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2020-05-21 00:00:00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本书特色

  文化如风,其实也正契合“文化”这个词的本义。在汉语中,“文”的本义是自然中原本存在的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而指人为的创造物,如语言文字等符号表意形式,及其具体化而成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还有人的品德修养,以及与美、善、德行等词语相近之义。而“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及造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引申而指代人的内在德性的改变。当“文”与“化”合并使用时,“文化”代表了“以文教化”这一动态过程,表示对人的内在品德、德性的涵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合词语本身就包含从自然之文到人为之文、再回返自然之文的循环互动之意。古往今来,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的古今内涵固然曾经发生颇大的变化,但其如下意义当是古今贯通的:文化来自自然,还得回归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正意味着人回归于自然本身的生生不息的节奏。说文化如风,也如同说文化如雨、如露、如水、如雪一样,或者说。真正的文化当如自然一样。《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论纲》,人以文化而立,文化以自然而美。这,或许正是今天谈论文化软实力的部分内涵之所存吧!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内容简介

  文化如风。风之教化,礼乐日新;风之风俗,文明凝聚。对一个国家社会而言,文化如绵绵长风,对内整合历史资源和社会协同力量;也如徐徐轻风,对外部其他共同体释放出吸引力,从而产生“内凝外吸”的效果。中国在全面现代化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既需要内凝,也需要外吸,形成良性循环。《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论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课题组的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脉络、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和当下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和深刻阐述。全书分理论与动态、现象与对策、实践与调研三编,共计三十一章。文化衡量国家民族的柔性力量,化育无疆、生生不息。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目录

上编 理论与动态
**章 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来源
二 中国国家战略中的文化软实力
三 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
四 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及其层面
第二章 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中国发展模式建构
一 续接现代性的中国谱系与现代性的“中国困境”
二 现代性主导模式之内在机制的前提批判
三 现代性重审之后的中国发展模式建构
第三章 中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其对建构国家软实力的启示
一 中国发展模式探索的“沧桑历程”
二 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逻辑”与“历史成效”
三 在发展模式的“历史启示”中“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章 民俗“实力化”的现代思想
一 建立多元文化间互相阅读和欣赏的新经验
二 对国别民俗进行现代比较研究的理论储备
三 民俗实力化的思想构成
四 对民俗学专业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文化战略视野中的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一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现代生长机遇
二 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体现的现实图景
三 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条件
四 中国电影软实力培育发展的必要举措:艺术内涵和产业建设双轨互进
第六章 “软实力”与“硬道理”
一 国家形象与硬道理
二 “软”中如何“硬”?
三 我们如何讨论“软实力”?
第七章 文化软实力之道与作为人文教育的文艺美学
一 人文教育潮与“素养论转向”
二 分工主义与“人的整体性”
三 人文学科与“人文沟通”
四 文艺素养与“文艺美学”
第八章 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文艺传统
一 中国艺术传统的“以我观物”、“天人合一 ”的探求精神
二 中国艺术传统的阐明道德,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
三 中国艺术传统的“感兴言志”、“达情畅意”的人生追求
第九章 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
一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一 般理解与“内在矛盾”
二 历史唯物主义:考量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理论资源”
三 功能呈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三 重关系”

中编 现象与对策
第十章 中式大片软实力现状及其问题
一 中式大片及其软实力状况
二 中式大片的经验与教训
三 中式大片软实力提升策略建议
第十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应对策略
一 有关当前网络新媒体话题的背景
二 当下网络新媒体时代文化环境的变化
三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症候分析
四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应对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跨文化的现代民俗传承
一 现代民俗传承的时代转型
二 现代民俗传承的思想特征
三 现代民俗传承的建设储备
四 现代民俗传承的优势战略
第十三章 我国官方传播渠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公信力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
第十四章 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态
一 国家硬形象
二 国家软形象
三 国家软硬形象交融态
四 国家形象形态与影像政治修辞
第十五章 电影软实力及其效果层面
一 软实力与文化实力论转向
二 软实力理论的中外渊源
三 马克思主义与软实力
四 认识电影软实力
五 电影软实力的效果层面
第十六章 上天入地难抓人
一 中小成本影片的概念
二 中小成本影片的三 种美学取向
三 中小成本影片的美学特质与功能
四 中小成本影片的美学困窘及其原因
第十七章 主流文化与中式主流大片
一 主流文化:文化层面的异质互渗构造
二 主流大片:通向主流文化的审美维度
三 类型互渗:当前主流大片新取向
四 观念传声筒:中式主流大片的美学困境
五 中式主流大片的脱困之道
第十八章 探析汉语国际化中的文化策略
一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二 中华文化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 积极探索汉语国际推广中中华文化有效的呈现方式
第十九章 中国形象的再造
一 中国形象与“国学热”
二 中国形象与中国记忆
三 中国形象与当代使命
第二十章 文化创新、大国风范与软实力的作用之道
一 文化创新:路径、资源与产业效果
二 大国风范: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其语言表现
三 场域与民主:软实力如何发挥作用?

