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白素贞:揭秘白蛇传 本书特色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白娘子,本书从独特视角、风趣的语言全面解读白蛇传,揭开白蛇传说的一系列未解之谜。白蛇传作者究竟是谁?白娘子是哪里人?小青是男是女,小鲜肉许仙为何负心薄情?精彩解读让你欲罢不能。以独特的揭秘方式解读白蛇传,打破了传统研究范式,以思想者的角度赋予白蛇传说一个有趣的灵魂,将“白蛇传”的研究普及大众。
青城山下白素贞:揭秘白蛇传 内容简介
“青城山下白素贞”的说法较早出现于清代小说《雷峰塔奇传》,后来得益于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唱段的广为传唱,而为观众所熟知;但民间传说中,有关白娘子出生地的说法却以“峨眉山”为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揭秘白蛇传”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
青城山下白素贞:揭秘白蛇传 目录
代序(段怀清)
自序(七阶子)
**讲 白蛇传作者之谜
第二讲 白娘子身世之谜
第三讲 白娘子婚配许仙之谜
第四讲 白娘子盗库银之谜
第五讲 白娘子盗宝之谜
第六讲 白娘子色诱之谜
第七讲 白娘子舍血制药之谜
第八讲 白娘子现形之谜
第九讲 许仙负心薄幸之谜
第十讲 法海沦落之谜
第十一讲 法海收白蛇之谜
第十二讲 水漫金山战略之谜
第十三讲 小青原型之谜
第十四讲 小青性别之谜
第十五讲 小青情爱之谜
第十六讲 白蛇产子之谜
第十七讲 状元祭塔之谜
第十八讲 小青破钵毁塔之谜
第十九讲 胡媚娘原型之谜
第二十讲 白卯奴原型之谜
第二十一讲 真假白娘子之谜
第二十二讲 雷峰塔扬名之谜
附录一:剧本小说《白蛇传奇》故事大纲
附录二:三幕舞台剧《白蛇传》剧本
附录三:电影剧本《白蛇后传》故事梗概
附录四:“白蛇传”趣味调查问卷
后记:我的白蛇“戏”缘(子泓)
代跋(庄蕙如)
青城山下白素贞:揭秘白蛇传 节选
**讲 白蛇传作者之谜 提起“白蛇传”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会有一个轮廓,可以讲出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但如果问到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恐怕就没几个人能答出来了。要弄清楚“白蛇传”的作者是谁,咱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概念“民间传说”。 什么才是“民间传说”呢?它其实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口耳相传,并不断地修改、加工的文学形式。在这个定义里,我们要注意两点:民间传说的创作者是谁呢?人民群众!创作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口耳相传!也就是说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闲聊,你攒一句,我攒一句,*终汇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这就是民间传说! “白蛇传”就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民间传说。如果追根溯源,在距今八百余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着这个故事了;但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当时有过相关的文献记载。而真正有关这个故事的记载已经到了明末,有一部辑录宋人话本的小说集叫作《警世通言》,编著者名叫冯梦龙——也就是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三言二拍”之一,其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警世通言》的第二十八卷。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明代的小说,凭什么认定它就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呢?因为有很多学者考证过,他们把这个话本中所提到的一些史实、地名之类的记载,跟宋人的一些史书进行了对比,再从这个话本的语言风格研究起来,都可以证明它就是南宋时代所流行的话本。 什么是“话本”呢?我们知道:在古代有很多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表达自己。即便到了现代,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了,但在不少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去表述故事。古代人不像咱们现代人有那么多的娱乐方式,他们*主要的娱乐是什么呢?当时有一种娱乐场所叫作“瓦肆”,有一些人专门在这里面“说话”——说什么呢?讲故事!他们会把自己听到的一些新闻、趣事,跟大家分享——这些“说话”的人被称作“说书人”。说书人讲故事都会有一个底本——就像我们现在的演讲,得先有个演讲稿是吧?他们讲故事的这个底本就叫作“话本”,讲的故事也多半都属于民间传说。这种口耳相传的故事必然是口语化的,就会带有一些地域化的时代特征。从这种特征我们就能断定它起源的时期和地方。 当一个传说传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了初具规模的故事。这个时候会有一些文人把这个故事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就留下了一些作品,叫作“话本小说”。我们知道小说是明清文学的*大成就!从明代以后的文学作品都越来越接近世俗化、平民化,所以这个时候才会出现像“三言二拍”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有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能够让我们看到“白蛇传”故事的*早记载。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冯梦龙就是“白蛇传”的著作权人呢?也不能!因为冯梦龙只是个辑录者,不是创作者;“白蛇传”这个故事在此之前肯定就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了。冯梦龙偶然间听到这个故事,觉得很有趣,就把它收录在自己的著作里——但这绝不是“白蛇传”故事*原始的记录,此前必定还有其他的文本记录着更早的“白蛇传”故事,只是尚未发现,甚至早已经失传了。