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本书特色
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历史都成为现在,那些补我们忽略的现在,空间有怎样的历史,翻开《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感受不为我们所知的物品的历史渊源。
裤子的出现源于裙子……梳子的发明者是个囚犯……*早的熨斗是一种刑具……马扎在古代被称为交床……伞传说是鲁班的妻子云氏所创制……
进入这些物品的历史中,探究被历史风潮掩埋的有趣秘密。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究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物品起源的经典作品。这些物品大多原产于我国,而且多是人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物品,比如衣裳、首饰、肥皂、桌椅等。作者用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对其进行历史回眸,帮助人们串联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和刻苦耐劳的品质。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前言
绪论
万物根由源远流长
天地之间,亘古及今,事物缤纷,然而万物皆有其来源。对世间万物追本溯源是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介绍了六大类,七十三种物品的起源。
何谓“物”?《说文解字注》诠释:“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术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是说“物”这个字,由两个单字合成:左“牛”右“勿”。按《六书》造字*理,属“假借、谐声”发“勿”音。
《辞源》“物”字含义有八:(一)存在天地间的一切东西。(二)与“我”相对的他物。(三)事物的内容实质。(四)颜色、物色:五彩云气之物辨吉凶。(五)种类什物。(六)观察物象。(七)标志、识也。(八)杂色牛、杂帛。
《辞海》:物,代指“人”。例如(一)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二)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都称为“人物”。
泱泱中华,洋洋物产。产自何许?《礼记·乡饮酒》记载:“东方者春产万物者圣也。”圣也何人?张辅元先生《商品史话》有阐述:“自古以来,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史书记载,都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的很多创造发明,诸如造文字、运算术、定音律、著医书、织丝帛、缝衣裳等几乎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我中华悠悠五千年辉煌历史,就是从这里发端。
尽管人们每天都和种种“物品”打交道,但是对其各种对象物品的属性,未必人人皆知。倘若把各种货物的历史,逐一加以介绍,那么,或工人在生产,农民在耕耘,营业员在销售,消费者在使用,能知道物物的来龙去脉,想来也会是一件赏心乐事。比如,衣裙鞋帽是怎么出现的?伞扇帘帐*人发明?又如,桌椅板凳的创起,笔墨纸砚的由来,锣鼓笙箫的问世,琴棋书的始末,梳篦镜子的古今,煤炭蜡烛的沧桑,钟表眼镜的家世,酒具茶具的探源,盆景花卉的小考大到车辆源远,小至针黹杂琐。从瓷器三千年,追溯陶器七千载。有的盘桓亿万年,有的端倪仅仅百十春;有的辗转逶迤出口国门,有的漂洋过海自异邦舶来。自是行云流水,风情万端。
《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通过对世间万物遍历沧桑,不断完善进化的历史回眸,与海外同类物品的尖端接轨,熨帖于《天演论》、《物种起源》,互为佐证谋合。人猿相揖别后,大脑发达会思考,两手解放握工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胴体,而且创造世界万物。
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因为“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种不是简单“形而上”的再生产,乃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转化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分子成分相同却组合结构变异而创造“奇迹”,譬如“转基因”。《国语·越》:“得时无怠,时不再回。不予不取,赢缩转化,否极泰来。”
这种从国内而海外,全方位多视角对物质世界嬗变的回顾和远眺是有益的。以求鼎新革故,拓展无限,造福民生。
本书七十三篇所纳入的万物遴选,都是*产于我们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旨在诉诸文字以表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何其吃苦耐劳,何等的聪敏睿智。足以昭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怎样开拓成一个著称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夏鼎商彝;秦兵马俑;唐诗宋词;晨钟暮鼓;丝绸之路。几度“民殷财阜”,物资形态之精进的初始时怎样遥居世界前茅;上下五千年,如何造就“物华天宝,冠绝古今”。涌现出那么多的能人,可谓“英才济济,人杰地灵”!
