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前沿 本书特色
本书提供了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的**方法与实际应用。全书分为六部分,*部分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样本及物种的可检测性;第二部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测量的指标;第三部分从多度的角度论述了物种分布模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结构;第四部分包括功能性状、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的测量方法与进展;第五部分从多个角度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应用;第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书中每个章节的作者都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对构建生物多样性测量方法有着重要贡献。作者通过阐述生物多样性测量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读者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逻辑,展示了当今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领域的**进展。
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前沿 目录
目录 第1章 测量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1 1.1 引言 1 1.2 研究现状 2 1.3 本书梗概 3 致谢 8 **部分 测量的基本问题 第2章 物种多样性和多度调查中的采样问题 11 2.1 引言 11 2.2 研究现状 12 2.2.1 设定采样目的 12 2.2.2 重要的合作伙伴:统计学家 12 2.2.3 采集什么物种 13 2.2.4 去哪里采样 14 2.2.5 偏差、误差和精度 15 2.2.6 如何采样 19 2.2.7 定量采集到的样本 21 2.2.8 什么时候开展采样 23 2.2.9 样本量 23 2.2.10 对比不同调查的信息 26 2.2.11 准备野外调查 26 2.3 展望 27 2.4 要点 27 第3章 生物多样性监测:关于可检测性 29 3.1 引言 29 3.2 研究现状: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30 3.3 可检测性:物种计数与物种多样性监测有关吗? 32 3.3.1 个体可检测性 32 3.3.2 估计个体的可检测性 34 3.3.3 物种可检测性 36 3.4 案例研究:英国种鸟调查(BBS) 38 3.5 讨论 41 3.6 展望 43 3.7 要点 43 致谢 44 第二部分 多样性 第4章 物种丰富度估计 47 4.1 引言 47 4.2 研究现状 48 4.2.1 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抽样模型 48 4.2.2 物种累积曲线 51 4.2.3 沿着上升的物种累积曲线 52 4.2.4 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密度 53 4.2.5 基于个体的稀疏化 55 4.2.6 基于样本的稀疏化 57 4.2.7 稀疏化的假设 58 4.2.8 估计物种丰富度的渐近线 59 4.2.9 比较物种丰富度渐近线的函数 63 4.2.10 估计样本数据物种丰富度的软件 65 4.3 展望 65 4.4 要点 66 致谢 66 第5章 物种多样性的测量 67 5.1 引言 67 5.2 研究现状 73 5.2.1 用方差表示物种多样性 74 5.2.2 用信息表示物种多样性 75 5.2.3 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76 5.2.4 实测样本和生态样本的差异:用实测样本来估算物种多样性组分 77 5.2.5 生态样本之间异质性的检测 78 5.3 展望 80 5.4 要点 80 第6章 组成相似性与β多样性 81 6.1 引言 81 6.2 研究现状 82 6.2.1 相对组成相似性指数和相对组成差异性指数 83 6.2.2 多样性与组成相似性 93 6.2.3 集群间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计估计 100 6.3 展望 101 6.4 要点 102 第7章 测量时空上的生物多样性 103 7.1 引言 103 7.2 研究现状:变化的时间尺度和群落边界 104 7.3 测量什么? 106 7.4 估算时间上的变化 108 7.4.1 时间周转率:物种-时间曲线 108 7.4.2 时间周转率:周转指数 109 7.4.3 用物种多度分布来评估变化 111 7.4.4 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估计变化 112 7.5 测量变化速率的变化 113 7.6 用时间变化阐明群落结构 113 7.7 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解析 114 7.8 展望 114 7.9 要点 115 第三部分 分布 第8章 常见性与稀有性 119 8.1 引言 119 8.2 研究现状 120 8.3 生态学的常见性和稀有性 120 8.4 评估常见性和稀有性 125 8.5 展望 126 8.6 要点 127 第9章 物种多度分布 128 9.1 引言 128 9.2 研究现状 130 9.2.1 SAD的可视化方法 130 9.2.2 SAD的参数化方法 134 9.2.3 SAD的非参数法 138 9.2.4 针对SAD的多元方法 138 9.3 识别有效和简洁的SAD测量指数 139 9.3.1 效率和偏差 140 9.3.2 测量指数的独立性 141 9.3.3 有效和简洁的SAD指数的综合评价 147 9.4 展望 148 9.5 要点 149 致谢 149 第10章 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拟合和评估 151 10.1 引言 151 10.2 研究现状 153 10.2.1 物种多度模型 153 10.2.2 获得预测多度 154 10.2.3 参数选择 155 10.2.4 拟合优度检验 161 10.2.5 模型比选 164 10.3 展望 167 10.3.1 物种多度模型的抽样理论 167 10.3.2 参数估计 167 10.3.3 拟合优度检验 168 10.3.4 模型比选 169 10.3.5 结论 169 10.4 要点 170 第11章 物种的出现和占居 172 11.1 引言 172 11.2 研究现状 174 11.2.1 占居与面积的关系 174 11.2.2 占居与多度的关系 176 11.2.3 物种占居分布 180 11.3 展望 182 11.4 要点 184 致谢 184 第12章 测量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结构 185 12.1 引言 185 12.1.1 关注什么样的空间结构? 