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2020-08-02 00:00:00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本书特色

本书首次全面论述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制备、分子量分布、形貌结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形态分布、结构形貌、无机与有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絮体特性、絮凝动力学、絮凝机理、絮凝行为和应用效果;生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絮凝效果、絮凝行为和作用机制等。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工程应用性,适于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应用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内容简介

   混凝-沉淀/气浮是水和废水处理流程中应用普遍的操作单元之一,而絮凝剂的品质是影响其水和废水处理效果和处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絮凝剂的种类主要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絮凝剂,每一类絮凝剂都有其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若把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的絮凝剂通过分别投加而进行复配使用、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混合或反应形成一种复合絮凝剂产品应用,则可实现优势互补,可提高水和废水的絮凝处理效果、拓宽应用范围和降低处理成本。目前,在水和废水处理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絮凝剂进行复配使用已有大量的工程实践和应用实例,且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而把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的絮凝剂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混合或反应研发复合絮凝剂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则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由于复合絮凝剂能克服使用单一絮凝剂的许多不足,在降低水处理成本的同时可提高絮凝性能,所以,复合絮凝剂的研发和应用就成为当前水和废水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型、高效和经济的絮凝剂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城镇饮用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研制”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在这些课题中,都把多功能复合型系列水处理药剂和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研发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复合絮凝剂是将两种或多种单组分絮凝剂通过某些化学反应,形成大分子量的共聚复合物,这样既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不足,也充分发挥了多种絮凝剂的协同作用产生显著的增效互补作用。实践证明,复合絮凝剂表现出优于单一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基于复合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复合絮凝剂可分为无机-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有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复合絮凝剂等。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首次全面论述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主要介绍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制备、分子量分布、形貌结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合铝—二甲基二稀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二甲基二稀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形态分布、结构形貌、无机与有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絮体特性、絮凝动力学、絮凝机理、絮凝行为和应用效果;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絮体特性、絮凝效果、絮凝行为和作用机制;等等。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适于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应用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目录

