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2020-05-29 00:00:00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本书特色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推荐:目前国内探讨如何培养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的书籍尚属空白,尤其是从博导的视点对博士生选拔、培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的书籍更是难以找寻。为此,编者精心设计了访谈的问题,引导博导们主要围绕博士研究生培养来畅谈自己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经验和为人之道。《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旨在使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专业博士生培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对应今天的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创作的丰硕。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目录

与讲故事的道德默契——博士生导师郝建教授访谈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博士生导师钟大丰教授访谈电影是“视听艺术”——博士生导师黄英侠教授访谈有问号的人生——博士生导师谢飞教授访谈变革激流中的坚守者——博士生导师谢晓晶教授访谈求实避虚,择善固执——博士生导师穆德远教授访谈后记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节选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采访的各位博士生导师,所研究、讨论的问题各有特点,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思想活泼,可以说是他们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个人的教学思考,他们正是用自己的点滴体会,来诠释学院博士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我们将看到他们善于利用学院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特色来开展博士生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学院博士生培养的思路和期望。对他们的访谈,将记录下学院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将为后来研究电影学院博士生教育教学历史的人,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相关资料

从数学到美学——我的成长之路问:请您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如何确立起自己最初的学术兴趣的?这一学术兴趣是否始终持守,中间有没有进行调整和转换,为什么?答:在我的中学时代,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没有找到确定的方向,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但是在所学的学科中,我对数学的兴趣比较大。因为时代的原因,我的高中阶段止于高一,在即将升二年级的时候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我对几何学萌生的兴趣也随之受到阻断。当时班上有一位同学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位同学长相酷似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他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自修了大学阶段才能修习的高等数学,“文革”期间虽然家庭受到冲击,影响到他的个人发展,但是,在他插队期间依然钻研数学,后来进入沈阳化工学院学习。院方震惊于他在数学领域精深的造诣,于是便破格让他为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授课,这位同学以学生的身份担任大学的教学工作,一时传为佳话。这个事例在当时给予我莫大的激励,为我之后的人生注入了一股很强的动力,成为我心中的第一个楷模。“文革”期间,不用上学了,在家赋闲无事。因为家里的成分未划,一时间也无法以确定的身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只好老老实实在家读一些手头能找到的书,所以就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并且严格采用中学语文老师要求的总结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在逐字逐句仔细研读《矛盾论》的过程中,每一段落都总结归纳其中的含义,然后再总括起来,把《矛盾论》的论述逻辑尽量领会透彻,成为我最初的自己摸索着进行的学术训练。应该说,我从对数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到不经意间开始走上了理论研究的探索道路,对《矛盾论》的研习应该算是我的一个人生道路的分叉点。后来在插队的过程中,可能我的性格不太合群,每天出工干农活,收工之后大块的时间没事可做,正好我身边有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找到了另外一本《反杜林论》的辅导读物。于是,就像研读《矛盾论》一样再次精读了《反杜林论》。这两本书我都是反复地读,好像是沉浸到其中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包括我之后的写东西的表述方式,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读这些书的影响。在此之后,内心深处逐渐对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特别喜欢寻获一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马恩传记之类是我的最爱,对上大学更是心向往之。当时对大学生称之为工农兵学员,我内心充满了对工农兵学员的崇敬。作为一位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深造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可惜,由于当时“文革”停止高考,单位根据名额进行推荐,我没有这样幸运的机会,但是有了一个上中专的机会。我一直特别渴望还能有上大学的机遇降临到自己身上。刚入中专很想学数学,很想托托人转成数学,可能我的性格有些随遇而安,虽然内心当中有一些理想追求上的倾向性,但是也不会执拗地去努力和抗争,结果学的是中文,毕业后当了四年中学语文老师。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上过一个培训中学教师的政治理论本科班,学的都是哲学、政治经济学什么的。“文革”结束之后,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了。我因在中学里忙于教学工作,无暇备考,自忖实力不足,没敢参加这次考试。第二年还是被内心的某种东西所蛊惑,灵机一动,决定参加高考,于是用了40天的时间突击复习,考上了大学。因为之前自己有精研理论著作的一点儿功夫,所以在班上,我的写作与思辨能力就显得突出一些,进一步培养了对理论的兴趣,后来我的个人兴趣发生了转变。我在中文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对文艺理论是情有独钟。当时教授文艺理论的老师们都信守一个观念,这一观念被我接受了。这个观念是文艺理论的基础在于美学。当然,现在看来这一观念是很可质疑的,但是在当时我的确是深信不疑。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美学的书籍。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主动到哲学系旁听美学课程,并且开始准备报考美学方向的研究生,也就是说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准备。如今,当有学生想考我的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一般都问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来进行准备,其中,准备时间最长的学生也没有超过一年的,有的学生竟然是头脑一热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就临阵磨枪来报考研究生了。读了一些美学之后,我对美学研究萌生了巨大的兴趣,想报考美学专业的研究生,可是却发现当时全国的高校里有美学专业硕士招生的,只有北京大学。于是,我就报考了北大的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者有80余人,最终录取了8人,我是其中之一。在读美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像以往精研《矛盾论》和《反杜林论》一样,我认真研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时国内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评价很高,但是我对他在这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并不认同,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接触到朱光潜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著作,认真研读了第一卷。再后,又研读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一美学的经典著作。读到康德,我心中认为他的观点才是真正的美学观点,是正确的。尽管当时国内在介绍他的观点的时候,在肯定之余往往还要说上一些不足,我却认为康德美学观点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我们一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康德的观点。从北大研究生毕业之后,1984年底我进入电影学院工作,至今已经24个年头了。在电影学院教书后,先给学生开设美学课程,之后还讲过古典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此期间,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电影美学,之后的一系列理论著述也都是关涉这一研究领域的,这一基本方向从未改变过。由于我对美学的了解,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在提升美学的科学研究水准的基础之上,确立电影美学的学科地位。最近北京市美学会开会,我还准备了一个发言,想在会上发布自己在美学上的一些最新思考,我觉得黑格尔在美学领域的作用是喜忧参半的,好的方面在于他提高了美学的声望。由于他当时在德国思想界的显赫地位,他对美学成为显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同时毁掉了美学的前程。为什么这样说呢,美的存在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社会美又包含艺术美。所以美是一种广泛的存在,但是,如此广泛的存在却被黑格尔限定为艺术哲学这一有限领域里。这样一来,美学理论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艺术现象几乎包罗万象,极其复杂,如果从这一角度人手进行美学研究,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就乱了套了。我认为应该从自然美人手进行研究,同时还想提出研究模型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简单明了得多。由此得出了结论再进行泛化,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可能今天的美学研究会有希望得多。我看过人大的一份博士论文,提到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文中统计了美国最著名的美学期刊的所有选题,结果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研究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其中包含的逻辑是,只要研究艺术审美,似乎美学就可以在学术研究领域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美学本身却没希望了。因为没有把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美学研究缺乏后劲。P3-5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37034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