因为早期的“白蛇传”故事肯定不如现在这么有影响力,即便有些文字记录,也多半成为一纸笑谈,在历史的潮流中湮没无闻了。而冯梦龙的这篇小说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三言二拍”的总体价值。所以这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才能流传至今,并被冠之“白蛇传开山文献”的荣誉称号。 但是文人创作的民间传说并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他可能会一时兴起,加入他自己的构思,注入他自己的理解,或多或少地做些修改——包括文本上的修改,或者主题思想上的修改。比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标题肯定也是冯梦龙自拟的。因为《警世通言》各个章节都是统一的七言标题,“警世”这个名字也表明了各个故事的主题基调。作者把一个“不完全警世”的“白蛇传”故事加工成一个“完全警世”的故事。这样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已经变味了,跟实际流传的民间传说的感觉会不一样! 而且,民间传说的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人记录下来的作品可能永远跟不上民间传说创作的步伐。很可能你今天刚写好的一个版本,明天你在群众口中听到故事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从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开始,“白蛇传”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活跃起来了,到了清代可以说是非常盛行了!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各个地方的民间小曲都在传唱这个故事。“白蛇传”这个名字就是到清末才逐渐流行起来的,此前的作品更多的都喜欢以“雷峰塔”命名。 乾隆初期,有一个做过杭州府同知的人名叫黄图珌。他把“白蛇传”的故事改编成一部戏曲——当然我们是无缘看到他这出戏了!但是他的剧本流传下来了,名叫《雷峰塔》。这个剧本的内容跟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接近,虽然情节上有了一些调整,但整体看来仍有不少欠缺,尤其是在白娘子的人物塑造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不是很受欢迎。 到了乾隆三十六(1771)年,有一个戏剧家名叫方成培。他创作的《雷峰塔》传奇就有了很大的突破。至今依然被奉为戏剧经典,咱们现在经常在地方戏里看到的一些经典折子戏,像《盗仙草》《端阳》《断桥》等,基本上跟这个剧本是一样的。 大概是基于这个版本的成功,在随后的嘉庆十一(1806)年又出现了一部中篇小说,叫作《雷峰塔奇传》,只有13回,作者署名“玉山主人”——我们找不到有关这位作者的相关记载,但是他这部小说却让人感觉很亲切——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后来看到的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就完全借用了这部小说的情节进行演绎。有人专门考证过,这部小说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一些原创性的故事情节都跟《新白娘子传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点咱们以后慢慢再议! 再往后,民间又出现了一部重要的作品《义妖传》,作者名叫陈遇乾,他是一位民间艺人,以说唱苏州弹词为业。这部《义妖传》继承前人的曲艺说唱,把人情味与神话性结合起来,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白蛇传”的故事。曾经有一位学者把《义妖传》誉为“白蛇传”故事的“*高成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部弹词的原稿。但到了民国时期,有一位托名“梦花馆主”的文人将这本弹词改编成了一部话本小说,更名为《寓言讽世说部 前后白蛇传》。这本书长达64回(前传48回,后传16回),在篇幅上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它的内容翔实,文笔细腻,也被一些影视作品当作蓝本去演绎。比如上面提到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有很多细节都是从这里面吸取进来的。 到此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白蛇传说流变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了: 【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简称“冯本”) 【清】黄图珌(著)《雷峰塔》;(简称“黄本”) 【清】方成培(著)《雷峰塔》;(简称“方本”) 【清】玉山主人(著)《雷峰塔奇传》;(简称“奇传”) 【民国】梦花馆主(编著)《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简称“梦本”) 我们把这些作品统称为“古本白蛇传”,之后的揭秘会经常提及!大家可以记下它们的简称。不过以上提及的这些作品也仅仅是白蛇传说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示出来的样貌。那么到了现当代,“白蛇传”的流传有没有停止呢?当然是没有!一些知名作家都很热衷于这个故事。像张恨水、李碧华、刘以鬯等,都写过“白蛇传”的小说,但是出来的东西都似乎不像是那么纯正的民间文学,经过了文人的思考和包装,更倾向于作者的个人表达,和咱们群众当中所流传的那个故事的感觉都不大一样!还有当下盛行的网络文学中,有关“白蛇传”的网络小说也是层出不穷,但也觉得不像是那种民间传说该有的味道。 不过咱们现在有了专门的民间文学研究会,他们有一项工作就是把群众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以*原始的形态,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这才能算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传说——这样的故事也有结集出版过,比如: 5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由傅惜华采编的一些清末的曲艺唱词《白蛇传集》; 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白蛇传〉故事资料选》; 200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 2009年杭州市群众艺术馆《白蛇传传说资料长编·故事歌谣卷》; 2013年江苏大学出版社《镇江·鹤壁白蛇传传说故事汇编》等 这些书都详细收录了近年来采集的有关“白蛇传”的各种异文版本!