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本书特色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庐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涵盖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生物多样性、生态评价等综合情况,详细介绍了庐山的自然环境、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并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了评价。其研究成果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研究领域达到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本书适合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农林大学的教授及学生、全国生物学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旅游专业的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刖吾
英文前言
**篇 综合报告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水文
1.3 气候
1.4 土壤
第2章 生物资源
2.1 物种资源
2.2 生物区系
2.3 植被
2.4 森林资源
2.5 产地庐山的生物模式标本科
2.6 资源植物
2.7 古树
2.8 珍稀动植物
2.9 外来植物
第3章 生态评价
3.1 植被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2 脆弱性
3.3 多样性
3.4 稀有性
3.5 自然性
3.6 面积适宜性
3.7 地质代表性
3.8 科学价值
3.9 经济和社会价值
第二篇 自然环境
第4章 庐山地质、地貌和水文特点
4.1 地质特征
4.2 地貌
4.3 水文特征
附: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第5章 庐山气候
5.1 光能资源
……
第三篇 植物资源
第四篇 动物资源
第五篇 专题调查研究
第六篇 自然保护区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节选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对庐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涵盖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生物多样性、生态评价等综合情况,详细介绍了庐山的自然环境、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并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了评价。其研究成果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研究领域达到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适合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农林大学的教授及学生、全国生物学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旅游专业的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1.1 地理位置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6403km,居世界第三位。长江自源头到湖北省宜昌为上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湖口到出海口为下游。自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是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约20万km。,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中下游大型吞吐湖。鄱阳湖水由湖口流人长江,目前,湖口水位22.0m(吴淞水位)时,鄱阳湖水面面积4078km。,容积300.89亿m。(江西省水文局,2007)。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的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屹立于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中心的一座独立山体。198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体以庐山山麓环山公路为界,地跨星子县、九江县和庐山区三个县区,范围包括整个庐山山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庐山自然保护区就是庐山。保护区南北长约28km,东西宽约16km,面积29 234hm2(见彩图)。地理坐标为29°30′N~29°41′N,115°51′E~116°07′E。1.2地质、地貌、水文1.2.1 地质构成庐山山体的岩层古老而复杂,主要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庐山自然保护区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是世界闻名的“地质博物馆”。该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系属中国扬子板块东段“彭(山)庐(山)九岭地体”范围内,区内的主体褶皱为庐山复背斜,总体轴向NE-SW。庐山山体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在晚白垩纪就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在新生代新近纪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庐山地区于2330万~320万年前上升,在庐山周围产生一系列高角度正断层,作为正断层下盘的庐山,相对快速上升,使庐山成为突出于鄱阳盆地的一座断块山。1.2.2地貌庐山地貌较为独特,是由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庐山山体东西两侧山边线近乎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西侧为莲花洞断层,东侧为五老峰断层,都是高角度正断层。庐山山体上部比较平缓,边沿陡峭,峡谷深幽。从总体上看,地貌特点是“上平外陡”。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最低山麓海拔只有23m。海拔1000m以上的低中山地貌单元范围内,以新近纪至第四纪更新世形成的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其上叠加了更新世的冰蚀地貌特征,使之山脊山峰多呈尖锐的刃脊或角峰;山谷多是U形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