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下) B302

  2020-07-30 00:00:00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下) B302 本书特色

展现国外建筑大师的思想火花: 提供国内优秀学者的独特视角。 锐利不偏颇.多元不杂沓。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下) B302 节选


    日前,《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先生与我洽谈,并
告知他们正准备把历年来发表在《(建筑师》上的优秀论
文分门别类的做成多册论文集汇编,并约我为该刊汇编
作序。作为老编委之一,深感义不容辞,于是欣然允诺。
    《建筑师)》创刊于1979年,距今已28载,共发行
128期,堪称建筑界*早的期刊之一。回顾这风风雨雨
的28载,令人不胜感慨。
    28年前,文革刚刚结束,但人们的思想依然禁锢在
“左”的氛围之中,当时只有《(建筑学报)》在中国建筑学
会的领导下,可谓是“正宗”学术刊物。鉴于改革开放
势在必行,中国建工出版社的杨永生同志请了相关高等
院校的七位教师(当时均未恢复职称)组建了编委会,
并筹建了建筑学领域里的另一本学术刊物——《(建筑师)》。
此刊物的名称实际上起着为“建筑师”正名的作用。因为,
当时职称系列中只有“工程师”这一称号,而无“建筑师”。
。工程师”这一称号不仅不能与国际接轨,而且反映出我
们国家一片文化废墟的凄凉景象。在青黄不接之时,杨
永生同志为创办《建筑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依我之见,与正宗的《建筑学报》相比,《建筑师》
杂志不仅专业性、研究性强,且办刊的形式多样灵活,
 发表论文的空间更加广阔,尽管这样办刊在那个时候会
有一定的风险。
    28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建筑师)》当时
的编委很少,但他们激情满怀,一路风风雨雨,历尽艰辛。
他们有过辉煌,也曾步入低谷。但老一代与新一代编委
们志同道合,团结一致,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克服了
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辉煌的今天。
    借此之机,衷心地祝愿这份老刊物能够不断的焕发
青春,并企盼这多卷论文集汇编能够唤起人们对《(建筑师)》
往昔的怀念及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有更多更优秀的论文
在《(建筑师)》上发表,从而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如今,年轻一代的编者们为把《建筑师)》办得更好
而在不懈的努力着,他们信念坚定,朝气蓬勃,为迎来
新的辉煌而高歌猛进。

 成立于1 968年的格瓦思梅·西格尔建筑师事务所在
近30年中已完成近150项设计,该事务所在1982年成
为获得AIA设计金奖的*年轻事务所,授奖评语为:“创
作新颖、注重细节,结合环境和经济性,是对设计工作
精益求精,信奉协作努力的集体。”1983年获得纽约建
筑分会的荣誉奖,奖励他们“在发展我们时代的有创造
性的实践方面以及这些实践对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的影
响方面所作的贡献”。1984年获得AIA荣誉奖。
    查尔斯·格瓦思梅(Charles Gwathmey)于
1956—195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曾受到路易斯·
康的指导,后来在耶鲁大学继续研究生教育,于1962年
在保罗-鲁道夫指导下获硕士学位。他曾先后在普林斯
顿大学、哈佛大学、洛杉矶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
大学等担任教职,他的合伙人西格尔(Robert Siegel)
1962年毕业于Pratt艺术学院,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的
建筑学硕士学位,他们于1 967年成立格瓦思梅·西格尔
建筑师事务所。
    20世纪70年代初,格瓦思梅与R·迈耶、J·海杜克、
P·埃森曼和格雷夫斯一同被载入1977年出版的著作《五
位建筑师)》,这一流派也被称为“白色派”(The whites)
 或纽约学院派,他们的作品形态更抽象,更具概念性,
与文丘里为首的“灰色派”形成对抗,其作品可以使人
联想到20年代的柯布西耶、风格派及泰若尼。
    评论家大卫·德朗在《(美国建筑新潮流)》的演讲
中曾指出:“这一潮流的一端是更严格地对待现代派的
语法,要求这些语汇有特定的源泉,其中大多数常来自
20年代柯布西耶的作品……,这点可以从迈耶和格瓦思
梅的作品中看到。”“格瓦思梅与西格尔合作设计的托兰
住宅有意识地从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汲取经验,他的作品
以注重细部著称,比其他晚期现代派更接近正统现代派
(Architype)”。
    本文拟结合实例对格瓦思梅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
    一、建筑的复合性
    “形式追随功能”曾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论在建筑界广
为流传。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由此及彼的单向线性思
维慢慢被复合性的双向思维所取代。
    与大多数西方建筑师的成长历程相似,格瓦思梅·
西格尔事务所也是由设计私人住宅开始成名的,从1967
年设计格瓦思梅住宅和工作室以来,住宅建筑一直被他
们看作探讨建筑趋势的重要实验。“我们的住宅设计是对
所提出建筑主体整个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历史和关联
性,基地的影响、到达、程序和流线、尺度和比例、光线、
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
    对于住宅的功能性,格瓦思梅觉得:“这项工作的决
定性原则并不是个性表现和膳宿供应公式的具体化,而
是对需求和可能性分析的升华。建筑形态与居住者有关,
而解决的方式却基于一种带来理解和沉思的指令和集合
程序。在主体与基地,活动程序和建筑形式之间产生出
基本的复合性关系是一种发现和编辑的过程。”对于具体
项目,格瓦思梅提出一种实际的设计方法:“每项设计都
 是以自己的方式检验理想的复合性的结果,通过探讨基
地与关联性,平面与剖面,透明性与空间的表层,实体
与空间,形式与空间的对应关系,用以表现建筑的本质。”
    桑·奥福瑞(San Onofre)住宅,加利福尼亚,
1993年住宅位于靠近Maliban峡谷的山顶上,建筑师根
据周围地势和景观将其处理成双核心建筑,一个是三层
高的,曲线形穹形体量,安排着住宅的主要起居空间,
向南可以看到太平洋海面,向东可以看到洛杉矶商业区
的天际线;另一块立方体体量安排着客房、办公等服务
性设施,位于穹形体量背后的斜坡里,可以俯视西部的
峡谷。从上部观察,双心形状和视觉关联并置,停车场
上的鹅卵石与曲线形体量,与立方体上的曲线形屋顶都
产生关联,这种抽象构成与材料的拼贴倾向的反复出现,
既反映了私密与公共空间划分的复合性,也反映了体量
和材料(石灰墙和不锈钢)的复合性(图1)。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下) B302

http://www.00-edu.com/tushu/kj1/202008/265614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