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爸巴金 本书特色
《我的四爸巴金》: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的四爸巴金 目录
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讲真话的作家——巴金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
我的四爸巴金 节选
《我的四爸巴金》一书,在巴老进入百岁之际,曾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此书作为百岁礼物献给巴老和热爱巴老的读者。现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推出增订本。李致的父亲李尧枚是巴金的大哥。在与巴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老的为人有不少的感受。巴老曾在给李致的信中说:“我离开世界以前,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你可能理解我多一些。”为了倾诉自己的感情,李致从多方面写出他心目中的巴老。到目前为止,李致写了约二十万字的随笔和日记,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文学报》、海外中文报刊以及四川、北京、天津、吉林等省市的报刊上。这次增订,并配有百余幅新老照片。对李致写巴老的散文,评论家吴野写到:“由于提供了翔实的**手资料,提供了人物传记、辞典一类文体难以涉及的生动细节,因而早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家马识途在题为《情深文自茂》一文中谈到李致,他说:“巴金的人格力量,无疑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读了李致的近作,挥毫录清人张问陶诗句“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以赠李致。《我的四爸巴金》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我的四爸巴金 相关资料
插图: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作家巴金是我的叔父,我叫他四爸。四爸在一九二三年离开四川去南京读书,以后又到法国留学。我出生的时候他在上海,所以我十一岁前没有见过他。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第一次回成都,但我当时在读初小,不懂事,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只记得他经常带我的几个姐姐去看电影,说我看不懂,就给我钱买邮票。我是集邮爱好者。大墙西街有一家卖中外邮票的小商店,我拿着钱就往大墙西街跑。一九四二年,四爸第二次回家。这时,我们住在成都北门荣华寺街。大门很简陋,进去是一条小巷,巷子两边各有一家独院。正中的院子比较大,住有五六家人,我们家租了两间房子。院子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经常为一些生活小事发生争吵,很像四爸后来在《小人小事》一书中所写的情景。然而我和邻居的孩子们却很要好,放学回来,一起打仗、捉猫猫,或者跳房、扯响簧,无论吃饭、睡觉,都要大人“捉拿归案”。一天,四爸对我说:“你一天到晚不回家,我给你改个名字,叫李国飞吧!”我不知道这是批评,心里想:要真能飞起来,那才好玩哩!我和四爸住在正房,睡一张大床,这张大床有很结实的床架。我上床以后,总觉得没有玩够,便在床架上翻来翻去,等到实在疲倦了,才肯睡下。我睡在床里面,占地不多,把大部分“领土”留给四爸。这时,四爸往往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写文章。据说写得很晚,但我不知道,因为我钻进被窝,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被叫起来上学,我总是轻脚轻手,从他脚后爬下床,生怕把他惊醒。我还记得家里摆供的时候,上自祖母下到我,都对祖宗牌位叩头,只有四爸一人鞠躬。我很奇怪,大人解释说四爸是“新派”,令我佩服不已。如果说我拥护“新派”,这算是开始。虽然我什么也不懂,但我顶讨厌叩头。我立志长大了也要当个不叩头的“新派”。那个时候,青年学生中很盛行请人签字留念。许多人都有一本“纪念册”,一般都请教师、同学题词。四爸在家的时候,来找他的人很多。青年学生来找他,大多拿着“纪念册”请他题词。我有时也伏在他旁边看,不过有些字不认得,有些认得的字并不懂得什么意思——例如,“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想,乡下田里的路是我们上学时走近道踩出来的,这对,但城里的马路哪是走出来的呢?我看见过修马路,一条马路要修很长的时间。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鼓舞青年勇往直前。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特别愿意和哥哥姐姐享
我的四爸巴金 作者简介
李致(1929- )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共青团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第六届省政协秘书长、党组成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15岁开始学习写作,1949年前曾在成都、重庆等地的报刊上发表一百多篇习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往事随笔”为总题,先后出版《往事》《回顾》《昔日》《我与川剧》《终于盼到这一天》等散文随笔集,并编选《巴金的两个哥哥》《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等书。 现为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巴金文学院顾问,巴金研究所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