,经由张謇(曾聘请杨荫杭同学雷奋作为自己的高级顾问)引荐进入北京法政学堂任教。听闻杨荫杭对东西方法律颇为精通,皇室成员善耆特意邀请他利用晚上时间为自己进行授课。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在张謇的再次推荐下,杨荫杭就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一职。任职期间,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惧流言。比如,江苏士绅们联名登报欢迎打败军阀顺利进城的张勋,认为“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杨荫杭却并不怎么认同这位“辫帅”,故而在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上的欢迎者名单后,专门重新登报申明自己不欢迎的立场。
时隔不久,碍于北洋政府“本省人不能担任本省官职”的决定,杨荫杭被调往相邻的浙江省,仍然担任高等审判厅厅长职位。当时的政府效仿西方实行“三权分立”的法治制度,意即各省的督军、民政长和高等审判厅厅长三者之间互相监督,互不干涉。
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作者简介
刘志则,知名传媒人、出版人,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总经理,博文书友会“社群裂变”发起人。
他一直致力于出版“能带给社会美好正能量的书籍”,向社会输出了超过500万册的正能量图书。此外,他还采访了上千位社会各行业的精英,策划了几十部优秀的畅销书。 代表作品:《21岁当总裁》《站着上北大》《一封家书》《小众行为学》《董明珠:中国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恒大许家印:苦难是我珍贵的财富》等。 南小乐,原名邢桂平,优秀出版策划人、“80后”具潜力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励志、女性励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研究。 代表作品:《30几岁,女人一生*重要的坎》《遇见快乐的自己》《常发现幸福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