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本书特色
在美国电影史中,早就使用复合叙事方法的电影是1932年的《大饭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形式只有零星出现。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奥特曼和伍迪·艾伦,一再运用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交织在一部电影里。他们的后辈同仁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保罗·哈吉斯更是热衷此道,将这种小众的叙事方式发扬光大,获得主流认同。《毒品网络》和《撞车》这样的复合叙事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过去二十年间,全世界有超过两百部电影使运用了复合叙事方式或其种种变体。本书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八位知名导演的八部影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新的解读。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内容简介
八位电影大师,八部佳作揭秘电影叙事之道
在《电影中的复合叙事》这本书中,彼得·F.帕沙尔仔细检视了那些在一部电影中加入了多条情节线索的电影。他认为,虽然这种叙事方式不如线性叙事电影那般擅长对人物的内心和行为动机进行深度挖掘,但其优势在于,将不同的故事相互并置,发掘故事之间的主题性关联,通过主题的一致性获得张力。在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中,帕沙尔都分析了一种不同的复合叙事模式,如点彩法叙事、网状叙事、数据库叙事等。他重点分析了每种叙事方式的独特结构。在他眼中,这些叙事方式丰富多彩,极富创见,导演和观众都被其深深地吸引。书中分析的电影包括奥特曼的《纳什维尔》、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哈内克的《未知密码》、阿金的《天堂边缘》、洪尚秀的《处女心经》、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这些独特的电影在本书中被反复拆解,通过细致的叙事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复合叙事电影的魅力。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目录
绪论 潜力无穷的复合叙事/001
点彩法叙事/029
1《纳什维尔》:政客站台,引吭高歌/030
网状叙事/059
2《低俗小说》:流行文化的招贴画/060
3《爱情是狗娘》:恶狗、老鼠、山羊/093
4《巴黎浮世绘》:电影迷局/123
5《天堂边缘》:平行人生/155
数据库叙事/183
6《处女心经》:理想主义的终结/184
7《罗拉快跑》:柏林迷踪/216
8《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心头扯动的红色丝线/248
结论 千头万绪,抽丝剥茧/279
附录 更多有趣的复合叙事电影/291
参考文献/309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作者简介
彼得·F. 帕沙尔,(Peter F. Parshall),美国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电影学与文学专业名誉教授。他曾在此执教三十四年,其中十三年担任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帕沙尔曾在《电影与视频》《大众影视》《电影批评》及其他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电影学博士后研究阶段,他曾获得莉莉基金开放学院奖学金,并于1999-2000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访问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担任美国电影专业的客座教授。退休后,他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电影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