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 内容简介
《湖湘文库:王先谦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一方面对清代汉学有关《尚书》《诗经》研究的基本情况作整体把握和比较研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另一方面对王先谦的这两部经学著作作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在揭示其成就和价值的同时,也剖析其局限和不足。
王先谦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 目录
**章 绪论 **节 晚清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第二节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第三节 经学是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 《尚书孔传参正》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汇辑 **节 《尚书孔传参正》的编纂体例 一、编排合理,经纬分明 二、既明古今,又辨真伪 三、不取擅改经文的各家传本及其义说 第二节 搜辑和梳理先秦两汉文献 一、本人的搜采之功 二、利用宋以后之辑佚成果 第三节 网罗清代汉学各家各派之义训
第三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今、古文学术源流的梳理和考辨 **节 考证今文源流 一、伏生所传二十九篇无《太誓》, 《顾命》与《康王之诰》各自为篇 二、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乃欧阳、大小夏侯所为 三、《太誓》为《中候》篇章之一,但确曾搀入今文《尚书》中流传一时 第二节 梳理古文源流 一、孔壁古文即“中古文” 二、孔壁古文十六篇的篇目 三、郑玄《书序》所言逸《书》二十四篇非张霸伪书 四、因其未立学官故郑玄不注逸《书》 五、杜林所得漆书《古文尚书》是真 第三节 厘清今古文名实 一、古文乃仓颉所创,孔子用之以书六经 二、两汉时期今、古文皆有流传 三、《尚书》本百篇 四、郑注《尚书》杂糅今古实属不得不然
第四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今、古文的汇辑和考证 **节 汇辑今、古文文字和义说的差异 一、汇辑今、古文的文字差异 二、辨今、古文义说的分歧 三、挥发今文三家义训 第二节 考校和评判各家义说的高下 一、评判今文各家义说的短长 二、考证今、古文义说的高下
第五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伪书、传的补充证伪 **节 补证伪《书》二十五篇的剿袭造伪 第二节 抉发伪孔擅改经文之举 第三节 对伪孔传剿袭作伪的补证 一、揭示伪孔传剿袭之迹 二、求证伪孔传出于王肃说 三、揭示皇甫谧与王肃合谋作伪之迹
第六章 《尚书孔传参正》对《禹贡》的水地考证 **节 考证古水道的源流变迁 第二节 考证古山名
第七章 《尚书孔传参正)的解经和考据成就举要 **节 《尚书》今、古文皆唯有《尧典》,驳后世割分《舜典》之非 第二节 《皋陶谟》序确为三篇同序,古文益稷作弃稷盖非 第三节 驳何休王者居中岳以巡四岳之说 第四节 解《舜典》“天子五载一巡守,诸侯四朝”为一年朝方岳、四年分朝京师,主郑玄而驳何休 第五节 解《舜典》明试以功乃包赏罚黜陟言之,驳伪传 第六节 《五子之歌》之“五子”非“五观”,驳惠栋、段玉裁说 第七节 太公望、太颠均曾位居文王“四臣”之列,驳郑玄说 第八节 舜父名瞽叟身实无目,非所谓有目不识善恶故称瞽,驳伪传、孔疏之误 第九节 蒲姑非奄国国君之名,驳江声、皮锡瑞说 第十节 舜流四凶乃在禹治水有成之前,驳郑玄说 第十一节 驳“舜征有苗而死”之说乃为失实 第十二节 驳旧说大禹干羽舞阶,有苗来格之说为失实 第十三节 驳《盘庚》篇伪传并数盘庚迁亳为五迁国都之说有误 第十四节 考证唐虞时象刑非谓无刑 第十五节 证“殛”非诛杀亦当为流刑
第八章 清代《诗)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时代特征 **节 清初至中叶《诗》学的由宋人汉及古文《诗》学的极盛 一、清初《诗》学的汉、宋兼采 二、乾嘉时期古文《诗》学的大成 三、道光前后《诗》学的过渡特征与今文《诗》学之崛起 第二节 清中后期今文《诗》学的崛起 一、《诗》学历史上的今、古文之争 二、清代今文《诗》学的崛起过程
第九章 《诗三家义集疏)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汇辑 **节 《诗三家义集疏》的成书过程与编纂体例 第二节 对前入学术成果的汇辑 第三节 沿袭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对今文《诗》学学术源流的梳理和考辨思路
第十章 《诗三家义集疏》在《诗》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节 对三家《诗》遗说作了大量的增补 第二节 对前人成说的考辨、补充及其纠谬 第三节 辨析和评判各家义说的高下 第四节 训释解经间有创获
第十一章 《诗三家义集疏》的不足之处 **节 过分抑毛而申三家诗说 第二节 强调三家《诗》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其差异性 第三节 间有疏误失考之处
第十二章 王先谦的经学思想与治学风格 附录一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书类《尚书孔传参正》提要 附录二 尚书孔传参正序例 附录三 诗三家义集疏序例 附录四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诗三家义集疏)提要 附录五 王先谦《苟子集解》的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