雕古为创新,怀旧求革故。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往事乎人文,以化成不可追,来世犹可待,待我中华振兴,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已是指挥若定。中国人机智,不再沉湎于“火药指南针、蔡伦祖冲之”。“遗憾叹喂”是可怜无补的。机遇敦促我们“不再让一个又一个科学变革,擦身而过”。
本书写作凡例,拟求以事为,以时为纬,勾勒各种物品由来变革的同时,采风状物,网罗遗逸故事——宠物尤物皆物欲——采莲采桑采风情。万物拟人,不也艺术。何谓“艺术”?古今含义有异。《后汉书·伏湛传》:“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而今“艺术”即“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指“物之形状独特而美观的艺术品”。书中不乏艺术奇葩。
物美艺术是“观念在个别事与物上的完全显现”。没有物,何谈美?美者情也——情文文情皆人情。把人类的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使物人格化。如*始社会把自然界万物现象人格化或“精灵化”,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拟人观同“万物有灵论”密切联系,“赋万物以风情”。
南唐后主李煜《赐宫人庆奴》:“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逍遥感旧游”。何谓“风情”?“风情”之于物,泛指“物态民俗、物极幻化、物染苍黄、物结疤瘿、物色贪婪、物产物望、物景物役、物象物候、物竞物议”;“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物故可论,途穷能无恸”?“不以物务干,唯以声色自娱”;“初晴物候凉,夕阳照山庄”;“物物而不物与物,则否胡可得而累”;“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荀子》:“性之七情六欲”引申为事物本性。《孟子》解释:物之情从何而生?生于“物之不齐”——物与物千差万别。物随情变,情随物迁。
《食货志》两千年前就写道:物,“孕自天产,用之有价”。价,价值也。其万物万年的物化中,必然积淀色色款款的逸闻旧事、民间传说、巷闾风情,势必会在骈文诗词风雅骚颂戏曲影调三坟五典古籍中反映、折射。凡此,都被《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所汲纳。
本书作者张辅元先生,某报馆主任编?,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辽宁大学济系本科。长期以来,致力于古代商品史、民俗史、避讳史研究,对文字训诂学颇具造诣。曾撰著发表各种文稿逾三百万字,出版书籍四部五册二百万字。展卷拜读其华章,气度恢弘,耳目清新。确有“风云吐于字里,珠玉生于行间”之笔力,方显先生之厚积薄发。深谙“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的途径。早年领教于幼学启蒙、私塾国学。熟读四书五?,堪称“饱学”。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既,学力根深蒂固;又,躬身执卷授业。为著作《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而精读历代笔记小说二百五十六卷。致令先生“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笔底斑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先生不仅“读万卷书”,还远足“走万里路”,梯山航水,云游烟霞。选就本书构筑,知识密集,饶有风韵。集科学、史学、文学于一书,涉猎广陌、杂俎百家、类钞别志、博考哲圣、采摭群言、考源索隐、缀轶拾遗、史数术、典章格制、谱牒世事、稗官野史、宫廷琐秘、秘辛杂识、天文历法、六工商贾、渔樵耕读、兵戎战乱、左道旁门、杂耍湖、三教九流、曲舞戏乐、书琴棋、掌故传闻、村情山趣、乡党俚语、万方风情
无论寒暑,心不外骛。先生伏案一十三年,探索万物渊源,勾勒风情,裁重删繁,刻意铺陈。致令笔下万千阿物,在各自孕育、产出、交换、消费等诸环节的运笔中:有纲有目,时古时今,见形见影,亦文亦白,或庄或谐,无一无据。
