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2020-05-22 00:00:00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没有一般历史书籍的厚重,反而轻松地讲述了老百姓的生活史,另外,没有把笔墨放在帝王将相和国家权力核心方面,而是更关注民众生活,使人读来仿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非常生动、平实,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韩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内容简介

百年韩国(文化.生活)从文化和生活两个角度出发,记述了从1876年朝鲜开港以后至今的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韩国人面对近代化所表现出的各种心态和举动。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主题,如电影、广告、歌曲、畅销书、服饰、房屋等。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目录

**卷 文化的缘起
1.1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欢喜与绝望
1.2捉苍蝇
1.3活到老 学到老
1.4“文化”一词的出处
第二卷 文化也是商品
2.1从阿里郎到罢工前夜
2.2大众歌谣中的大海与铁路
2.3报纸广告中折射的近代化
2.4畅销书与禁书
第三卷 衣食住的变化
3.1从衣冠到时髦
3.2从韩屋到现代公寓
第四卷 消失与存留
4.1殖民地宗教的两面性
4.2佛教遭受重创
4.3跤拳与跆拳
4.4光华门
4.5四礼的变化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节选

韩国历史上*早穿洋装的人就是开化派。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先驱,开化派发挥了服装时尚风向标的作用,这也在某种层面上表明了他们对推行近代化的矢志不渝。
朝鲜开港(1876年)以后,朝鲜政府实施的近代化改革措施之一就是于1881年派考察团(又名绅士游览团)前往日本考察。朝鲜考察团的组成人员包括刚刚二三十岁的金玉均、徐光范、俞吉濬、尹致昊等开化派人士。朝鲜考察团到达日本后,金玉均等人通过当时的旅日美国传教士R.麦克雷(R.Maclay),结识了安德伍德(H.G.Underwood,延世大学医院创办者),并与之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有一天,徐光范和安德伍德一起畅游横滨市,在安德伍德的劝导下,徐光范买了一套黑罗纱西服。穿上西服之后,徐光范才了解到西装的舒适和方便,随即,他向金玉均等开化派人士介绍了西服,并劝他们也试着穿一下。这些人就是韩国*早穿西服的人。当时,这些开化派人士都很清楚:服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从这一点上看,如果开化派没有试图实现近代化的坚强意志,要想让贵为统治阶级的他们穿上西装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此一来,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开化派充当了服饰制度改革先行者的角色。考察团回国后,这些开化派人士向高宗呈上了考察报告书,建议政府对传统服饰制度进行近代化改革。但是,开化派倡导的服饰制度改革遭到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1884年,高宗在综合了开化派和保守派的意见之后,下令实施“甲申衣制改革”。
但是,儒生和保守官僚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不仅改造后的服饰样式违背了先王的法度,就连朝服的颜色都由原来的红色改成了黑色,这显然是在仿效外夷的制度。“甲申政变”失败后,为了安抚保守派,朝鲜政府取消了“甲申衣制改革”,直到“甲午改革”时才再次将近代服饰改革提上日程。因此,从开化派首次穿上西装开始,朝鲜的近代服饰改革足足等待了14年。
1894年,开化派推行“甲午改革”,彻底废除了身份等级制度。因此,体现身份等级差别的服饰制度,再次被放到改革的刀俎上。此时,在“甲申衣制改革”时一度中断的服饰改革制度被强制执行。“甲午改革”期间实施的服饰制度改革的内容包括:把原来入宫时必须穿的红色官服全部改成了黑色团领周衣。而且,在需要穿私服的时候,人们也不再穿道袍与氅衣等宽袖衣服,改穿窄袖衣服。“甲午衣制改革”不仅是追求西式服装舒适性的早期改革,也是传统服饰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但是,儒生与保守官僚等统治阶级却强烈反对“甲午衣制改革”。这是因为,改革方案中有这样的硬性规定:穿着改革后的服装是一种义务。而且,被统治阶级平时穿的窄袖衣服取代了只有两班阶级才有资格穿的宽袖衣服,这意味着改革把服装的袖子作为突破口,迫使统治阶级放弃既得利益。所以,对于从中世纪起就开始固守身份等级秩序的统治阶级来说,“甲午衣制改革”是无法容忍的。
即便如此,开化派仍旧大力推进“甲午衣制改革”。在1895年1月进行“乙未改革”时,周衣被确定为官方与民间通用的礼服。此后,朝鲜的传统服饰就只保留下了周衣一种款式,人们无论身份高低,都可以把周衣作为私服。这样一来,“甲午衣制改革”在打破身份等级制度的同时,也成了彻底废除复杂的服饰制度的契机。1895年,朝鲜政府正式允许民众穿西装,朝鲜开始出现了黑色的西式服饰。
但是,儒生们还是强烈反对穿黑色的衣服。自古以来,韩国人都忌讳黑色。其缘由是,黑色体现的是北方蛮夷民族的凶悍气息,而且韩国人也同样把西方国家看做外夷。所以,这些朝鲜儒生认为:朝鲜政府把官服改成黑色,就是想让西洋文化渗透到朝鲜,这将导致朝鲜文化体制变质,更是洋夷的狗腿子——日本侵吞朝鲜国权的一个阴谋。也就是说,保守官僚和儒生反对近代服饰改革的理由,并不仅仅因为废除身份等级制度而带来的既得利益的丧失。相对于既得利益的丧失,保守官僚与传统儒生反对黑色官服的主要原因却是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
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传统韩服的近代化改革,注定不会走得太远。1896年,朝鲜政府实施了“断发令”⑴,人们剪掉了长发,发髻便结不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再也无法像原来那样穿传统韩服了。1895年12月30日,金弘集内阁以“有利于卫生,方便活动”等为理由,断然下达了“断发令”。但对朝鲜人来说,发髻既是已婚男子的特有装束,又是朝鲜自上而下的身份等级秩序的基础,还是儒教思想的象征。而且,在儒教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的朝鲜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头发必须受到刻意保护,这是守“孝道”的头等大事。因此,除了开化派,所有的儒生和一般民众都认为:“断发令”不仅仅是对人们身体上的迫害,也是人伦的灭绝。因此,“断发令”遭到了比衣制改革时更为强烈的反抗。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反抗之后,高宗率先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以推进“断发令”的实施。但是,以“断发令”为契机,一直认为开化政策是在仿效日本的儒生及民众们,对日本帝国主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敌对意识,积蓄已久的反日情绪突然爆发出来,进而引发了反日义兵斗争⑵。*后,“断发令”的实施以时任内阁总理的金弘集撞死在石头上剪短头发的男性多了起来,原来束发用的发网自然也派不上用场了,人们的发型变成了“毛寸”或是西方式的“荷叶头”。这自然而然地推动了西装的普及。
1896年4月,朝鲜政府制定了“陆军服装规则”,引进了欧美式军服。1899年,外交官的服装也都换成了西装。1900年,文官的服装样式改成了欧美式。从此,朝鲜王朝500年的官服彻底被西式服装所代替,国王以下的所有官员都开始穿上了西式服装。但这场近代服饰改革主要是对军人与官僚的服装进行简化,一般群众并没有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这样一来,直到很久以后才出现普通民众的近代服饰变化。“甲午改革”之前,朝鲜女性没有随意外出的自由,所以,外出时穿着的外套只是男性的专属物品。但“甲午改革”之后,女性也可以出门参加一些室外活动。于是,朝鲜女性们开始要求废除长衣、戴帽子的裙子、盖头等用来遮脸的传统服饰。这一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朝鲜女性也因此摘下了沿用了500年的“遮羞布”。
然而,即便是脱掉长衣的开化女性,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观念,直接抛头露面。因此,就出现了面纱的替代品——遮阳伞。使用这种遮阳伞的目的不是遮风挡雨,而是挡住别人窥视自己面颊的视线。这种遮蔽脸庞用的遮阳伞,在女学生和一般妇女中流行开来。因此,梨花学堂的女学生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脱去长衣,撑着遮阳伞到紫霞门外散步了。
但是,女学生们在散步时,不住地发出感慨:“遮阳伞挡住了风景,我们什么都看不到,一天到晚只能看着自己的脚背,所谓的散步只不过是看着脚背的运动。”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作者简介

