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机械设计技术及应用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论述了现代工程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工程机械现代技术概述与总体设计、工程机械发动机选型及其现代技术、工程机械行驶理论与牵引性能、工程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工程机械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设计、80型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工作特性研究、工作装置现代设计、工程机械人?机?环境系统设计、工程机械造型设计、工程机械系统热平衡技术,对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能对工程机械整机设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本书也可供从事工程机械设计、研究、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用书。
现代工程机械设计技术及应用 目录
第1章工程机械现代技术概述与总体设计
1.1工程机械现代设计技术概述
1.1.1非公路用机动设备柴油机现代技术
1.1.2工程机械现代液压技术发展
1.1.3工程机械现代动力传动技术发展
1.1.4工程机械现代多体动力学技术发展
1.2工程机械总体设计
1.2.1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
1.2.2工程机械设计过程
1.2.3工程机械总布置
1.2.4工程机械cad技术简介
第2章工程机械发动机选型及其现代技术
2.1发动机的基本性能
2.1.1动力性
2.1.2经济性
2.1.3振动与噪声
2.1.4可靠性与耐久性
2.1.5排气净化
2.1.6启动性能
2.2工程机械发动机的选型
2.2.1发动机基本形式的选择
2.2.2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2.3工程机械发动机辅助系统设计
2.3.1空气滤清器
2.3.2消声器
2.3.3散热器的选择与安装
2.3.4风冷发动机冷却系统安装要求
2.3.5发动机运转状态监测
2.3.6发动机润滑油
2.4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
2.4.1悬置设计要求
2.4.2悬置系统激振源
2.4.3悬置系统的布置
2.4.4悬置软垫设计
2.4.5发动机飞轮壳结合面静态弯矩的校核
2.5工程机械用柴油机现代技术概述
2.5.1现代柴油机系统仿真模型
2.5.2现代柴油机关键系统
2.5.3现代柴油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6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技术
2.6.1柴油机排放物
2.6.2柴油机排放法规与实施
2.6.3欧美第三阶段排放解决方案
2.6.4欧美第四阶段排放解决方案
2.6.5排放技术今后的发展
第3章工程机械行驶理论与牵引性能
3.1土壤的物理性质
3.1.1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
3.1.2土壤的切削理论
3.1.3土壤的其他物理性质
3.2轮式工程机械行驶理论
3.2.1概述
3.2.2轮胎的选定
3.2.3轮胎运动学
3.2.4轮胎动力学
3.2.5影响滚动阻力的因素
3.2.6驱动轮的滑转效率与附着性能
3.2.7轮式工程机械行驶效率
3.3履带式工程机械的行驶理论
3.3.1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机构组成
3.3.2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原理
3.3.3履带行驶机构运动学
3.3.4履带行驶机构动力学
3.3.5履带行驶机构的附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3.6履带行走机构的效率
3.4工程机械牵引性能
3.4.1牵引力平衡
3.4.2牵引功率平衡
3.4.3牵引特性
第4章工程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4.1传动系统设计概述
4.1.1传动系统的功用
4.1.2传动系统类型
4.1.3传动系统传动比确定
4.2主离合器和液力变矩器设计
4.2.1主离合器的设计要求和选型
4.2.2主离合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4.2.3主离合器的设计
4.2.4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2.5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4.2.6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4.2.7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
4.2.8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合理匹配
4.2.9液力变矩器的选型
4.3变速箱设计与分析
4.3.1机械式变速箱
4.3.2定轴式动力换挡变速箱
4.3.3行星式动力换挡变速箱
4.3.4行星变速箱工作特性分析
4.4传动轴和驱动桥设计
4.4.1传动轴
4.4.2轮式驱动桥
4.4.3履带式驱动桥
第5章工程机械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设计
5.1制动系统概述
5.2制动器的结构形式选择
5.2.1鼓式制动器的结构形式及选择
5.2.2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形式及选择
