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充电电池 本书特色
锂离子充电电池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日]kazunori ozawa编著赵铭姝宋晓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主要介绍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富锂氧化物、无稀土金属的铁基材料和用于锂微观电池的锂钴氧化物,还介绍了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3薄膜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从热力学的角度介绍了碳质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磷酸盐橄榄石型化合物正极材料进行了拉曼研究。本书还讨论了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及其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描述了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结构,以及用于高性能环保汽车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锂离子电池等能源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锂离子充电电池 目录
译丛序译者序前言本书贡献者第1章 一般概念 1.1 电池概要 1.1.1 伽伐尼电池体系——水溶液电解液体系 1.1.2 锂电池体系——非水溶液电解液体系 1.2 锂离子电池的早期发展 1.2.1 陶瓷生产能力 1.2.2 涂层技术 1.2.3 电解质盐lipf6 1.2.4 正极中的石墨导电剂 1.2.5 硬碳负极 1.2.6 无纺布热闭合效应的隔膜 1.2.7 镀镍的铁壳 1.3 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第2章 新型电池中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 2.1 引言 2.2 尖晶石型结构概述 2.3 尖晶石型结构的衍生物 2.3.1 源自“尖晶石”的超晶格结构 2.3.2 源自“尖晶石”超结构的例子 2.4 尖晶石型结构锂嵌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1 锂锰氧化物(lmo) 2.4.2 锂钛氧化物(lto) 2.4.3 锂镍锰氧化物(linimo) 2.5 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在12 v无铅蓄电池中的应用 2.5.1 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锰氧化物(lmo)组成的12v电池 2.5.2 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镍锰氧化物(linimo)组成的12v电池 2.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第3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氧化物li1+x(nizco1-2zmnz)1-xo2 3.1 引言 3.2 无钴氧化物li1+x(ni1/2mn1/2)1-xo2 3.3 li1+x(ni1/3co1/3mn1/3)1-xo2 3.4 其他材料li1+x(nizco1-2zmnz)1-xo2 3.5 结论 参考文献第4章 无稀有金属元素的铁基正极 4.1 引言 4.2 二维层状岩盐型氧化物正极 4.3 三维nasicon型硫酸盐正极 4.4 三维橄榄石型磷酸盐正极 4.5 三维方解石型硼酸盐正极 4.6 三维钙钛矿型氟化物正极 4.7 小结 参考文献第5章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热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etms 5.2.2 电化学电池的结构和循环过程 5.2.3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5.3 讨论 5.3.1 碳质负极材料 5.3.1.1 预焦炭(htt<500℃) 5.3.1.2 焦炭(htt为900~1700℃) 5.3.1.3 焦炭(htt为2200℃和htt为2600℃) 5.3.1.4 天然石墨 5.3.1.5 熵和石墨化程度 5.3.2 正极材料 5.3.2.1 licoo2 5.3.2.2 limn2o4 5.3.2.3 循环对热力学的影响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材料第6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拉曼研究 6.1 引言 6.2 拉曼显微光谱术的原理和设备 6.2.1 原理 6.2.2 仪器 6.3 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 6.3.1 licoo2 6.3.2 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ycoyo2(0<y<1) 6.3.3 锰氧化物基化合物 6.3.3.1 mno2型化合物 6.3.3.2 三元系含锂化合物lixmnoy 6.3.4 v2o5 6.3.4.1 v2o5的结构 6.3.4.2 lixv2o5的结构特征 6.3.5 tio2 6.4 磷酸盐橄榄石型limpo4化合物 6.5 总结 参考文献第7章 从电解质重要性的角度阐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7.1 引言 7.2 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添加剂的总体设计 7.3 一系列探究新型添加剂的发展过程 7.4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以及其他添加剂 7.5 调整方式 参考文献第8章 无机添加剂与电极界面 8.1 引言 8.2 过渡金属离子和正极的溶解 8.2.1 mn(ii)离子 8.2.2 co(ii)离子 8.2.3 ni(ii)离子 8.3 如何抑制mn(ii)离子的恶化 8.3.1 lii,libr和nh4i 8.3.2 2-乙烯基吡啶 8.4 碱金属离子 8.4.1 na+离子 8.4.2 k+离子 8.5 碱金属盐的涂覆 8.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第9章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特性与全固态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制备 9.1 锂盐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设计和表征 9.1.1 引言 9.1.2 添加增塑剂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9.1.3 添加b-peg和al-peg增塑剂的spe膜的制备 9.1.4 添加b-peg增塑剂的spe膜的评价 9.1.5 添加b-peg增塑剂的spe膜的离子电导率 9.1.6 锂离子迁移数 9.1.7 电化学稳定性 9.1.8 小结 9.2 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 9.2.1 引言 9.2.2 spe离子电导率的要求 9.2.3 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区别 9.2.4 添加b-peg和/或al-peg增塑剂的spe的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9.2.5 阻燃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评价 9.2.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材料第10章 锂微电池的金属氧化物薄膜电极 10.1 引言 10.2 licoo2薄膜 10.2.1 溅射licoo2薄膜 10.2.2 pld licoo2薄膜 10.2.3 cvd licoo2薄膜 10.2.4 用化学方法制备licoo2薄膜 10.2.5 小结 10.3 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xmo2 10.3.1 固体电解质 10.3.2 液体电解质 10.3.3 li-ni-mn薄膜 10.3.4 小结 10.4 limn2o4薄膜 10.4.1 溅射limn2o4薄膜 10.4.2 pld limn2o4薄膜 10.4.3 esd limn2o4薄膜 10.4.4 用化学方法制备的limn2o4薄膜 10.4.5 取代limn2-xmxo4尖晶石薄膜 10.4.6 小结 10.5 v2o5薄膜 10.5.1 溅射v2o5薄膜 10.5.2 pld v2o5薄膜 10.5.3 cvd v2o5薄膜 10.5.4 蒸发技术制备的v2o5薄膜 10.5.5 静电雾化沉积法制备的v2o5薄膜 10.5.6 溶液技术法制备的v2o5薄膜 10.5.7 小结 10.6 moo3薄膜 10.6.1 液体电解质 10.6.2 固体电解质 10.6.3 小结 10.7 总结 参考文献第11章 高性能环保汽车中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11.1 引言 11.2 驱动电动车的能源 11.3 对锂离子电池高功率特性的要求 11.4 电池的热性能与电池体系的稳定性 延伸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