编者:
  韩国历史研究会于1988年成立,是韩国历史学者研究交流的平台。韩国历史研究会致力于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为专业学者与大众读者编撰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有《韩国史入门》、《14世纪高丽的政治与社会》、《朝鲜政治史:1800-1863》、《3•1民族解放运动研究》、《1894年 农民战争研究》、《韩国现代史》、《韩国近现代青年运动史》等学术论著,以及《韩国史讲义》、《韩国历史》、《朝鲜王朝》、《高丽王朝》、《三国时代》、《韩国思想史的科学理解》等大众读物。韩国历史研究会是开放的研究团体,欢迎对韩国历史感兴趣的各位同仁积极加入。
  译者:
  尚咏梅:1997年毕业于吉林省延边大学韩国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国际政治专业),1997年至今 工作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韩国研究所。翻译作品有作品《一生健康从空腔开始》与文章《韩国对华投资的变化趋势》、《朝鲜投资环境及投资政策》等。
  王海龙,1980年生,吉林省长春人。2005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朝鲜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延边大学世界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攻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期间,曾于2004年、2009年在韩国釜山大学与韩国崇实大学交换留学。2009年10月至今,就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韩国研究所,从事朝鲜(韩国)近现代史研究工作。曾在《当代韩国》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美军政与韩国亲日派的转型》等学术论文多篇。

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2957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