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2020-05-14 00:00:00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本书特色

周作人一生走过的独特崎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本书着力刻画其一九四五年后的人生历程,许多新鲜情节,令读者掩卷深思。……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20世纪的中国。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能够得到存在的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 周作人一生走过的独特崎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本书着力刻画其一九四五年后的人生历程,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许多新鲜情节,令读者掩卷深思。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目录

引子 末日到来的征兆

**章 乙酉年的惶恐

第二章 “日暮途穷剧可哀”

第三章 老虎桥监狱的囚徒

第四章 “菰蒲零落满溪间”

第五章 阳光下的劳作

第六章 “粘泥絮”与“未摘花”

尾声 “香泥成篆复成灰”

附录一 周作人著译作目录

附录二 周作人生平年表.

附录三 周作人研究资料索引辑要

后记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节选

1965年是周作人一生的倒数第二年。 这一年的3月15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对话集》全了,凡对话20篇,共计约47万言,大功告成,炳烛之明亦殊可庆幸矣。”听上去是在说,他晚年*大的心愿已了,可以放松一下了。言辞之中流露出的分明是欣慰。 1965年3月30日,周作人又在日记中写道:“上午,仍生火炉,阅《日知录》,近日甚无聊,亦颇疲倦,似脉搏不甚好,盖有间隙也。”当晚,周作人梦中得诗二句,醒后复有记忆,词曰:“莲子有心还有意,香泥成篆复成灰。”时隔14日后,周作人将此二句记人日记,并写道:“事出无因,而颇有意思”。诗句颇有返本归初之意,而且颇有点一语成谶的味道。 “莲子”一词,令人想起金圣叹临刑前还让他儿子对对联的故事。当时金圣叹见儿子悲悲切切,就让儿子对对子,他出了个上联:“莲子腹中苦。”儿子对不上来,他代儿子对了万联:“梨儿心里酸。”“莲子”即“怜子”,“梨儿”即“离儿”,用的都是谐音。“莲子有心还有意”,大概也流露出大去之前对家庭儿女的牵挂。 其时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是右派,活得还比较艰难,经济上甚至还需要他这个年过八旬的父亲帮助;长女静子丈夫已去世,自己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堪忧。“香泥成篆复成灰”,显然是在忧虑他一生耗尽心血写成的文字都会复归于虚空,化为灰烬。 1965年4月8日,是夫人羽太信子的三周年忌日。周作人感念存殁,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余今年一月已整八十;若以旧式计算,则八十有三矣。自己也不知活得这样长久。过去因翻译《路吉阿诺斯对话集》,此为50年来的心愿,常恐身先朝露,有不及完成之惧。今幸已竣工,无复忧虑。既已放心,便亦怠惰,对于世味渐有厌倦之意,殆即所谓倦勤欤?狗肉虽然好吃(厌字本从甘犬肉),久食亦无滋味。陶公有言,聊乘化以归尽,此其时矣!余写遗嘱已有数次,大要只是意在速朽,所谓人死销声匿迹,*是理想也。 言辞之中,明显透露出了某种人生无常的情绪。 1965年4月26日,周作人写好了遗嘱的“定本”,除了申明对自己所翻译的《对话录》的担忧外,还专门交代了后事 ……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作者简介

耿传明:文学博士,教授。1999年毕业华东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先后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二○○一)等。

周作人的最后22年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015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