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骁纯卷-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我认为当前是艺术观念全面开放的时代,在当代语境的前提下,前卫与守成共存,具象与抽象共存,学院与大众共存。架上与架下共存,这之间没有高下,高下在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和艺术质量,艺术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在这里。
刘骁纯卷-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目录
总序自序上编 由外向内何谓后现代再谈后现代另一种大众化倾向地方传统是创造出来的艺术社政治流行性=/公共性对话之对话我看成都双年展“观念水墨”的逻辑困境说光州,也是说上海“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作为视觉趣味的“红光亮辨之辨忻东旺与新现实主义绘画与绘画的解体涂鸦艺术的经典化解构与建构的同教·学·创的一体化90年代的中青年油画(1989-1996.4)对《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下编 由内向外书写·书法·书象《中国现代书象》序绘画意境论横看成岭侧成峰两大笔墨系统笔墨·笔墨新的一页结构第关于“新写意“写意状态”散论写意与写意画笔恭而意纵张力与表现关于“创立新规范”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蒋兆和与“徐蒋系统”气象与气量澄大怀而观大道古艳个性与个性的矛盾大乡土刘骁纯主要著作与学术活动
刘骁纯卷-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节选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主要内容简介: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观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刘骁纯先生是科班美术史出身,是一位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美术批评的理论批评家,刘骁纯从20世纪70年代涉入美术批评以来,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主持并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冷静地关注着当代美术的发展,他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与严密思考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形态学批评理论体系,此体系在其论文集《解体与重建》一书中完整形成并自如运用。形态演化论简单地说,是以,什么是艺术本体(自身)为思考的轴线,抓住纯粹与不纯粹,本体与载体这一基本矛盾。
刘骁纯卷-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相关资料
插图:吕胜中艺术上的突破点是正负影像。人们剪一个小人的过程就是在一张纸上把与小人无关的部分减去废掉的过程,吕胜中却发现废弃部分正好是与小人一模一样的负形的人。这种妙处只有剪纸才具备,于是他的正负小人隔洋过海飘向了世界各地,与此一同诞生的,是“图一底”观念的变革。图即图像,底即图像的背景。在吕胜中的作品中,图就是底、底就是图,图在另一个位置中变为底,底在位移后变为图,如此看为底者换种方式看则为图,在你看为底者在我看则或可为图,此处的阴形正是彼处的阳形,彼处阴形又正是此处的阳形。吕胜中迈入了一个神秘的圣殿,而开启这个千古尘封之门的全部基点,就在于被剪下弃置部分的起死回生。从吕胜中的已有成果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到这个世界的博大,在这里:空即是实,实即是空,图底互换,正负相生;阴阳一体,天地浑成,男女化合,有无不分。心物两忘,始即是终。这一切都是追问生命、追问人的生存状态的象征,吕胜中将形而下的祈祝多子多福的喻意提升为形而上的精神象征。现代象征的最大特征是语言和精神强烈的个性化,所喻内涵往往可感不可解,可悟不可释。阐释往往只能规范其喻指方向,解释得越具体常常离作品越远,它借实有以喻虚无,借具体而喻抽象。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
刘骁纯卷-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作者简介
刘骁纯,1941年生,河南洛阳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美术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术》)编辑、《中国美术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已发表论著、论文、评论三百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