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中国新一代职业媒体人口述实录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我和美国爱奥瓦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朱迪·波罗鲍姆合著的一本书,在美国出版了。这就是关于中国新闻界变化的口述实录——《中国墨水:中国新闻界变脸》(China Ink: The Changing Face of Chinese Journalism)。本书中文版的书名为《变脸——中国新一代职业媒体人口述实录》。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书。我们只是希望从一个侧面给愿意了解中国的海外读者,展示一些真实的状况。平心而论,从?些美国读者的反馈看,这本书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变脸-中国新一代职业媒体人口述实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因为事实在那里
记者永远不是故事的主角
让人们把心扉向你敞开
媒体自我人格的形成刚刚开始
抗拒新闻的易碎
兴趣能带人走一千里
新闻是一个有理想的行业
记者不是工作,是生活
新闻是一个停不下来的职业
你必须有一颗爱心
我对群众体育报道非常有感情
快乐幸福每一天
每天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
记者不可能比公众知道得多
看出那些标志性事件赶紧做
*大的挑战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打捞和保留历史的细节
真诚的决斗
致谢
变脸-中国新一代职业媒体人口述实录 相关资料
当我在奈尔为本书英文版所写序言中看到这些评论时,我问朱迪,奈尔是不是中国通,是不是很了解中国新闻界?朱迪说,不是。朱迪和他素不相识,2007年在纽约一个研讨会上见到他,向他提到这本尚未完成的书,请他写序。奈尔没有马上答应,只是说,你发来几个样章看看吧。朱迪把当时整理好的五六篇访谈发给他,一个星期之后,就收到了奈尔写来的序言。我觉得,奈尔的感觉非常准确。
什么是新闻人的职业素养?简单来说,就是用事实说话,而不是从概念出发。要平衡表达不同方面对同一事件的看法,而不是只表述一方面的意见。要尊重受访者,而不是无视他们的权利。是同受众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教育他们。
这些看似很浅显的道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用我们的访谈对象之一、新华社记者王军的话来说:“对新闻工作最大的挑战是自我的新闻检查。你在写的时候就自问,这个可以吗?那个可以吗?即使这样写没有问题,你也觉得有问题,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王军曾率先报道了北京东方广场这个项目在决策过程当中的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居民利益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矛盾。这些问题,既不是北京独有,也不是中国特色。但是这类问题的报道往往可能得罪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而被认为“敏感”,报道难度很大。而王军却能凭借把握好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平衡表述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而不是轻易下结论,从实事求是的态度出发而不是炒作,成功地碰了若干大家以为很敏感的问题,有些报道还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所以,王军有充足的理由通过我们这本书告诉世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职业新闻人觉醒的时代。”
职业素养是不是不讲理想?完全不是。我们访谈的记者和未能接触的很多年轻记者对新闻这个职业已经产生了激情,他们以追求事实为己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事业当中。与此同时,他们对市场化的利弊也有清醒的认识。王军说:“市场化媒体太在乎钱,太屈从于市场,屈从于资本。把记者搞得很紧张。我恰恰觉得中国媒体从一个单位变成一种可以靠市场化来运作的像一个企业似的机构,是一种进步。缺点在于竞争还不充分。真正有竞争力的媒体,应该是那种能够按照新闻的规则去做事情,靠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的媒体。”
另一位访谈对象,当时也是新华社记者的林谷,与王军不谋而合地谈到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他说:“我们很多时候在抱怨新闻控制,但是其实有时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做好功课。天底下新闻管制无所不
变脸-中国新一代职业媒体人口述实录 作者简介
熊蕾,原新华社高级编辑,曾在新华社从事中国新闻对外报道25年。与他人合作主持编辑过《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变革中的中国妇女和儿童》和《中国环境透视》等英文图书,译著有《吉姆爷》、《音乐教育的哲学》。现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客座教授,兼做一些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