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杜威与中国

  2020-05-14 00:00:00  

杜威与中国 内容简介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其全部思想中,杜威教育学说的介绍与应用相对而言*为完整、准确,*少分歧,在实践中成效也是*大的,但误解也不是没有。比如蒋梦麟在介绍杜威的伦理学时,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蒋梦麟的讲法就有欠妥的地方。他把“知”放在前,“行”放在后,只有相对的正确性。因为在杜威的哲学中,“行”是本体的基本范畴,而“知”不过是一种工具。可见蒋梦麟对杜威的整体把握还不够,所以他的话难免片面。后来胡适在讲杜威的教育哲学时,准确地矫正了这些误解,说明“这种行为,自始至终,只是一件贯串的活动,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知也是外,行也是内;动机也是活动,做出来的结果也是活动。”所以活动是根本性的。而陶行知后来“行是知之始”的提法,以至于更名为陶行知,道理也是如此。
之所以出现类似的问题,接受者主观的原因当然是有的,但杜威本人则要负主要的责任。因为他在强调教育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忽视了知识教育的独立作用。不镰,抽象知识*后应该服务于生活,但传授时保持自己相对的“抽象”也属正当、必要,这是分工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与标志。杜威看不过传统教育的种种负面作用,这当然很好,但如果走到极端就未免矫枉过正了,人们理解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遗憾的是,即便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成熟期,杜威也没有彻底克服这种偏见,所以60年代美国人看到苏联卫星上天,就把自己国家教育落后的原因归咎于杜威,倒也并非全无是处。
无论如何,杜威在中国掀起的教育改造风潮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所推行的民主教育、实业教育,对中国的文化普及、新文化运动的纵深发展都具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即使是在今天,我们所实行的教育改革在某些基本方面,也并未离开杜威当时的思路。
这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归于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就是建立在杜威教育哲学之上的。这样说并不过分,只要考虑一下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考虑一下当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人熟悉的那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字眼,就会有一定的体会。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杜威那本《民主主义与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成了中国各大学教育院系通用的教材;各师范学校附属学校也均纷纷效仿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做法,改称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1920年杜威在清华大学讲演期间,他特意致函给负责人约翰·克鲁斯,提议把清华大学改……

杜威与中国 目录

杜威在华经历 (张宝贵)
杜威小传
远东之行
风云际会
杜威眼中的新文化运动
思想改造的设想
教育改造的设计师
双星荟萃
难舍深情
杜威在华讲演精华 (杜 威)
平民主义的教育
学问的新问题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大学与舆论
思想的派别
伦理演讲纪略(第十一次)
伦理学讲演纪略(第十二次)
伦理学讲演纪略 (第十三次)
教育与实业
教育与实业(续)
南游心影
南游心影(续)
南游心影(续)
自动的研究
习惯与思想
习惯与思想(续)
中国文化界对杜威的评论
实验主义与新教育 (陶行知)
杜威之伦理学 (蒋梦麟)
杜威之论理学 (刘经庶)
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胡 适)
杜威的教育哲学 (胡 适)
实验主义 (胡 适)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 适)
再论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
哲学的改造 (胡愈之) 杜威与中国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1901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