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景框 本书特色
1、 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2、 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3、 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4、*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具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
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理性的声音,*成熟的批评,*中国的视角和*具建设性的参与。
看不见的景框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看不见的景框 目录
我们向哪里去?
伦理与乌托邦:中国当代建筑的社会处境
新天地:一个作为差异地点的极端形式
16千米:在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滑行
对“朱文对‘朱文’的批评”的批评
距离
“此时此地”的现实
瓦园三惑
半透明性与时间—影像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19 问
中国式奇观:上海世博中国馆设计竞赛
建筑学知识的两种形式
看不见的景框
重新建构——《建筑文化研究》“建构”专辑书评
在那儿,什么超越了建筑?
1998 年世博会葡萄牙馆
谁展谁览
参数化和被参数化
未来城市的电影剧本
有关密度
一日二城:成都和谢菲尔德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术馆?
看不见的景框 相关资料
该书收录了冯路在过去十年间写的各种文章,有关建筑或城市。一方面,这是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而另一方面,这种个人史也同时是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因此,重读过去的文章,即使发现早前之肤浅,又或观点已变,也仍然保持原意收录,只是文辞略有编辑。在这些文章中,大部分文章或者关注当时的专业热点,或者评论重要事件,又或者是对建筑学的自省。个人认识的改变和关注焦点的转移,恰恰呈现了时代变迁的场景。
恰如作者所言,建筑有时候可以被看作城市文化的景框。建筑的空间形式不但容纳与规训城市日常生活和事件,而且使得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关系投射出来。正因如此,文集中的很多文章从建筑开始,而末了,都必然走向城市。
看不见的景框 作者简介
冯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首位获得建筑“设计研究”博士学位(PHD BY DESIGN)(2008年),回国后同时坚持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工作。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时代建筑》、《建筑师》、《建筑业导报》、《城市?空间?设计》、《A+U》中文版等多家学术杂志编委、特约编辑及撰稿人。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设计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