或因作者受历代笔记小说影响,其写作手法,类若小品,宛如杂俎,犹同丛谈、志录、语林、说苑、话本、漫钞、骈文、骚体茹古今,不拘一格。
发覆万物之蒙尘,必定撷引古文,然古代汉语,生字、冷字、僻字,一字多义,章法词句,拗口蹩脚,音调艰涩,不易诵读。凡此,作者都须逐一进行诠释、断句注疏、白话·译,以求既不失古籍*意(义)又令今人明了,文言白话,雅俗共赏。然则,若此诠释,非通晓古汉语者难能为之。张辅元先生饱学“之乎者也矣焉哉”,遇文言古语,辄*刃而解。
“熔铸百家,纳诸万物”是本书之养结构。由于运用古文资料,内容广袤,免不了渣滓泥沙。当指出的是作者对于书中或神话故事,或民间传俗,或闲书野史,凡是古人着于史料中的荒诞,必当酌情删削。然则,先祖之图腾崇拜,其本身并不就是迷信。须知,古老华夏的祖宗信仰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中国小说就是起源于神话传说。
末了,掩卷思索,体察到先生治学之严谨,著述唯实,钩深致远。弘扬了中华古代科学人文。昭彰了先师、前贤、圣哲之睿智玄览、辞意精警。《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付梓,表明其瓜瓞子孙——数典不忘祖宗。
该书如此谋篇,将古代汉语,译成当代白话,缩短*近沟通了先祖与我辈鸿沟,古今血缘嫡亲,恍若前天昨日。祖孙如晤,会面促膝,喃喃喁喁唐尧虞舜夏商周,独有笔墨留春秋。
敬仰先生,笃志博学,儒雅风范。乃国之桢干,士之楷模也。
张润彤(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8年1月18日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目录
衣帽饰品
衣裳
裙装
帽子
鞋靴
手帕
棉花
染料
丝绸
刺绣
脂粉
首饰
镜子
梳子
器用杂物
缝针
剪刀
熨斗
眼镜
钟表
扇
帘
帚
秤
锁
伞
车
学习用具
桌椅
算盘
度尺
铅笔
毛笔
墨
砚
纸
书籍
家居用品
陶器
瓷器
琉璃
肥皂
火柴
蜡烛
煤炭
筷子
酒具
茶具
草编
席子
竹器
枕头
民族乐器
木梆
钟锣
鼓
琵琶
胡琴
古琴
其他拨弦乐器
吹簧乐器
吹管乐器
休闲娱乐
花卉
盆景
年画
彩灯
烟花
瀑竹
玩具
风筝
象棋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节选
衣帽饰品
帚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明末清初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开篇句。“洒扫”即洒水扫地,以清除尘秽。这种爱清洁、讲卫生的习俗,是我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溯其渊源,由来已久。
《周礼·夏官·戎右》就有“赞牛耳桃茢”的文字。意思是说,周代有一种仪式,割牛耳取血,再用鬼所畏惧的桃木做把柄,蘸涂牛血,用树枝或荆苕或竹梢扎制的笤帚扫之,可驱除一切不祥。“茢”,是周代对笤帚的别称。
《说文解字注》写道:“茢,芀也……桃茹执戈。莉,萑苕,可扫不祥……茢菼帚也。”其中的“芳”即芦苇;“菼”,即苇荻,都是做苕帚的材料。
西汉人戴圣编纂的,记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礼记》写道:“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
《诗经·山有枢》记载:“子有庭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就是说,一个人有了钱,应该拿来使用,如今你有了房屋,怎么不洒洒水,扫扫地,收拾得洁净些。你有了钟鼓,怎么不打打敲敲;岂能空坐着,等着自己死了,把这许多财产都被人占据了去?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官方规定大搞公共卫生的举动。《周礼》有逢节日“令州里除不蠲”的记载。“蠲”,意为清洁。“除不蠲”,就是大扫除。到了汉代,城市已出现了“都厕”,这是世界上*早的公共厕所。
《礼记·曲礼》还记述了洒扫规矩:“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是说,在长辈或主人面前扫地,须把笤帚蒙盖于盛垃圾的器具之上,并用那宽大的衣袖加以遮掩,小心翼翼地退出,以表示对长者的敬重。“粪”,这里为动词扫除之意。“粪除”,打扫或消除。如《聊斋志异·天宫》中的“今将粪土天宫,不能复相容矣。”就是说那女子告诉郭生,今天天宫要打扫各个房间,无法容你私藏于此,请你俩赶快离去。二人依依而别。
