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技术-第二版 本书特色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2版)》: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系列教材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二版 内容简介
书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系列规划教材。内容编排力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微生物技术的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全书共分十章内容: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免疫基础知识和微生物的生态。相应章节都设计了技能实训项目,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以指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巩固。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学生用书,也可用作生产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二版 目录
**章 绪论
**节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及其特点
二、微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一、医药领域
二、食品领域
三、工农业生产
第三节 微生物培养技术简介
一、微生物实验室
二、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
实训一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节 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观察
二、细菌的染色及分类
三、细菌的培养特征
四、发酵工业常用细菌
实训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见细菌观察
实训二细菌的染色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及观察
二、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三、发酵工业常用的放线菌
实训三放线菌的观察
第三节 蓝细菌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支原体
二、衣原体
三、立克次体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二、酵母菌的繁殖
三、酵母菌的培养特性
四、发酵工业常用的酵母菌
实训一 酵母菌的观察
第二节 霉菌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
二、霉菌的培养技术
三、发酵工业常用的霉菌
实训二 典型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第三节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真菌对人类的贡献
二、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病毒
**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方式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
二、噬菌体
实训一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实训二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第三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朊病毒
第四节 病毒与微生物应用技术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二、噬菌体与生物防治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节 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要素及其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膜泡运输
第三节 微生物培养基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二、培养基的分类及应用
三、常用培养基及制备技术
实训一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实训二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优化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第九章 免疫基础知识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参考文献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二版 节选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2版)》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系列规划教材。内容编排力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微生物技术的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书共分十章内容: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免疫基础知识和微生物的生态。相应章节都设计了技能实训项目,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以指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巩固。《应用微生物技术(第2版)》既可作为高校学生用书,也可用作生产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应用微生物技术-第二版 相关资料
插图: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具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能力。生物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反之,种系关系越近,免疫原性越弱。异物性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核心条件。异物可包括: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2)大分子物质凡具有抗原性的大分子胶体物质,分子质量一般在10.0kDa以上,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较小的多糖类,因类脂体无环状结构,故属于半抗原,如与抗原性强的蛋白质结合,也可获得较强抗原免疫原性。(3)结构与化学组成抗原物质必须有较复杂的分子结构。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抗原免疫原性较强;以直链氨基酸为主组成的蛋白质,免疫原性较弱。例如,明胶蛋白,其分子质量虽高达100kDa,但由于其主要成分为直链氨基酸,易在体内降解为低分子物质,故免疫原性很弱,当在明胶分子中加入少量(2%)的酪氨酸,便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多糖、糖蛋白、脂蛋白等也具有免疫原性。(4)特异性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例如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能与伤寒菌发生反应而不能与痢疾菌发生反应。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即抗原只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②抗原性的特异性,即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反应。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根本的特点,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所决定的。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应答。抗原决定簇的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一般由5~8个氨基酸残基、单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借此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可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产生免疫反应。因此,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