这也会是我们“揭秘白蛇传”的主要素材。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民间传说的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可能现在很多人讲述这个故事不外乎就这几个桥段:西湖结缘、端午惊变、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重逢、合钵镇塔——这些都是白蛇传说流传至今*为经典的一些桥段,后来的文艺作品无论怎么创新颠覆,基本上都跳不出这几个桥段——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一部京剧改编本《白蛇传》。这出戏的作者名叫田汉,是我们近现代史上一位有名的剧作家,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写的歌词。他创作的京剧剧本《白蛇传》60多年来长演不衰,被誉为*经典的一个戏剧本。但他对“白蛇传”的改编,基本上只是精简原则,只减不增——这是由现当代戏曲体裁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纷纷兴起,曾经大众化的戏曲艺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通俗消遣,渐渐衰落,反倒成为一般人所不能欣赏的高雅艺术。戏曲艺术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删繁就简”。因此京剧《白蛇传》只能保留下白蛇传说*精华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白蛇传”的故事脉络,可以说:凡是该戏中的主要场次都是“白蛇传”的经典情节单元,凡是“白蛇传”中主要的情节结构都在该戏中有所体现。 作为一部戏曲本,田汉的《白蛇传》无疑是成功的!其深远的影响力至少在大陆处于独尊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白蛇传”的改编都有意无意地沿袭了田汉的思想与剧情,并且继续京剧《白蛇传》剧照将其发扬光大。这才让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几乎将其等同于“原著”了。所以我们现在提起“白蛇传”的故事往往都只记得出现在这出戏里的“经典桥段”;但白蛇传说要想继续发展下去,仅仅靠这些“骨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篇幅较长的改编作品来说更需要“添枝增叶”,才能“有血有肉”。 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学、戏剧之外,当今还兴起了一门特别热门的艺术——影视艺术!自从这门艺术诞生以来,“白蛇传”的故事也一直都是它热衷传播的热门题材!从*早的无声电影《义妖白蛇传》(1926年胡蝶主演)开始,有关“白蛇传”的电视电影就多达20部以上!而且至今依然在不断地翻新演绎当中;但*终能获得观众认可的却屈指可数。其中反响*大的那部《新白娘子传奇》至今依然活跃在荧屏上,为人所津津乐道。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作品的演绎都已经脱离了“白蛇传”的“母题”情节,更像是另起炉灶地讲一个人蛇恋的故事而已!这样的作品播出之后便销声匿迹,也是在情理之中。而《新白娘子传奇》之所以会有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恰恰就源于它懂得继承古本白蛇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新——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改编,所以才会被大家记住;而之后的作品在这一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白蛇传”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专属于谁的著作权。谁都可以讲,谁都可以演,谁都可以编;但要编出与民间传说*为接近的味道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近有一部全新编纂的剧本小说《白蛇传奇》。这位作者就很善于“继承”。他在创作之初收集参考了各个版本的古本白蛇传和民间传说,再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些传说都串接起来,循着历史的足迹重塑故事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添枝增叶,填补以往白蛇故事的空缺,解释了很多以前的版本说不通的情节,更呈现出诸多前所未有的人物和桥段,形成了一部集大成的《白蛇传奇》,堪称“原汁原味”的改编本。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将参考这各种版本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来“揭秘白蛇传”!有人可能会说:“白蛇传”有什么好揭秘的?不就一个传说故事吗?我都可以倒背如流了!能揭出什么秘?不见得!前面提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白蛇传”故事的经典桥段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都有的,它们都是由民间一点一点地添加进去的。比如,*早的冯本里就只有首尾“西湖结缘”和“合钵镇塔”的这两个桥段。如果现在对照古本白蛇传来看,这个故事的母题桥段绝不止就那几个!在古本白蛇传和近年来新采集的一些传说故事中,有很多大家都不曾听过的!不信咱们这就开始…… ……
青城山下白素贞:揭秘白蛇传 作者简介
谭水龙,笔名七阶子。2002年考入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保送本系直攻博。在浙江大学十年修读期间开始研究“白蛇传”,创建“白蛇传集”专题博客,撰写相关论文若干篇,2006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谈白蛇传》曾选编其中。读研期间全程指导网友子泓创作完成电视剧本《白蛇传奇》。周子宏,笔名子泓,曾用笔名志宏、宣赞。2006年开始着手创作剧本《白蛇传奇》并于2010年7月在广电总局备案,2015年以《白蛇前传》参与“华策杯”新锐编剧大赛入围提名,并创建微信公众号“白学会”。2017年4月受湖南广电《小戏骨》栏目邀约创作院线版《白蛇后传》电影剧本。2018年1月创作声优剧《白蛇传》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