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困境及其超越 本书特色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文化问题都是处于社会问题的深层。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底部,涌动着文化的潜流,其中不乏混杂着一股股暗波,它昭示着文化的困境。文化困境的直接表征,就是人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和社会行为的失序。《文化困境及其超越》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揭示历史上各种文化发生说的隐喻、反思各种文化研究的思想谱系、分析文化生存空间的熵特征和实践的二律背反,提出文化困境是人类永恒的梦魇,由此突出了研究文化困境、超越文化困境的意义;二是根据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困境的两重表现意义迷茫和文化断裂:三是说明当代中国文化困境的实质是公共性危机,并力图从历史和现实两重维度予以深度解答:四是尝试着提出重构公共性、超越文化困境的原则与路径。
《文化困境及其超越》由李丽编著。
文化困境及其超越 目录
序言**章 文化及其困境 **节 文化是什么 一、反思文化的逻辑起点 1.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人的存在的两重化 2.事实原则与价值原则:实践的双重尺度 二、探寻文化本质 1.人为的程序:文化之外显形式 2.为人的取向:文化之内隐意义 3.文化本质:人为的程序与为人的取向的统一 第二节 对文化困境的解释 一、文化困境的“指示器” 1.文化失范 2.文化批判 3.文化焦虑 二、文化困境的基本类型 1.必然性文化困境 2.超限性文化困境 3.内生型文化困境 4.外激型文化困境第二章 文化困境:人类的西西弗斯 **节 人类文化困境寻踪 一、文化发生说里的隐喻 1.神创说 2.自然发生说 二、理论视野中的思想谱系 1.国内文化困境的理论资源 2.国外学者对文化困境的认知 三、经验世界中的“不归路” 1.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2.日益冷却的人际温度 3.日益分裂的自我 第二节 文化困境的原因透视 一、文化生存空间的熵特征 1.自然本性的熵阐释 2.社会活动的熵审视 3.文化活动的熵检视 二、在实践中介的缝隙之中 1.对象化和非对象化 2.连续性和间断性 3.具体性与普遍性第三章 当代文化困境的忧思 **节 意义迷茫 一、共同体内部的价值失衡 1.共同体内部价值冲突 2.价值权威的越位与游离 二、社会共享终极信仰的缺失 三、个体意义贫困 1.自我认知危机 2.自我评价缺失 第二节 文化断裂 一、文化缩减 1.文化缩减不等于文化精炼 2.文化“不能承受之轻” 二、贫困文化 1.既往贫困文化表述分析 2.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三、文化错位第四章 当代文化困境的追问 **节 公共性危机:当代文化困境的实质 一、公共性:文化的本质属性 1.何谓公共性 2.文化的公共性承诺 二、公共性危机:文化困境的“症结” 1.意义自身的公共性危机 2.空间意义上的公共性危机 第二节 公共性危机:历史回应与现实解答 一、文化公共性危机的历史回应 1.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及其公共性 2.伦理本位社会与公共性 二、文化公共性危机的现实解答 1.世俗基础的个体性 2.文化争鸣的偏执 3.“意识形态”的公共性遗忘 4.社会分化的潜在威胁第五章 重构公共性,超越文化困境 **节 超越文化困境,何以可能 一、客观依据:个体性与公共性的互融 二、主体依据:人的超越性存在 1.人的超越性是理解超越文化困境的基本视界 2.人的超越性提供了超越文化困境的发生学基础 3.理性对感性的超越是超越文化困境的基本条件 三、实践依据:时代场域的公共性吁求 1.全球化实践 2.商品经济 3.资源储备 第二节 重构公共性的筹划:原则与路径 一、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性意蕴 2.科学发展观之公共性的文化要求 二、基本路径:培育公民文化 1.进行人文教育,提升公民素质 2.完善民间组织,践行公民活动 3.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公民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文化困境及其超越 作者简介
李丽,哲学博士,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领域)为文化哲学。先后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扰动文化的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习与探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省市级科研奖励5项。主持课题研究多项,如教育部择优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性特质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及对策研究”、山东省教育厅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文化阻滞力系统研究及其对策分析”、”后危机时代的文化矛盾研究”等。2013年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