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2020-05-28 00:00:00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本书特色

当代表演艺术起源于文化艺术交流和碰撞,但对于这一历史进程,目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看法互有盲区。一种是把当代表演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讨论它与其他当代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的关系。这种立场倾向于将所有在传统剧场中发生的表演排除在视野之外,甚至不讨论一些**表演革新性但已经被剧场界奉为圭臬的艺术家,比如阿尔托。还有一种较近的剧场界内部的认知趋势,也倾向于将表演看作戏剧艺术的核心,它梳理出一条从阿尔托等人开始的脉络。但这些大师似乎都被描述为横空出世的英雄,因为在这些叙述中,其他当代艺术的影响,往往只作为"舞台美术"等具体功能而被提及。《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试图融合几种视野,将当代艺术的影响、表演的突出地位,与更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尤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问题结合起来,并参照当代思想演进中对"主体/他者""人之死"等问题的讨论,重新思考当代表演艺术的起源与它作为"人学"的可能性。书中涉及许多新老案例,有些国外表演艺术作品在国内还鲜有专著描述和讨论过,而有些国内的剧场艺术作品,则被纳入新的观照视野,获得全新的解读。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内容简介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从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体系的研究出发,探讨一些被忽略或者曾被反复讨论并悬而未决因而也被(在实践层面上)遗忘的问题,进而讨论主体和他者的概念,以及有关现代表演学核心概念人物和人物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力图说明当代表演艺术在其演进的早期,已经意识到表演是介于角色和演员之间;同时,从更为当代的表演学概念入手,试图进一步厘清,表演性的身体并不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误解:表演者的身体;并分析了当代表演艺术对线性时间的扬弃,着重讨论了游戏、环境等似乎已经不言而喻的重要问题中的复杂之处,区分了游戏和伪游戏、镜像和褶皱等问题;并探讨了在当代表演艺术中,近年来一再被排斥的语言,是否具备复活的可能性;重申了在具有连贯性文本、人物、语言为基础的表演中,当代表演艺术的未尽的挑战;是一种融合式研究的尝试。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目录

目 录
导 言
上篇 当代表演艺术的概念辨析
下篇 当代表演艺术起源于文化交流和碰撞
**章 人物关系:“朝向他者的无尽冒险”
交流对象:角色还是演员
没有交流,只有对白
为何交流欲望无法达成
自我和他我的虚假交流
处于动态的共识
第二章 表演性身体:反情节的绵延时间
当情节作为表演的主体
知悉差异下的线性观演时间
被表演的时间与表演时间
仪式表演:启示与困境
丑角的复活:重估小丑表演
对抗“化身”的两种方式:脸谱与间离
身体性与表演的文本
第三章 语言游戏:“改变语言的功能和地位”
规训与反诘
筋疲力尽的语言
“环境戏剧”的语音
聆听大于言说:从“认识自我”到“关心自己”
重回身体的语言
第四章 差异语境:反本质主义的表演实践
从国别操演到性别操演
大众文化心理:从解疆域化到幻想的瘟疫
“效果得到了保证”?
镜像和褶皱
第五章 表演艺术的“排练”和“训练”
游戏训练与安全感
心理线的排练和训练之可能性
对行动排练法和表演焦点的反思
对行动排练法和观察生活练习的反思
解放天性与从自我出发
注意力—行动训练
“感染”与表演艺术的排练
参考文献
正在发生:解构“看与被看”的表演(代后记)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作者简介

邓菡彬,北大中文系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工作室特约研究员。戏剧骨坊编剧、导演。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电影理论、导表演创作、海外华人文艺。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提名奖。

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35147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