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村里来了照相的

  2020-05-29 00:00:00  

村里来了照相的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二十三县二十四位照相师傅的访谈录。王勇的访谈工作起于二○一一年年中,截止到二○一四年年初。访谈地点包括河南兰考、民权、睢县、夏邑、永城、柘城、周口、商丘;山东曹县、成武、单县、鄄城;江苏丰县、沛县、泗洪;安徽亳州、砀山、利辛、灵璧、蒙城、濉溪、涡阳、萧县,还有北京等地。本书主要呈现的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中部地区民间影像文化蔚为壮观的景象。无疑,这是现代影像文化生态中十分重要而又一直被忽视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民间影像的生成机制、内容形态、评价认知、流布结局等现象构成了我们影像文化的底色。

村里来了照相的 内容简介

不经意间,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庭的历史乃至家族的历史就在这一连串的照片中完成 并被保存了下来。因此,乡间照相馆的摄影师是保存历史和民间历史人物的无名英雄。这本 书不仅记录了中原大地民间影像文化和技术之变迁,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敬重与 感念,以及对家乡大地深深的眷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杨善华 照相馆塑造了乡愁,然后保存了乡愁,让乡愁成了现代中国的一个情感记忆。王勇通过 访谈激活了这些记忆,让几近消失的照相馆成为乡愁的寄居地,并以庄重的形式重新回到我 们面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杨小彦 无论时代与政治如何变迁,中国照相馆留下的影像仍旧是今天了解中国人传统的珍贵视 觉文本。照相馆镜头前人们的一招一式,显示传统对他们的影响不亚于时代与环境。照相馆 的摄影师们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忠诚的记录者。 上海美术馆原学术部主任、蓝空间艺术馆馆长 肖小兰 一本来源于乡土、带着乡土气息、真实生动的影像文化读本,勾画出乡村影像文化的基 本形态和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的印记。中国乡村照相馆发生的故事,似曾 相识,又似遥远,耐人寻味。 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赵迎新

村里来了照相的 目录

序·乡愁照相馆
安徽
亳州
李建兴:“那时候他们都跟请神一样:你看看,上面来的照相的!”
砀山
方志坚:“越有钱,越是照大的多,知道不?”
利辛
王怀明:“过去你修不好,还能修得更难看嘞!”
灵璧
刘传武:“我们这个行业比起一般的服务行业略显高雅一些。”
蒙城
王增勤:“座次是非常讲究的,男的该坐哪里,女的该坐哪里,这个非常讲究!”
濉溪
营兆云:“放松点,别拿劲,这样出来的照片就自然了!”
涡阳
宋治民:“咱就是个搞照相的,那会儿还不叫摄影嘞,只是照人像!”
萧县
郑继刚:“我这多少年的摄影圈的老朋友,男的女的,关系处得都很好!”
江苏
丰县
沙玉君:“全家人都照的多!全家人都有了!多好,省钱!”
沛县
刘恩华:“照相这是一关,修版是一关,暗房是一关,还有着色这一关,各个关你都得过。”
泗洪
杜学忠:“正面照就要讲究清楚,立体感要出来,再一个就是自然!”
河南
兰考
耿桂花:“画的画有香港的景色,也有泰国的景色,还有好几个布景哩。”
民权
赵秀亭:“老舍的儿子舒乙,来到民权就找‘大同’,让我给他照相!”
睢县
季永康:“在宁陵一个村子,去外拍,拍过之后,那村上的人都不想让走。”
夏邑
刘来力:“你得抱三年孩子,才能叫你摸机子嘞!”
永城
朱瑞云:“通过照相养活了家里的人,在挣钱的过程中热爱了它。”
永城县茴村镇
赵群娥:“得两天去洗一回,我都得骑车子跑到淮北去洗!”
柘城
郑宪法:“每个人都有怀旧的情怀,所以影像*能帮你保存过去的点点滴滴。”
周口
王维金:“现在很多搞照相馆的,他们就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艺术。”
山东
曹县
时坤玉:“现在看着人的衣服、打扮有些奇形怪状的,还是看不惯。”
曹县安才楼
李新昌:“别说是江苏,就是到新疆那边,也能找到俺安才楼的布景。”
成武
宋爱民:“老人活一辈子都没有照过照片,死后也得给孩子们留张照片做纪念。”
鄄城
范杰:“他们照相就是为了留个纪念,再一个年轻人图个好玩。”
单县
白新春:“他一辈子就迷上摄影这一行了。都病重了,还扛着相机去修呢!”
后记·泥土里的视觉记忆

村里来了照相的 作者简介

王勇,1975 年生于安徽淮北农村。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供职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的河南省永城市供电公司。2010 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研修班学习。2013 年1 月,参与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的《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拍摄项目。摄影专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 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发表;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过以中原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展览,目前,正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拍摄整理工作。

村里来了照相的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35789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