汉代班孟坚《东都赋》吟咏:“雨师汎洒,风伯清尘”,是在描述天公作美,洒扫庭院巷阊:浙瀝的雨水,涤荡地上的污垢;徐徐清风,拂净处处尘埃。何谓“尘埃”——
唐代成玄英为《庄子·逍遥游》作注写道:“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扬土日尘,尘之细者日埃”。用现在的话说,即随风飘扬或散落各处的灰土。
我国的先民,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尘埃、污物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在一本记载周秦之事的《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告诫人们:“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尘埃,不生瘟疫。”晋代张华《博物志》又说:“居乏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乱气阴匿之处也。”都是在提示,建造住宅之前,必须选择周围环境,远离污水浊沟、乱坟荒茔。*理想之地,是建在有源头活水的林木苍翠之处。凡此阳宅“风水”,都是为了避绝污秽尘埃。
这里说的都是古人如何防疫。恰如汉代刘安《淮安子》所说:“以利害为尘埃,以死生为昼夜。”由于飘尘无处不入,防不胜防。这就务必要“治”。“治理所宜,以帚治之。”“帚”,即帚具,系用于洒扫、洗刷或掸拂以清洁环境的用具。
帚,古写作箒,又谓之蔧、彗,还雅称“净君”。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剖析“帚”字:帚“从又(彐)持巾埽(扫)爿(一)内。”大意是:凡是扫除以清洁的,如同用巾(抹布)拂拭器物。所以古人用萑(芦类植物)、芀(苕、苇花)、黍<列木>(高粱穰)扎制为帚,用以拂(扫)地。
《辞源》注释:“帚,扫帚之器也。凡洗刷挥扫之器,束其上端,散其末端者,皆谓之帚。”如笤帚、扫帚、炊帚、烟帚、鸡毛帚、狗尾帚。
帚,是谁发明的呢?许慎《说文解字》剖析:“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以扫坐秽之始。”唐代颜师古在为《急就篇》作注:“杜康作箕帚。”许慎说是少康;颜师古说是杜康。康,实乃一人。《辞海》说:“杜康即少康。”是当时的中兴之主,夏禹的第五位继承人。他不但发明了造酒,还发明了畚箕(盛垃圾的器具与扫帚)。
或许是因为各种帚都是用竹草等植物原料扎制而成又易于腐烂的缘故吧,所以在占代出土文物中,难以发掘古人所用之帚具实物,只能在古代甲骨文、青铜器上找到凭据。
陕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发现有“子持帚作洒扫状”的图谱。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帚困”二字。“圂”,即厕所;“帚”,即扫帚。足见殷商年代民间就已使用帚具。
《农政全书·农器》记述:“帚”,又谓之篲。就是《庄子·达生》说的“田开之日‘开之操拔篲以待门庭。亦何闻于夫子!”’意思是田开之说:我那时正拿扫帚在门口打扫,怎么能听得到先生的教导?
扫帚,为何又称之为“净君”?经查考,源出于宋代陶谷《清异录》:“南山馆中,窗颊上有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后人据此,把“净君”与“凉友”分别作为扫帚与扇子的雅称。
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幽风·东山》中记述着这样一则故事:“零雨其漾,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大意是说:远在两干五百多年前,有一个带兵征战的人,驻扎在山野,三年后在回家的半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忽然听到泽畔溪旁有白鹳的鸣叫声,由此联想到守了三年空房的妻子,为盼望丈夫早回家来,早已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扫除得干干净净,望眼欲穿了!
