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钱币文化

  2020-05-21 00:00:00  

中国钱币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钱币文化》以中国古代钱币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视角,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讲解钱币材质类型的变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内涵,铸造与印制工艺的进步;论述钱币计量单位的演变,钱币流转的金融特质;分析了钱币与政权更迭和军事征战,钱币所折射的哲学思想,钱币在民间习俗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刻影响。

中国钱币文化中国钱币文化 前言

从更宽阔的视角研究中国历代钱币,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但因为杂务繁冗,这一直只是愿望而已。1998年,《华夏文化新纪元丛书》邀我加盟,安排给我的题目就是“钱币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因为我职务内的工作,以及朋友们不可推辞的约稿,使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展迟缓。经过一年多时间(其实是业余时间)时断时续的努力,这部书稿终于杀青。不过,这部原计划规模宏大的丛书*终因种种因素而流产,编委会星落云散。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偶尔遇见韩玉霞女士,经她推荐,并承天津人民出版社诸位编审热情提携,此书稿才得以重新付梓。
按照我*初的想法,这项研究带有“通史”的性质,它的研究范围起于上古,迄于当今,至少要反映出古代货币文化对现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深入内里的影响。但是,当我着手进行工作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不仅因为这一计划的展开,将使全书的篇幅大大突破丛书的限定,而且,进入近现代后,中国货币经济和货币文化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要从总体上把握其脉络,展现其面貌,实非易事。所以,思虑再三,决定把本书的写作基本上设定在古代史的范围内,而把近现代的货币演进作为与此相承续的另一个题目,留作下一步研究。
另外,本书原计划分为12章,但在写作中,根据研究的进展作了相应调整。一些章节因扩充而分解,另一些章节则做了归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仓促,也因为篇幅限制,有些章节没有能够完成。这些章节足:钱币与宗教、钱币与艺文、钱币与民族融合、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而钱币与历代农民起义也是一个内涵丰富、棱角分明的题目。这一缺憾如何加以弥补,我还在考虑之中。
对于本书的写作,除了要求在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上有所创意外,我还期望能广泛吸收所见到的*新资料和*新研究成果。然而,钱币学和货币史学虽然只是比较狭小的分支学科,但近年米由于参与者的广泛,无论是重要的发现还是深入的讨论,都为数不少。正因为各方面集藏爱好者的参与,其间也往往菁莠并存。限于个人的见闻和学识,偏颇和臆断在所难免。特别是那些尚待更多发现、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我想我所能做的,无非是稍稍加以归纳而已。好在本书的主旨不足要形成一部堪称“的论”的系统史书,而只是为更开阔的研究作出某种提示。
我深知,由于时间的短促,更由于自己学术研究功力的局限,现在这本20多万字的小书,疏漏、粗糙不说,谬误讹夺也在所难免。因而我衷心期望着,此书出版后能得到学术界同仁及各方面读者的严格批评和认真教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苏州大学李明和无锡教育学院苏志宏两位老师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本书第二章钱币的形制、第八章钱币与民间习俗,部分采用了苏志宏副教授的研究成果,谨此说明,并致由衷的感谢。
在这期间,我慈爱的父亲因为肺心衰竭而住院救治,终因年迈体衰病重不治而弃养。父亲离去后,母亲又因悲伤过度,突发脑栓塞住进了医院。他们始终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并以自己的正直和踏实,教导我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我愿意以这本小书,作为对他们的一份回报和告慰。
作 者
2003年10月31日

