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 本书特色
????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古都。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以及外来的汉、满、蒙、回等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北京文化。民间儿童游戏便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同时它也有两个*为突出之处:一是亲近大自然;二是植根于基层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 内容简介
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古都。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以及外来的汉、满、蒙、回等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北京文化。民间儿童游戏便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同时它也有两个*为突出之处:一是亲近大自然;二是植根于基层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 目录
民间儿童游戏与大自然和社会之关系(代序)
前言
一、哄逗类
杨树叶儿哗啦啦
高粱叶儿哗啦啦
哄睡觉
老阳儿上墙
背背驮驮
乍乍
姥姥外套儿长得大
斗虫儿飞
虫儿飞
大拇哥(一)
大拇哥(二)
大拇哥(三)
大拇哥(四)
数指纹
骆驼骆驼拉拉
小眼睛儿看景致儿
单扎你的小鼻子眼儿
点牛眼
三抓不乐是好人
坐轿儿
……
二、玩耍类
三、说唱类
四、嬉戏类
五、比赛类
六、制作类
七、综合类
八、亚游戏类
附录
后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 节选
玩儿灯彩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各地的孩子们都喜欢玩儿各种花灯。像春节、灯节、中元节的晚上,孩子们便打着心爱的灯笼在室内、院子里甚至街旁游玩。《帝京岁时纪胜》说:“元宵杂戏,剪彩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系拽而行者,狮象羚羊,骡车轿辇。前推旋斡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花灯种类繁多。其中以莲花儿灯*为精致,《燕京岁时记》说:“中元,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灯身粘一圈彩纸穗,灯心下部横竹中心插小红蜡烛,孩子们举着唱道:“莲花儿灯,莲花儿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走马灯”则*有特色。根据有关记载,这种灯在宋代已很流行,叫“马骑灯”。宋代范成大《上元节物诗》有“转影骑纵横”句,自注日“马骑灯”;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的记载。元代谢宗可有“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的咏走马儿灯的诗句。徐珂的《清稗类钞》在记载清代的“走马灯”时写道:“走马灯,元宵有之。以纸剪成马形,粘于纸轮之下四周,轮下有干,能活动自转,烛焰煽轮,干即自动,而纸马随之,故日走马灯。”“咸丰时,西人某来华,见走马灯而异之,购一具以归,遂因以发明空气涨缩转动机械原理。”《燕京岁时记》日:“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其物虽微,颇能具成败兴衰之理,上下千古,二十四史中无非一走马灯也。”“按走马灯之制,亦系以火御轮,以轮运机,即今轮船、铁轨之一班。”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则与春节、灯节玩儿的花灯不同,以莲花儿灯、荷叶灯、蒿子灯、莲篷灯、西瓜灯引人注目。除了莲花儿灯为人所精心制作的以外,其他都是利用一些植物做成的,有着明显的亲近大自然之意。 (一)莲花灯。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在灯笼下粘一圈纸剪彩穗,灯笼中心横竹棍上为一个向上的小蜡座儿,上插小红蜡烛,中元节晚上孩子们点燃莲花儿灯中之小蜡烛,提着灯笼上的系竿儿边走边唱:“莲花儿灯,莲花儿灯,今几个点了明儿个扔。” (二)荷叶灯、蒿子灯。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日:中元节,“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燕京岁时记》也有“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荧,谓之蒿子灯”的记载,并引《日下旧闻考》日:“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清代“点蒿子灯图”,说明日:“此中国点蒿子灯之图也。七月十五日,以蒿子一棵,上以纸条,内裹包许多香头,以火点之似星星。又有用荷叶一个,中心插蜡,名曰荷叶灯。俱系婴儿玩物。”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 作者简介
????王文宝,生于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工作。1979年7月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1年退休前任该会民间文艺研究所副所长兼民俗民艺研究室主任。为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先后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会长。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神州民俗》名誉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出版有《中国民俗研究史》、《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俗文学发展史》、《北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