洒扫庭堂,净化居室。以迎迓宾客或久别的亲人,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又一佐证。这种风俗,自商周以来,历代相沿。
“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意思是,闻知贵客或盼望的人儿忽然来临,主人首先想到的是操起笤帚扫炕扫床,然后赶忙下地。因为着急,而倒穿了鞋子会见客人;或俗话所说的趿拉着鞋子出门迎接。后来便把等待客人来临,叫做“扫榻以待”。
1984年播映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集《卧龙出山》,刘、关、张第三次到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未出柴门之前,先派一书童,手举一把扫帚出来恭敬迎接。这是什么礼节呢?原来,刘备等人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正在睡乡,他一觉醒来,听说刘备已在门外等候多时,便急忙起身,并说:“为何不早报知于我?待我更衣前去迎接。”同时,童儿赶忙倒举一把长扫帚,赶先出外迎候。这就是汉代的所谓“拥彗迎门”。童儿倒举扫帚象征着庭院已打扫干净,等候着贵客的到来。如此举动,是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毕恭毕敬。这一礼仪是从出土的汉画愽上考证出来的。
《史记·高祖纪》也有类此记述:“太公拥篲,迎门却行。”
拥篲,也作“拥帚”,见《文苑英华·七召》:“心绝内战,事无外欲,横经者比肩,拥帚者继足。”是说,为人忠厚不贪,处处受人尊敬。
“拥彗”又谓之“执帚”。但是,“执帚”还有另一种解释:做洒扫一类的事情。古时用为臣仆、妻子的代指,向对方表示尊敬。如《吴越春秋》:“大王赦其深幸,裁加役臣,使执箕帚。”后来“执箕帚”又专指妻子。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道:“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这是曹操大败袁绍后,袁妻刘氏为保全性命,对曹操说:愿将次男袁熙之妻甄氏献给曹丕为妻。“执箕帚”,就是指妻子为丈夫料理家务:做饭做衣,扫地扫炕。
持帚清扫,早在唐朝已是一种职业,当时称之为“扫地夫”。王建在《宫词》中有记述:“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增(阶)前扫地夫。”唐朝在宫内设置有许多专职洒扫的清洁工。分工还很细,宫院、殿堂、廊阁、库房,内外有别,各司其职。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发明家毕岚制成了世界上**辆用于清洁道路的洒水车。《后汉书·张让传》记述:“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酒南北效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即能自动引水的机车;“渴乌”,即古代吸水用的虹吸管,形如曲筒,以气引水向上喷洒。唐代杜佑《通典》中的《隔山取水》还详细地介绍了“渴乌”的以气引水法。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有当时的清扫古俗:“士庶不论贫富,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清嘉录》说得更具体:“腊将残,扫宇日,去庭户土秽。”这“扫宇日”,就是老上海的“除残日”,亦即河北民谚:“腊月二十五,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 这种民俗曾为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形成全国自发性的爱国卫生日。那时,没有人督促,更没有人检查,每到腊残岁尾,家家清扫。不但美化环境,还能消灭越冬蚊蝇。
这种国风,年年如是。盛行不衰,相沿迄今。北方谓之“扫房”,南方叫做“掸尘”。
由于人们把春节扫尘视为大事,因此,古人还用浮雕、铭文等形式予以记载传颂,以流芳后世。如创建于汉代的山东嘉祥县武王祠里有块石雕,上面的图案就惟妙惟肖地描绘着当时乡民手持各种笤帚、扫帚打扫尘秽的情景。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简介
张辅元,河北省乐亭县人,曾任《朝阳日报》主任编辑。主要著作有《商品史话》《编采与文心》《文心与避讳》《秋灯梦笔》《野壶涎》《大侠小尼》《旅店风尘烟花录》《诗情文思画意》《无心插柳》《新闻通讯消息》《孕育房术讳风骚》《雪泥鸿爪》《然疑杂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