下编 实践与调研
第二十一章 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
一 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记忆
二 从大学生眼中的北京文化符号看北京城市软实力现状
三 大学生眼中世界城市”文化符号的启示
四 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符号建设
第二十二章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自我定位
一 背景与调查方法
二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得分
三 官员与学者的文化软实力打分比较
四 不同级别官员的文化软实力打分比较
五 不同年龄文化官员与学者的软实力打分比较
六 结论
第二十三章 北京城市社会的民间水治
一 在水道分布中叙述城市社会结构与用水民俗
二 在水井地点中描述城市社会关系与民俗
三 在水利史事中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隐喻
第二十四章 启功先生的清代宫廷学问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传统文化与清官文化
二 传统文化与北京首都文化
三 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
第二十五章 大学生电影接触行为与评价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调查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
第二十六章 中国政府组织的对外演出和会展情况分析
一 中演公司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分析
二 文化年活动分析及其意义:以中俄文化年为例
三 对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建议
第二十七章 21世纪中国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及会展情况分析
一 2002年至2009年中国文联对外交流演出及会展情况
二 问卷分析
三 建议与对策
第二十八章 SSCI、A&HCI刊物收录中国学者论文情况分析
一 SSCI、A&HCI收录中国学者论文概况
二 1995年、2002年、2008年中、日、韩社会类论文收录情况
三 1995年、2002年、2008年中、日、韩历史类论文收录情况
四 结论
第二十九章 海外华文网络媒体的现状与类型分布研究
一 海外华文网络媒体现状研究
二 海外华文网站类型分布研究
第三十章 海外华文报纸的实力分析
一 欧洲华文报纸的实力分析
二 亚洲华文报纸实力分析
三 非洲华文报纸的实力分析
四 大洋洲华文报纸实力分析
五 美洲华文报纸实力分析
六 结论
第三十一章 我国文艺类图书在海外出版
一 我国文艺类图书在海外出版的三 种方式
二 近十年我国文艺类和相关图书海外出版的官方统计数据
三 我国文艺类图书输出难的文化探究
四 促进我国图书输出的策略和建议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节选

  三现代性重审之后的中国发展模式建构  真正将一种纯粹的理论叙事还原为描述中国人的生存体验的发展智慧,这一旨归是理论有效性的检验标准。经过对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现代性本性的一番“逼近”,至少对于我们建构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作出如下的基本判断。  首先,现代性是多元模式的,中国发展模式理应是世界现代性“家族相似”中的一员。以色列著名的现代性问题专家s.N.艾森斯塔特认为:“现代性确实蔓延到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但却没有产生出一种单一的文明,或一种制度模式,而是产生出了多种文明的模式,产生出了多种社会和文明发展,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但依然趋向迥异的意识形态动态和制度发展。此外,超出了现代性*初前提的意义深远的变化,也一直在西方社会中发生。”在他看来,即使在经济发展方面相似的社会,如主要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欧洲社会、美国和日本也“突出了现代社会极为丰富的多样性”。②客观地讲,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函数,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总和。其中,*核心的内容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就中国而言,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层面上本身就呈现出与世界发展模式不同的特性。特别是利用“后发”的独特优势,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这就能使中国避免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盲目采用西方模式而带来的发展困境。中国模式一北京共识的相对成功,对世界一些学者鼓噪的“历史终结论”、现代化道路只有西方政治制度的说法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在现代性的多元模式中成为了一种颇具魅力的发展模式。  其次,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基本建制的,中国发展模式应该在发展社会主义资本的同时有着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意识,对资本逻辑的限度保持高度的警醒。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曾经感慨:“明治时代的日本人还受到过从前一时代继承下来的儒教、佛教的伦理的强烈影响,但到了战后,这种影响就逐渐地消失了。近代日本人在道德上还保存了儒教、佛教的遗产,现在已经把这种遗产吃光了。”“我觉得伦理慢慢地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赚钱了。”①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资本逻辑在所难免。资本逻辑导致了许多问题:生产粗放,只顾速度、数量,不顾质量、效益、环境、能源与资源浪费;盲目追求生活水准的提高;在发展短视症的情况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脱节;政治体制滞后、官员腐败、资源配置劣化与经济发展背离、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等等。但是,与西方社会寻求现代性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将市场经济置于社会主义之内,是用社会主义来“化”资本逻辑的方法,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强调平等、公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防止西方模式导致的道德败坏和两极分化。要超越对内掠夺资源、对外扩张的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并超越市场化的消极影响,解决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东西部关系问题、环境问题、城乡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而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和发展,是应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对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西方现代性模式的超越,是对西方现代性病症的一种矫正——尽管其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修。2005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与文化现代性问题研究。董晓萍 辽宁大连人,1950年12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导师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1994年人美国衣阿华大学做博士后,2001年以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等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现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等职。

文化如风-中国文化软实务发展战略论纲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855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