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古或同纽 本书特色
《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古或同纽》作者马建东对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涉来母的谐声关系进行了逐一清理,并将这些谐声关系与唐韵音注(徐铉反切)、以及今甘谷话读音,运用统计、对比、推理等方法进行了联系与研究,同时将今甘谷话作为本研究的新材料,对其中的见母、来母、疑母、泥(娘)母进行了全面考察,据此勾划出了来母字生存与发展总的态势,认为在一定时期,见母与来母关系极其密切,而分立后获得了非凡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遇,由此成为在汉语史上极具影响力和代表力的要素。作者因此认为,守温将其置于见系,是有他的道理的。同时作者还认为,上古来母与见母可能同纽,并据此对其发展做了构拟。
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古或同纽 目录
前言
**章 来母问题的提出
**节 复辅音视域中的上古来母观
一 董同穌与高本汉的观点
二 严学窘与喻世长的观点
三 周祖谟与施向东、俞敏的观点
四 刘忠华的观点
第二节 独立存在的上古来母观
一 刘又辛的观点
二 张永言的观点
小结
第二章 来母生存的新考察
**节 《说文解字》大徐本来母字的存在状况与其在今甘谷话中的生存状况
一 《说文解字》大徐本来母字的生存状况
二 从许慎时代到徐铉时代来母字的生存和发展变化
第二节 《说文》大徐本涉来母谐声字(系)内部声母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 《说文》涉来母谐声类分布结构表
二 《说文》涉来母谐声字(系)关系比较
第三节 《说文》涉来母谐声字今甘谷话声母状况
一 《说文》涉来母字今甘谷话声母是[1]的92类情况
二 92类谐声与被谐声的关系
三 《说文》涉来母字今甘谷话声母是非[1]的情况
小结
第三章 《说文》大徐本来母字及涉来母谐声字(组)相关问题的考察
**节 涉来母谐声关系问题
一 许慎自己对来母字的确定及反映出的问题
二 徐铉反切声类与《说文》涉来母谐声不相吻合透露的信息
第二节 今甘谷话与许慎、徐铉时代见系与来母的关系
一 一些突出特点和影响
二 涉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状况显示的信息
小结
第四章 大徐本《说文》疑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生存及启示
**节 大徐本《说文》中的疑母字
一 《说文》疑母字的存在
二 《说文》疑母字在今甘话中的生存
三 涉疑母谐声关系分析
第二节 《说文》涉疑母谐声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发展
一 96类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声母
二 古疑母字声韵配合及甘谷话读音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古见母、来母、泥母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状况
**节 古见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
一 古见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声母
二 古见母字的声韵关系及与今甘谷话声母对比
小结
第二节 古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
一 古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声母
二 古来母字声韵关系及与今甘谷话声韵对比
小结
第三节 古泥(娘)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
一 古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声母
二 古泥母字声韵关系及与今甘谷话声母对比
小结
第六章 古音见、来二母或同纽(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 神话历史模式
五 余论
第三节 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一 学术谱系
二 作为概念与场域的地申海文明共同体
三 作为实体的地申海文明共同体
四 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公共性
第六章 神话图像与地中海文明
**节 阐释与重构:原型批评在当代中国
一 原型批评在当代中国扎根条件
二 阐释:原型批评的本土化实践
三 重构:原型批评的理论化改造
四 原型批评的误区与突破
五 结语
第二节 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
一 年表
二 历史草图
三 一种视角
四 物质嗜好:米诺与迈锡尼金戒指
五 如何理解神话
六 书面资料与王室资料库
第三节 作为大祭司的国王与王后
一 进入与退出圣礼
二 神圣性能否在米诺时代的克里特图像中体现
三 特里亚达石棺上献祭的国王与王后
四 国王及其祖先
五 近东和埃及的王后及其祭祀功能
六 国王的职责与烦恼
参考文献
致谢
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古或同纽 作者简介
马建东,1963年生,甘肃省甘谷县人。天水师范学院教授。1981-1984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4-1985在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所学习,1985-198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史硕士专业,当年毕业后到天水师范学院参加工作。工作以来,除致力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音韵学的教学工作之外,在方言学和词汇学调查、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做了重点努力。现任天水师范学院语汇研究所所长,并承担项目《语汇》辞海编撰项目,即将成稿付印。从1998年开始,先后有《天水方言》、《天水方言音系》、《花间晚照》等专著出版,《董仲舒的“天”与人》、《推敲:贾岛本性的迷失》等数十篇论文先后在《敦煌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其中《董仲舒的“天”与人》一文被人大资料全文复印。所著《天水方言音系》出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三等奖,《天水方言》(合著)获得甘肃省社科二等奖。所主持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与研究”教研项目获甘肃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