5.3制动系统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5.3.1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
5.3.2同步附着系数
5.4转向系统概述
5.4.1转向系统的基本要求
5.4.2转向方式的分析和选择
5.4.3动力转向系统设计要求
5.5铰接式转向系统设计
5.5.1铰接式转向的特点
5.5.2铰接式转向运动分析
5.5.3铰接式转向动力分析
5.5.4转向液压缸铰点位置设计
5.5.5铰接式全液压转向系统
第6章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工作特性研究
6.180型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模型
6.1.1发动机模型
6.1.2液力变矩器模型
6.1.3变速箱?驱动桥模型
6.1.4变速箱换挡离合器模型
6.1.5车体运动模型
6.1.6湿式制动器模型
6.1.7变速液压泵模型
6.1.8工作液压泵模型
6.1.9转向液压泵模型
6.1.10辅助液压泵模型
6.280型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行驶工作特性研究
6.2.1起步过程动力系统工作特性
6.2.2高速行驶动力系统工作特性
6.380型轮式装载机动力系统铲装作业工作特性研究
6.3.1全油门“kd”换挡方式铲装作业分析
6.3.2全油门非“kd”方式铲装作业
6.3.3部分油门“kd”方式铲装作业
6.3.4不同方式铲装作业动力系统工作性能对比分析
6.4轮式装载机限滑差速系统行驶驱动性能研究
6.4.1限滑差速器简介
6.4.2限滑差速系统工作原理及模型建立
6.4.3限滑差速器性能评价参数
6.4.4整车重心变化规律
6.4.5带限滑差速器装载机驱动性能分析
第7章工作装置现代设计
7.1工作装置机构设计
7.1.1工作装置设计要求
7.1.2铲斗设计
7.1.3工作装置连杆机构设计
7.2工作装置结构有限元分析
7.2.1有限元法分析基本流程
7.2.2基于整机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7.2.3整体结构多体系统分析
7.2.4整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7.3轮式装载机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7.3.1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组成和性能要求
7.3.2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工作特性与能耗分析
7.3.3转向液压系统工作特性与能耗分析
7.3.4装载机液压系统改进研究
第8章工程机械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8.1概述
8.2工程机械噪声控制
8.2.1工程机械噪声源
8.2.2工程机械噪声传播途径
8.2.3工程机械的噪声控制
8.3工程机械驾驶室宜人化气候环境
8.3.1驾驶室通风
8.3.2驾驶室采暖
8.3.3驾驶室制冷
8.3.4驾驶室的隔热与密封
8.4振动压路机乘坐舒适性
8.4.1振动压路机整机动力学模型
8.4.2振动压路机振实作业工况乘坐舒适性
8.4.3振动压路机转场行驶工况乘坐舒适性
8.5轮式装载机整车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
8.5.1液压缸动态特性分析
8.5.2装载机整车结构系统虚拟样机模型
8.5.3装载机整车结构系统多体动力学分析
8.5.4装载机行驶稳定系统分析
第9章工程机械造型设计
9.1概述
9.1.1工程机械造型设计的任务
9.1.2工程机械驾驶室造型设计
9.1.3发动机罩造型设计
9.2驾驶室内部件人机工程设计
9.2.1人体尺寸的测量
9.2.2人体模型
9.2.3座椅设计
9.2.4驾驶室内操纵器的设计
9.2.5仪表板的设计
9.3驾驶室内部布置工具
9.3.1*佳h点的分析和应用
9.3.2眼椭圆
9.3.3头部转动点(p)和眼点(e)
9.3.4驾驶员的头廓包络线
9.3.5驾驶员膝部位置曲线
9.3.6驾驶员腹部位置曲线
9.3.7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9.4装载机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
9.4.1装载机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9.4.2方向盘的布置
9.4.3仪表板的布置
9.4.4工作装置操纵杆的布置
9.4.5转向灯、雨刷器等组合开关和行走装置变速杆的布置
9.4.6其他手控操纵器的布置
9.5装载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仿真
9.5.1视野仿真
9.5.2驾驶坐姿仿真
9.5.3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仿真
9.5.4装载机驾驶室色彩设计
9.6工程机械色彩设计
9.6.1工程机械色彩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9.6.2装载机整车色彩设计
第10章工程机械系统热平衡技术
10.1发动机燃烧放热和冷却计算
10.1.1发动机放热量计算
10.1.2发动机传给冷却液热量
10.1.3废气带走热量
10.1.4机体散热
10.1.5风扇的主要性能参数
10.1.6发动机能量去向分析
10.2液力变矩器工作热特性分析
10.2.1液力变矩器的能量损失
10.2.2液力变矩器工作热特性
10.3装载机液压系统能耗分析
10.3.1i形铲装工况液压系统能耗分析
10.3.2液压系统传热分析
10.3.3多种作业方式液压系统热特征
10.4车辆散热器性能
10.4.1车辆散热器简介
10.4.2波纹翅片换热机理
10.4.3散热器数值模型的建立
10.4.4散热器波纹翅片结构参数分析
10.5装载机动力舱换热特性分析
10.5.1动力舱物理模型建立
10.5.2动力舱换热性能分析
10.5.3动力舱改进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