1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11.1水和废水混凝处理,混凝剂与絮凝剂11.1.1水和废水的混凝处理11.1.2混凝剂与絮凝剂21.2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31.2.1无机-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31.2.2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61.2.3微生物复合絮凝剂8参考文献92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132.1硅酸及活化硅酸132.1.1硅酸化学的基本概念132.1.2活化硅酸的生产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142.2聚硅酸铝盐絮凝剂172.2.1向聚硅酸中引入铝盐制备聚硅酸铝盐絮凝剂172.2.2采用高剪切工艺,用硅酸钠、铝酸钠和硫酸铝等作原料制备pass絮凝剂182.3聚硅氯化铝的制备、al(ⅲ)水解-聚合历程及铝硅作用特性192.3.1聚硅氯化铝的制备方法202.3.2al(ⅲ)水解-聚合反应过程特征202.3.3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酸解作用232.4聚硅氯化铝的颗粒大小及分子量分布242.4.1激光光散射用于测定pasc及pac的颗粒大小分布的原理及方法242.4.2激光光散射技术测定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颗粒大小分布242.4.3超滤法测定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分子量分布262.5聚硅氯化铝的形态分布及其转化规律272.5.1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原理、方法与测定结果282.5.2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方法292.5.3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的测定结果302.5.427al-nmr法测定原理332.5.527al-nmr法测定方法352.5.627al-nmr法测定结果352.5.7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与27al-nmr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382.6聚硅氯化铝的电动特性412.6.1zeta电位和流动电流(sc)的测定方法422.6.2高岭土悬浊液及高岭土和腐植酸混合液的电动特性与ph值的关系422.6.3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的sc值比较432.6.4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水解产物的sc值与溶液ph值的关系452.6.5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在浑浊水中的sc特征462.6.6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的水解沉淀物的电泳特征472.6.7sc与zeta电位的相关关系492.7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研究聚硅氯化铝的结构形貌492.7.1碱化度(b)对聚合氯化铝和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02.7.2al/si摩尔比对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12.7.3制备工艺对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22.8聚硅氯化铝的絮凝效果542.8.1实验材料与方法542.8.2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模拟水的效果542.8.3絮凝处理后聚硅氯化铝在水体中的残留铝含量582.8.4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地表水的效果602.8.5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642.9聚硅氯化铝的絮凝机理662.9.1sio2颗粒形状与大小672.9.2搅拌对混凝作用的影响672.9.3pasc的投量对混凝作用的影响68参考文献693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743.1聚合硅铝铁的制备743.1.1聚合硅铝铁的制备原理743.1.2聚合硅铝铁的制备方法743.2聚合硅铝铁的结构表征753.2.1红外光谱法753.2.2x射线衍射法773.3聚合硅铝铁的水解-聚合历程及电动特性研究783.3.1聚合硅铝铁的水解-聚合历程783.3.2聚合硅铝铁的电动特性793.4聚合硅铝、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23.4.1聚合硅铝铁中铝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23.4.2聚合硅铝铁中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43.5聚合硅铝铁的结构形貌及分子量分布873.5.1聚合硅铝铁的结构形貌873.5.2聚合硅铝铁的分子量分布893.6聚合硅铝铁的混凝效果913.6.1聚合硅铝铁的混凝除浊和脱色效果913.6.2聚合硅铝铁在处理后水样中的残余铝含量943.6.3聚合硅铝铁的混凝除油效果96参考文献974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984.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电动特性984.1.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原理及方法984.1.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电动特性994.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形态分布及相互作用1014.2.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1014.2.2聚合铝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034.3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效果及混凝机理1044.3.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残余铝含量及影响因素1044.3.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脱色效果1064.3.3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除浊效果1084.3.4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除油效果1094.3.5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城市纳污水的效果1104.3.6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机理111参考文献1125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145.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pfc-pdmdaac)的水解聚合特征、fe(ⅲ)水解形态1145.1.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水解聚合特征1145.1.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中fe(ⅲ)水解形态1155.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电荷特性、结构形貌及粒度分布1215.2.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电荷特性1215.2.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结构形貌1255.2.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粒度分布1275.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动力学及絮体形成过程1315.3.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动力学1315.3.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形成过程1365.4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物理特性1395.4.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强度及恢复能力1405.4.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分形1415.5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与传统混凝剂的对比1425.5.1不同投加方式下混凝效果对比1435.5.2不同投加方式下絮体沉降性能对比1445.5.3不同投加方式下fe(ⅲ)在混凝过程中水解形态对比1445.5.4不同投加方式的混凝机理分析1455.6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效果及机理1485.6.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模拟水和废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485.6.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1515.6.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机理160参考文献1636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676.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结构形貌及电荷特性1676.1.1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复合混凝剂的结构形貌1676.1.2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复合混凝剂的电荷特性1716.2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及机理1736.2.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及机理1736.2.2影响聚环氧氯丙烷胺混凝脱色效果的因素1786.3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性能及机理1806.3.1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性能1806.3.2影响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混凝脱色效果的因素1846.4混凝剂的絮体形成及特性1856.4.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形成及特性1866.4.2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形成及特性研究193参考文献1967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987.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制备、水解聚合形态和形貌结构1987.1.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制备1987.1.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fe(ⅲ)水解聚合形态1987.1.3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形貌结构2007.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铁盐与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相互作用2007.2.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电荷特性及影响因素2007.2.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铁的形态分布2017.3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特性2027.3.1采用二乙烯三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27.3.2采用三乙烯四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47.3.3采用乙二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67.3.4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077.3.5聚合氯化铁的碱化度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097.3.6聚环氧氯丙烷胺中交联剂的种类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107.3.7铁盐与聚环氧氯丙烷胺的质量比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117.3.8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形成絮体的絮体强度及破碎后恢复能力2127.4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效果2137.4.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与影响因素2137.4.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除油效果及影响因素221参考文献2248生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2258.1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使用的混凝效果、混凝机理及絮体特性2258.1.1生物絮凝剂与铝盐混凝剂储备液的制备2258.1.2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影响因素及混凝机理2258.1.3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模拟水样的絮体特性及影响因素2308.1.4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实际地表水样的混凝效果、影响因素及混凝机理2388.1.5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实际地表水样的絮体特性及影响因素2438.2生物絮凝剂与四氯化钛复配使用的混凝效果、混凝机理及絮体特性2498.2.1混凝效果及机理2498.2.2絮体特性研究2528.3生物絮凝剂与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复合絮凝剂及其混凝效果2568.3.1复合型絮凝剂的制备方法2568.3.2复合型絮凝剂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2588.3.3复合型絮凝剂对腐植酸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2608.4生物絮凝剂的改性与混凝效果2648.4.1生物絮凝剂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cbf-am)的制备方法与混凝效果2648.4.2生物絮凝剂接枝丙烯酰胺及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絮凝剂(cbf-am-dmdaac)的制备方法与混凝效果268参考文献271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http://www.00-edu.com/tushu/kj1/202008/267681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