中国钱币文化 目录

引言:钱币学、货币史的全息研究
**章从玉璧到铜钱
——钱币的材质
一 宝与货:珠玉龟贝
——上古一般等价物形态
◎原始货币◎玉饰还是玉币?
◎货贝与仿贝◎上古货币三系
二 流转与灭失之谜
——先秦与秦汉的黄金
◎金饼与金块◎楚国爰金◎先秦黄金
的“失踪”之谜◎汉代黄金用途的演变
三 滞重的贱金属本位
——古代铜铸币
◎铜贝、铜器、青铜块◎从铜币四系到
定干一尊◎黄铜铸钱◎“药银”与“胆铜”
四 与铜钱相追随
-——铅铁钱之属
◎冒充铜钱的铅钱◎代替铜钱的
铁钱◎用作幌子的“夹锡钱”
五 一个悲剧性结局
——宋元以降的银货币
◎从银布币到银钱◎银锭的
出现◎银两制的确立
第二章 在辨形与定制的背后
——钱币的形制
一 取形于劳作和生活
——先秦的布、刀、贝、圜
◎布币⑥刀币◎铜贝◎圜钱
二 神秘的圆形方孔
——秦半两和汉五铼
◎圆形方孔形制的确立◎“天圆地方”的
精神象征◎半两钱制的延续和变迁
三 寓不变于万变
——年号一通宝钱制的确立
◎通宝钱制的特点◎年号钱及
其含义◎南宋钱牌的独特形制
四 铤、锭及元宝之类
——银货币的造型
◎白金三品◎银铤和银锭
◎从银锭到银
……

