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2020-05-21 00:00:00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内容简介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建通过象征人类学的视野下,结合地方知识、彝族文献及相关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阐释该村彝族丧文化,具体解决丧文化蕴含的观念世界、象征特点和价意义等问题,以认识在社会变迁视野下人们如何通过此仪式来传承自身文化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从而揭示传统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意图
第二节 研究理论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五节 研究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田野点的概况
**节 地方政治
第二节 地方经济
第三节 地方历史文化

第三章 丧葬仪式的过程
**节 丧葬葬式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个案:沙石村彝族丧葬仪式过程

第四章 丧葬仪式观念文化的象征
**节 灵魂观
第二节 生死观
第三节 道德伦理观
第四节 家族观
第五节 价值观
第六节 宇宙观
第七节 时空观
第八节 风水观
小结

第五章 丧葬仪式的象征特点
**节 集体性
第二节 差序性
第三节 秩序性
第四节 环境适应性
第五节 文化互融性

第六章 丧葬仪式的社会意义
**节 社会网络关系的建构
第二节 文化记忆与认同
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七章 丧葬仪式的变迁内容及其动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节选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第三节 地方历史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010,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十分广泛的贵州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居住特点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是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有相对的独立性: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毕节地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回族散居在威宁、水城、平坝等地区;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在贵州的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友好合作,团结互助。从历史上来看,各族人民在居住上相互交错,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在生活上相互往来,在语言上相互沟通,各民族共同开发贵州,共同促进贵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共创贵州的历史。在各民族的分布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互融现象,呈现了区域文化多样性。该特点不仅反映在区域文化的多样,同时也表现在同一民族文化的多样,如表现语言、经济、手工等方面。首先,以语言来说,据调查,各民族之间语言隔离的现象逐渐消除,许多少数民族都兼通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汉族中有不少人也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在语言上相互吸收或相互借鉴的现象极其普遍。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没有随之更新,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其来表达新出现的景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是难免的。其次,经济文化的沟通。此项沟通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都有渗透,如迁徙而来的汉族把先进的农耕文化和经营方式传人贵州,对贵州原有的少数民族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技术如苗族的刺绣、布依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彝族的擀毡等在贵州各民族中传播,使贵州的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大家共生于同一环境之中,互相学习促进了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  沙石村与且冲村、柴目村相邻,如同威宁其他村庄一样通常一个村寨以单一民族或者单一支系的形式居住,村寨与村寨之间以相对稳定的参照物划分边界,如河流、路、山等景物。通常有这样的说法:山背后、大路上边或者小河边的彝族等。以此村来说,主要是彝族支系红彝居住于此,且冲村主要是苗族,柴目村主要是汉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苗族又称为小河边的苗族,汉族又称山脚下的汉族等,也就是说,各民族及其彝族各支系拥有相对独立居住的村落空间。这样的居住格局使他们保持了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价值观等不同的传统文化。显然,不同称谓的村寨不仅表现了彼此之间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更重要的是表现文化的差异性。每当傍晚时分出去散步时,各村庄各民族特色的歌声就会传入耳中,苗族唱礼拜歌,彝族村寨也是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互相推举善歌的男女青年对歌,一阵阵的歌声驱散了人们因白天干活而产生的疲劳,大家都陷入了一种宽松而愉快的氛围之中,悠扬的歌声打破了村庄的寂静。汉族村民们晚上也相互之间串门吹牛,有时候也在议论谁家把谁家背后的煤炭偷了、土地里的红豆又少了一些等之类的话题。此区域使用不同的语言,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但是他们有很多活动都互相牵连在一起,正是这样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各自发扬其自身文化自觉性的区域。每当进入此区域时,给人的印象是各民族有其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保留自身文化传统,以独特的文化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他们彼此的划分如姓氏、礼仪等各种习俗文化、观念等构成了划分边界的标志,但是边界是流动的,人们的边界划分是变化的,如大家共同交往时,通常把文化的标志作为边界的划分,但是在国家对于村落进行扶贫时,人们的边界就会逐渐淡化,扶贫政策不因民族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政策,如建房款项、辅助煤炭等都是平等的,这时边界在人们的心中就会逐渐淡化。  ……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作者简介

  余舒(女),1980年出生,彝族,贵州威宁人,法学博士。现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南民族环境史、宗教人类学、旅游人类学、仪式与象征、彝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项目多项,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厅等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丧礼文化研究-以威宁沙石村红彝支系为例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828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