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4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4)》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4)》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品中国文人:4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
品中国文人:4 目录
李贺(中唐790-816)
李贺从长安返回老家昌谷,从仲秋走到初冬。日行三十余里,或岔道访古,或留居客栈,被一地之苍茫辽阔所吸引。夜行中原大地,仰看满天寒星。瘦驴瘦男人,秋水秋波横。枯草千里……谁在安排他走这条路呢?是神的旨意还是鬼的主意?李贺日行,夜行,风行,雪行,咀嚼着悲凉,回味着痛苦,品尝着绝望。他骑驴飘过暮秋时节的洛阳城,那低垂着的头颅像个大问号。把头垂进呼啸的西风,把背影扔给变形的冬阳。
李商隐(晚唐812-869)
李商隐是有历史大关切的,有目注苍生的悲悯情怀,有傲骨,有理想,有做官的原则,有道德的底线。而这些元素会渗入他的情爱之躯。他的爱情诗乃至艳情诗写得如此出色,与其沉痛到底有关,与其纯真性情有关。能感人至深、因之而千年不朽的作品,一定有强大的价值支撑。李商隐作为士子和作为情人,二者间不是彼此分隔。换言之,如果他一贯软绵绵,情调兮兮,爱起来就不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他长得英俊,却是男子汉式的英俊:面容身姿步态,既有美感又有力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瑟一柱思华年!”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笔者拜读黄庭坚的诗文书画,觉得他硬朗而飘逸,既能柔情似水,又能横眉怒目。江西修水的神童,江南叶县的县尉,北都国子监的教授……有一根醒目的粗线将他的仕途连接起来。家里十几口人那么需要银子,他长期做“冷官”而操守不变。何物支撑了这个“不变”?
冷官黄庭坚,冷眼看世相。一腔热情付与艺术。诗词与书法传向东京、西京(洛阳)。北方大地的雄浑苍凉,融入了这位南国失意男儿的内心纵深。如果文人不失意,那么,中国历代精英艺术将大打折扣。失意就是得意:得造化之意,得审美之意。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晏几道几十年扎脂粉堆,扎得认真而投入。此与男人们信奉的主流价值相背。他可不管,脂粉就是主流。她们的生存姿态呈现着价值,犹如一朵朵鲜花吐露颜色与芬芳。晏几道痴迷女性,顺理成章地蔑视男权。这精神轨迹几乎与曹雪芹完全吻合。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重女轻男的价值怎么说都不过分。一部《小山词》,立言立德。
晏殊自幼饱读诗书,有士大夫的情怀,写曲子辞下笔筒约,婉转有韵致,如同宋代的那些美饰、美器。不用说,他对情绪的表达有着严格的筛选。他手拿一把裁剪情绪的剪刀。情绪落到纸上,要符合他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名望。晏丞相今日有好词,明天满城知……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十八岁的端王赵佶闲穿花径,视群芳诸艳为无物。许多皇子,乳臭未干已知男女事。二皇子赵仅偷香猎艳劲头高,疯玩里巷少女,呼啸瓦子勾栏。赵佶随口道:玩死他。老大老三老四老五……此间已经玩死好几个了。而赵佶勤于学习,不搞声色犬马。这位有着风流骨相的端王是不是在玩心术想当皇帝呢?宋徽宗率领群臣玩天下,终于玩死了北宋王朝。蔡京的杭州豪宅建在凤凰山下,史料称:“极为雄丽。”一年贪知府,百万雪花银。他在汴京栽了跟头,却到杭州高调享受,大宴宾客日复一日。他的孙子都不知道米从哪儿来,“蔡京诸孙,不知稼穑。”坏人写好字,蔡京是典型。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唐伯虎春去秋来转华府,追秋香,享受惨了(四川土话)。细节丰富。所谓恋爱,要的就是细节。有一些鸟类的求偶细节也比较多,生而为人,岂能落于鸟后?男女情之褶皱,类似水墨画之皴染。沉默的交流又好比留白。平日相处若工笔,待到高潮起,恰似大写意……山林气、脂粉气,融入唐寅的傲气才气,理解他的人格和艺术作品,此为关键处。嬉皮笑脸乃是浅表性生存的产物。唐寅不类此。他的风流背后有辛酸,有焦虑,有孤愤。谁去细看唐寅的眼泪和疼痛?二十岁,三十岁,疼痛垫了底。没有大疼痛,哪有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
柳如是(清代1618-1664?)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品中国文人:4 节选
家中有姐姐和弟弟,另有童仆,平时开销大。六品官的官俸,养家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李嗣的寿命长一些,当能积攒一些家底,并荫及几个儿子。可惜他患病死在了镇江。
李商隐童年丧父,家境陡然直下。他这年龄段,刚好能明白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父亲的死,后果很严重。母亲连日号啕,连月撞击着李商隐稚嫩的心。
镇江是待不下去了,母亲拖着一群儿女,“扶棺还乡”,回到故乡荥阳,靠少许积蓄和亲戚的接济过活。李商隐从十岁起便开始了困顿生涯,并承担起长子的角色。他后来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
迁徙,读书,丧父,穷困,这个范式般的四重奏回荡于李商隐的生活中。不过,这些元素是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的,对后人恐怕永远是个谜。
李商隐的内敛、多思、敏感、立志,由此而发端。换言之,他失掉好家境,赢得自己的内心纵深。这种内心纵深乃是培育感受力的首要因素。一切优秀艺术家的童年少年,都有此纵深,纵深又因人而异。
六年多的江南生活,吴风越俗浸润,对于李商隐来说,可能有异于中原一般小孩儿的情色启蒙。
在荥阳他埋头读书,情色启蒙隐人了皮下。
有一位堂叔父,赫然进入李商隐的视线。堂叔上过京城的太学,十八岁已精通五经,考进士取功名易如反掌,却回到荥阳做了二十年的处士。原来因父亲生病,他是回家尽孝的,侍汤药二十年,直到父亲去世。这举动,使他的名声传到了千里之外。不断有人请他去做官,都被他婉言以拒。荥阳城里他是吏民共仰的著名处士,志向与学问深不可测。他授徒讲学,弟子众多,对穷孩子象征性地收点束惰,富家子又另当别论。徐州节度使备下重礼请他做高级幕僚,他抛给对方一句名言:“事人匪易。”这事轰动了荥阳,传于二百多里外的东都洛阳。
李商隐对叔父崇拜得五体投地。叔父的形象替换了父亲。
十二、三岁的男孩儿,正是需要偶像的时期。李商隐崇拜有几分神秘感的叔父,学习经典受到严格的训练,并且仰慕叔父的处士风范。处士胸中有万卷书,而逍遥自在于民间,不必摧眉折腰事权贵。李商隐后来的傲世性格,颇似这位叔父。
……
品中国文人:4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品中国文人》1、2卷,人物传记《苏东坡》、《李清照》、《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