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隅孤束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和总量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和总量》是1996~2000年间由丁国瑜院士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华北和华南三大块体接合区第四纪构造变动研究”和地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与演化过程的精细定量研究”中的一部分。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青藏高原东北隅新构造扩展过程中:①不同构造阶段和构造事件的识别和年代划分;②不同构造阶段的运动方式和位移总量的确定;③应变分配模型的建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重点对海原断裂带老龙湾地区、中卫一同心断裂带中卫附近地区、同心附近地区进行了研究。其中,在老龙湾地区,通过拉分盆地研究,重点讨论了海原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走滑位移;在中卫附近地区,通过地貌面和阶地断错,重点研究了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的构造阶段和水平走滑速率;在同心附近地区,通过褶皱和地层不整合,重点研究了构造事件的时间序列。通过这些工作,《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和总量》试图探讨影响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基础。
青藏高原东北隅孤束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和总量 目录
**章 弧束区弧形构造和阶梯状地貌特征 1.1 构造地貌遥感解译 1.1.1 遥感资料及处理方法 1.1.2 构造解译 1.2 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1.2.1 弧形构造 1.2.2 阶梯状地貌
第二章 海原断裂带走滑活动与拉分盆地演化 2.1 地层沉积序列 2.1.1 盆地外围地层 2.1.2 盆地内地层沉积序列 2.1.3 地层时代对比 2.2 老龙湾盆地相关断裂 2.2.1 盆地北西西向边界断裂 2.2.2 盆地北东向边界断裂 2.2.3 盆地中间断裂带 2.3 盆地构造反转与后期变形 2.3.1 老龙湾盆地构造反转现象 2.3.2 老龙湾盆地内的褶皱变形 2.3.3 海原断裂带断裂走滑活动的迁移 2.4 老龙湾盆地构造演化与海原断裂带走滑量讨论 2.4.1 老龙湾盆地的构造演化 2.4.2 老龙湾盆地拉分量估计 2.4.3 海原断裂带走滑位移量讨论
第三章 中卫-同心断裂带断错地貌研究 3.1 中卫-同心断裂带活动特征 3.1.1 早期断裂活动 3.1.2 新活动断裂 3.2 中卫附近综合地貌研究与第四纪时间标尺 3.2.1 南山台子地质地貌剖面 3.2.2 黄河阶地研究 2.3.3 阶地区域对比问题 3.3 黄河阶地断错与中卫-同心断裂滑动速率研究 3.3.1 阶地断错问题 3.3.2 黄河阶地断错 3.3.3 冲沟、水系断错 3.3.4 断层滑动速率 3.3.5 位错总量讨论
第四章 天景山地块隆升与层状地貌 4.1 区域层状地貌基本特征 4.1.1 区域性地貌面 4.1.2 河流阶地 4.1.3 地貌面特征小结 4.2 土壤发育与粗碎屑地貌面形成年代确定 4.2.1 土壤年代学方法及其测年原理 4.2.2 砾石Ca膜的成因、结构特征与测年原理 4.2.3 黄河阶地的砾石Ca膜及其厚度测量方法 4.2.4 砾石Ca膜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厚度累积速率及厚度-年龄定量关系 4.2.5 研究区粗碎屑地貌面年龄测定结果 4.2.6 有关问题的讨论 4.3 夷平面的形成年代分析 4.4 地貌面与构造差异抬升 4.4.1 河流阶地横向对比 4.4.2 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 4.4.3 阶地形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4.4 有关阶地对比问题的讨论 4.5 弧束区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小结
第五章 同心地区地层沉积序列与构造变形阶段 5.1 区域晚新生代地层 5.1.1 第三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5.1.2 第三纪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 5.1.3 第三纪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贺家口子剖面研究与第三纪地层年代标定 5.2.1 贺家口子剖面岩石地层划分 5.2.2 磁性地层剖面的建立 5.2.3 地层年代标定结果 5.2.4 贺家口子剖面所显示的地质事件序列 5.3 桃山-贺家口子一带第四系不整合事件 5.3.1 第四纪地层变形现象 5.3.2 晚第四纪构造事件定年 5.4 青藏高原东北隅晚新生代构造事件序列 5.4.1 10Ma的构造事件 5.4.2 5.4Ma的构造事件 5.4.3 0.8Ma~0.9Ma的构造事件 5.4.4 0.15Ma以来的*新变形阶段
第六章 青藏高原东北隅构造变形模型与地震 6.1 青藏高原东北隅似三联点构造与运动平衡 6.1.1 相关块体及构造支 6.1.2 交接构造区的运动和变形 6.1.3 似三联点构造的运动平衡 6.1.4 深部右旋剪切带的存在 6.2 青藏高原东北隅应变分配模型 6.2.1 应变分配现象 6.2.2 应变分配模型 6.3 地震构造模型与地震危险性 6.3.1 青藏高原东北隅地震构造模型 6.3.2 地震空间关联性 6.3.3 强震危险性预测讨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