中国钱币文化 节选

与宋代铁钱铸造流通有关的,还有一种名为“夹锡钱”的钱。《宋史·食货下》二记述说:“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亦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夹锡钱始于祟宁二年(1103年)。这一年货币铸行共有两项大的变动,一是铸造当十铜钱,一是开铸夹锡钱。以一当二文铜钱。但因为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宋史成书仓促,编撰和传抄的错讹颇多,故对什么是夹锡钱,夹锡钱是夹锡铜钱还是夹锡铁钱,历来有争议。近年来,通过历史学、钱币学、冶金学的分析研究,初步统一了认识。所谓夹锡钱。是铁加配少量的锡铸成的当五或当二型铁钱。①创制夹锡钱时提出的理由是:“二虏以中国铁钱为兵器,若杂以铅锡。则脆不可用,请改铸夹锡当二铁钱。”②即通过铁中加锡,改变其机械性能,以防止辽和西夏掠夺宋朝铁钱用以制造兵器。但这很快被赵估、蔡京等人推广到沿边以外的其他地区.借以敛财。因为北宋末年滥铸铁钱。导致铁钱大幅贬值,大铁钱与小平铜钱的比价由原来的1.5:1贬值为3-4:1。而改铸夹锡钱后。两者之比逆转为1:2,宋廷从中获取大量铸币利益。“本来,锡价于铁价,就铸钱来说,铁中加锡可以使质地致密,增强耐锈蚀性能,改善铸钱的外观,“但官方考虑成本,后来实际上并未在铁钱中夹锡。这就是今天所能见到的真正的夹锡钱恰如凤毛麟角的原因。也就是说,蔡京等人的真实意图。乃是以夹锡钱为幌子而大举推行铁钱.,所以,铸行夹锡钱的第二年。蔡京就喜滋滋地向徽宗表功说:“今方泉布所积赢五千万,富足以广乐,和足以备礼”,以投这位对外卑躬屈膝献币求和,对内横征暴敛、玩好享乐的皇帝之好。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币制败坏,经济紊乱,“小民以药染擦夹锡钱为铜色,与当十钱混淆”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地区的夹锡钱币值与小平铜钱之比跌落为20:1。商贩因此拒绝收受夹锡钱。①所以连赵佶自己也感叹道:“夹锡钱之害,甚于当十[铜钱]。”②夹锡
钱的行用与蔡京主政相始终,蔡京屡罢屡复,罢则废除夹锡钱,复则推行夹锡钱,前后时断时续20年,*后随同北宋王朝的一败涂地而烟消云散。宣和通宝 背“陕”铁钱 北宋微宋时铸夹锡铁钱
五 一个悲剧性结局
——宋元以降的银货币
从银布币到银钱
白银与黄金一样,具有较高的价值和一定的使用价值,质地稳定均匀,便于切割和保存,色泽美丽,不易锈蚀,因而适宜于充当货币。古人以黄金象征太阳,以白银象征月亮,赋予其某种神秘的功效。因而,大体在原始社会晚期,白银就与黄金一起,担当起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用白银铸币也大体与黄金铸币相同时。1974年,河南扶沟古城窖藏出土铲形银币1 8块,同时出土的有郢爰、陈爰等金版195块,金饼197块。银布币中1枚为空首,其余为实首布。发掘报告认为:“空首银布币的时代,至迟为春秋中期,短型实首银布币稍晚于空首银布币,可
能为春秋晚期的货币。中型与长型银布币的时代可能为战国初期。”①1974年河北平山一中山国墓葬中出土有4枚银贝,也为战国时物。②据记载,楚国还有版状和饼状银币,与金版、金饼相类似。③一些研究者还从战国楚墓大量出土的铅版、铝饼和外包银箔的铅质、泥质冥币,来推测现实生活中银铸币的存在,因为冥币总是模拟现实流通的货币。④ 秦朝统一中国,规定银不作为货币,打断了银货币正常演化的进程。自秦始皇废除银币至宋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间.史书正式记载的法定银铸币仅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的银锡合金币——白金三品,但行用时间极为短促。一次是王莽改革币制,规定银货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然而王莽币制混乱,引起“百姓溃乱,其货不行”。①不过,自魏晋至隋唐,民间以银为称量货币,始终没有被禁绝。不仅河西诸
郡在与西域各国的贸易中时有白银和银货币往还,而且晋以后闽粤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也有发展,金银被用作通货。唐代与各国通商非常兴盛,而当时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已广泛使用银币,这些银币不断流人中国。唐代诗人张籍的《送南迁客》诗,描绘岭南的情形说:“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外贸的兴起,带动内地的大宗贸易以金银特别是银作为支付手段。大体在唐末、五代时,贵金属白银出现了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势。不仅宫廷的赏赐、进贡、贿赂等大量用银,政府的军、政经费,也常常用银支付。而且,唐代把金银铸造成钱币的形式,尽管这主要用于赏赐、祭祀、馈赠、布施、游戏、殉葬,但因 为金银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有时也可用于支付、清偿、抵
押。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一唐代窖藏,出土金 银器1000多件,另有开元通宝金钱30枚,开元通宝银钱421 枚。”这些钱是官铸还是私人雇工匠铸造,是流通钱币还是赏
赐物、纪念品,有待考证和研究,但金银采取铸钱的形式,本 身就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银锭的出现
宋代白银已较为普遍地进人流通。*早深入研究唐宋时代金银货币的日本加藤繁博士曾经指出,宋代黄金有上、中、下之分,其中上金又称紫磨金、精金。他引征宋人李石《续博物志》的说法:“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杨迈 金。”并提到苏轼称赞谢民师的文章如“上等紫磨金”,谢民师 喜不自胜,遂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上金集》。但加藤没有找
到下金的实例,而其关于中金的例证,据国内有关学者的考 证,实际是指白金即银。②从有关史籍记载来看,宋代朝廷和 官府的赏赐、给付等所用白银的次数和数额,都是前代所不
能比拟的。其中用于军费、赈灾的白银,往往动辄数万、数十. 万,甚至数百万两。③宋代白银的使用是基于商业的发展,而魯铜铁钱价值低下不相适应,客观上要求贵金属发挥货币作用。但是。这种本应在商品经济中一层身手的货币,却在中国 独特的货币流转机制作用下,形成一种以国家财政为枢纽的 流通格局。这一流转循环的起点在于田赋征银和矿冶课银。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厘定税赋制度,规定金铁四品(金、银、铁锹、铜铁钱)均能用于纳输。但百姓以银纳赋者极少,政 府财政收入中的白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

中国钱币文化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910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