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2020-05-21 00:00:00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本书特色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从民族关联与社会透视的角度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多民族性,并由此研究与多元一体相关的文学史观。内容包括“国家、边界和族群”、“文本、表述和民族志”和“文明、区域和对话”三编、十五章。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目录

前言 导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 一、“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命名和领域 二、“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实践和历史 三、多民族文学的视野和目标 **编国家、边界和族群 **章“长江故事”: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一、“中国印” 二、溯江源 三、“中华景象” 四、“黄河摇篮”与“长江母亲” 五、“母亲河” 六、再说长江 七、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第二章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 一、“黄帝崇拜”与“蚩尤复活” 二“敌人”蚩尤与司马迁笔法 三、王朝“世家”与“乱神”谱系 四、“夷夏分辨”与“天下一统” 五、“华夏”自说与“蛮夷”回应 六、黄帝、蚩尤再思考 第三章“龙传人”与“狼图腾”: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一、引言:民族身份的表述问题 二、龙的传人”:一个象征的血缘共同体 三、“狼的图腾”:对夷夏身份的挑战和扩展 四、“表述民族主义”:身份类型的现实分析 第四章民族身份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 一、引言 二、影响身份的社会场景 三、身份变迁的村寨体现 四、结语 第五章西南视野:地方与世界 一、激活历史 二、反观西南 三、参与西南 四、研究西南 五、对话西南 第六章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一、引言:从汉语的“荒”字谈起 二、农耕文明的“拓荒”话语 三、草地牧区的文明意义 四、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五、余论 第二编文本、表述和民族志 第七章“梭嘎”记事: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的考察分析 一、暑期里的田野行程 二、实践着的现代理念 三、陇嘎歌声与“央视连线” 第八章“礼失求野”与“华夷关联”:生态、食俗与文化 一、中国食俗:“兴观群怨”与“礼失求野” 二、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与共食会饮 三、结语 第九章“墨尔多”之歌:多样化的文本和实践——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个案阐述 一、问题背景 二、山、神、人:三种事象 三、藏族群众、汉人、菩萨:三种观点 四、言、心、身:三种业行 第十章从文学到人类学:“民族志”对多民族文学的影响 一、问题的缘起 二、“民族志”实践的个人经验 三、“民族志”的写作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之间?——“民族志”写作的定位 五、“民族志”写作:个人与风格 六、文体和期刊:影响“风格”的两只暗手 七、文本转换与未来趋势 第十一章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一、引言:甲居故事——敬神路上的环保者 二、生态恶化与文明问题 三、多元文化:中国西部的生态遗产 四、中国崛起与东亚转型 五、结语:甲居的意义 第三编地域、世界和跨文化对话 第十二章文明对话中的“原住民转向” 一、当今世界的不同力量和价值资源 二“原住民”含义及其内外表述 三、“原住民运动”的兴起和演变 四、“原住民知识”的多重意义 五、结语 第十三章“盖娅”神话与地球家园:“原住民知识”对地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与地球家园 二、人类行为对生态圈的影响 三、盖娅神话与原住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四章“我们”反对“我们”?评说亨廷顿的“新国族主义” 一、“我们”就是“我们” 二、“我们”需要“他们” 三、“我们”反对“我们”? 四、不同“我们”间的折射 第十五章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 一、引子:哈佛“展演” 二、族群研究:在哈佛及美国兴起的原因 三、“校园辩论”:多元文化时代的教育改革 四、哈佛演变:从核心课程到族群研究 五、余论 第十六章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 一、国名的翻译 二、国旗的象征 三、国歌的对比 四、“国族”的认同 五、“中”、“英”的对比 第十七章跨文化对话:“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与族群自表述 一、背景介绍 二、nmai简述 三、与其他博物馆的比较 四、相关分析 结语“多民族文学史观” 一、引言 二、“国别文学史”的由来和影响 三、“文学国家化”的回望与反思 四、“少数民族文学”提法的拓展和突破 五、“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含义和诉求 参考文献 后记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8882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