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本书特色
李梁美(李良美),笔名李习。福建武平人,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1963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华东局理论研究班。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情报研究所、华东局内部理论刊物编辑部、上海市委研究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工作。曾任信息研究所《学术界动态》主编、综合研究室主任、新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市新学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新学科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著作(含合著)有:《当代新学科手册》、《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现代*佳生活方式的选择》、《世界新学科总览》及其《续编》、《现代能力导向》、《新学科辞典》、《市场经济活动能力》、《21世纪世界预测》、《新学科·新亮点·新探索》、《21世纪选择: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生死面面观》、《新学科·新视野》和《生命·读书·爱情》等30余部。撰写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 ; 人类诞生与社会生态系统 ;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走出认识的误区 ; 新的悟性: 生态科学综合、交叉发展和对“新地球观”的共识 ; 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目录
引言
一、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
(一)自然生态与生物圈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四)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
(五)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
(六)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整
(七)“十分之一定律”和“生态金字塔”
二、人类诞生与社会生态系统
(一)人类的属性与生态系统
(二)社会生态与智慧圈
(三)社会生态的概念及其属性
(四)人类诞生后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特点
(五)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六)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整
(七)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基础理论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走出认识的误区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和困境
(二)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面临危机的特点
(三)人类的觉醒:走出认识的误区
四、新的悟性:生态科学综合、交叉发展和对
“新地球观”的共识
(一)生态学研究历史发展进程(阶段)
(二)生态科学的综合、交叉发展趋势
(三)全球性“大生态”系统研究
(四)对“新地球观”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新共识
五、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一)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范畴分析
(二)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
(三)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研究
六、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三)常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亮点
(一)“人化自然”理论
(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三)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四)人与自然的统一,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的统一
(五)自然对人的影响,也就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六)人对自然的影响,也就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七)生态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演变成危机
(八)生产的目的不能只是财富,而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着自然,但不要过分陶醉于这样的胜利,否则自然会加倍地“报复”我们
八、走出“人类中心论”
(一)什么是“人类中心论”?
(二)为什么要走出“人类中心论”?
(三)人类历史上“人类中心论”的几种形态
(四)生态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九、生态意识:一种道德伦理观念的革命
(一)生态意识:先进观念
(二)生态道德:新道德观
(三)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革命
(四)两种不同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十、生态文化:新型的文化
(一)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二)文化: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产物
(三)生态文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四)生态文化建设及其艺术表现
十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文明类型
(一)绿色与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涵义
(三)生态文明理念的特征
(四)生态文明的多重意义和重要作用
十二、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一)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二)新时代的标志
(三)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新时代的思维方式
(五)新时代中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六)新时代中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新时代中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三、寻找城市发展模式,整治城市环境
(一)寻找“城市”发展模式
(二)城市·城市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群
(三)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四)环保的法律、经济、科技手段
十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问题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四)初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十五、生态环境教育与现代绿色教育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进程
(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战略思想
(三)国外的生态环境教育
(四)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
(五)生态环境教育与现代绿色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信息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