186 12.1.2 记录的变量数:格局或关联 188 12.1.3 数据类型 188 12.2 研究现状 191 12.2.1 估算强度(一阶效应) 192 12.2.2 距离效应(二阶效应) 200 12.2.3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 203 12.2.4 可用的软件 207 12.3 展望 208 12.4 要点 208 致谢 209 第四部分 多样性测量的替代方法 第13章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引论 213 13.1 引言 213 13.1.1 一般性定义 213 13.1.2 普遍意义 213 13.1.3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研究简史 214 13.2 研究现状 217 13.2.1 概述 217 13.2.2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指数 217 13.2.3 性状多样性的组分解析 226 13.2.4 方法的问题 226 13.2.5 概念上的问题 230 13.3 展望 235 13.3.1 建议 235 13.3.2 今后的方向 237 13.4 要点 238 致谢 238 第14章 谱系多样性测量 239 14.1 引言 239 14.1.1 综述 239 14.1.2 谱系多样性研究近况 242 14.2 研究现状 243 14.2.1 零模型 246 14.2.2 模拟分析 246 14.2.3 模拟结果 247 14.3 展望 252 14.3.1 生物保护中的谱系多样性 252 14.3.2 群落生态学中的谱系多样性 253 14.3.3 多度与出现-未出现数据 254 14.4 要点 255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遗传学方法 256 15.1 引言 256 15.2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遗传学基础 257 15.2.1 线粒体、叶绿体和核DNA 257 15.2.2 基因组技术 259 15.3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259 15.3.1 采用线粒体DNA和核DNA评价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发生 259 15.3.2 生物多样性的非介入检测 260 15.3.3 生物多样性评估中的DNA条形码 261 15.3.4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基因组技术 266 15.4 展望 267 15.5 要点 268 第五部分 应用 第16章 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 271 16.1 引言 271 16.2 多样性概念 273 16.3 系统发育学 273 16.4 用作进化钟的rRNA 273 16.5 评价多样性的方法 274 16.5.1 基于PCR的方法 274 16.5.2 焦磷酸测序技术 277 16.5.3 宏基因组学 278 16.6 采样、规模和阈值 280 16.7 估计多样性的数学工具 281 16.7.1 累积曲线 282 16.7.2 Chao氏非参数估计 282 16.7.3 基于假设分布的参数估计 283 16.7.4 从数据推断分布来估计多样性 284 16.8 所需样本量的估计 286 16.9 深度宏基因组分析 286 16.10 展望 287 16.11 要点 287 第17章 生物多样性与干扰 289 17.1 引言 289 17.2 什么是干扰? 290 17.2.1 干扰来源 290 17.2.2 时间尺度 291 17.2.3 空间尺度 291 17.2.4 强度 291 17.2.5 特异性 292 17.2.6 小结 292 17.3 研究现状:测量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92 17.3.1 单变量指数 292 17.3.2 基于物种多度分布的指数 297 17.3.3 多元分析 303 17.4 展望 305 17.5 要点 307 致谢 307 第18章 人为管理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测定 308 18.1 引言 308 18.2 研究现状 310 18.2.1 生物多样性测定的目标 310 18.2.2 生物学指标和监测 312 18.2.3 为管理服务的生物多样性测定 315 18.2.4 用于多样性测定的矩阵模型 319 18.3 展望 322 18.4 要点 322 致谢 323 第19章 基于化石记录估计物种灭绝 324 19.1 引言 324 19.2 研究现状 325 19.2.1 基本指标 325 19.2.2 存活曲线 327 19.2.3 取样的重要性 328 19.2.4 相关研究 330 19.2.5 基于出现的多样性估计 331 19.2.6 间隙分析 332 19.3 展望 337 19.4 要点 338 第20章 估计物种密度 340 20.1 引言 340 20.1.1 问题:什么是物种密度 340 20.1.2 定义物种密度 341 20.1.3 在关注环境的时代,物种密度具有新意义 342 20.2 数据集 343 20.2.1 数据描述 343 20.2.2 数据处理 343 20.2.3 NP:A的替代 344 20.3 密度估算 346 20.3.1 **个密度估算 346 20.3.2 相同样地大小的数据子集的密度估算 346 20.4 SPAR中的曲率 348 20.5 降低偏差 349 20.5.1 外推法 349 20.5.2 基于稀有种频率的估计量 350 20.6 降低偏差的应用 351 20.7 在整个弗吉尼亚州的尺度上验证我们的结果 353 20.8 为什么重视物种密度 353 20.8.1 物种密度作为环境指标 353 20.8.2 物种密度作为研究主题 355 20.9 要点 355 致谢 356 第六部分 结论 第21章 总结与展望 359 参考文献 363 索引 421 译后记 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