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你真的了解中医吗?

  2020-08-06 00:00:00  

你真的了解中医吗? 本书特色

中医中药乃中华民族之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她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新时代的疫情当中,她更是发挥了其超越西医现代手段无法企及的功用。然而,就是这样的瑰宝,曾被质疑甚至被声讨退出医学舞台,对于她的争议为何如此之多之深?中医的优势是什么?中医有待提高之处有哪些?医学和科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讨论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做到客观、冷静?此书是解答这些问题的经典之作,本书作者何裕民教授以他广阔的视角、雄厚的知识储备从哲学、医学、科学以及历史等多角度进行阐发,并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向读者将这些问题娓娓道来。

你真的了解中医吗?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 内容包括: 诺贝尔获奖得者告诫说: 你我都需“慢思考” ; 历史: 可以告诉你可信结论 ; 抵御外感, 中医药提供了“矛”与“盾” ; 面对内伤杂症: 中医药可助你调整适应 ; 真正优秀的西医从不排斥中医 ; “黑中医者”的思想根源分析 ; 中医药学: 蓄势待发正当时。

你真的了解中医吗? 目录

序1:中医,站在山顶才能看到的风景 序2:从头越······ **章、诺奖获得者告诫说:你我都需“慢思考”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人是理性的吗? 二、临床诊断思维中哪一种方式占主导:是本能?还是“应该”? 三、权威结论:诺奖研究提示人在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 四、身为国人,你真的了解中国吗? 五、亟需确立一些思维底线及基准 1、180年来的中国国势跌宕起伏 2、这既源自内忧,更困于外患 3、过激反应:否定一切传统 4、清流浊水,全盘接受 5、月亮是西方的圆 6、我们找到了发展之路,但民族精神心理呢? 7、接续传统,复兴国学,吾当奋而有为 8、医学关照文化,文化反观医学:亟需整合考量 六、一些预设的相关前提及基本观点 1、民族发展无法摆脱文化的滋养 2、多元文化是世界常态,不同健康方式并存也非坏事 3、医学,本质上是一类生活方式 4、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生老病死等健康生存技术(医疗) 5、通向未来文明之路不止一条 6、重要的是看待世界方法及思维模式 第二章、历史:可以告诉你可信结论 一、以史为鉴:人类*好的老师 二、历史如是述说:很多文明/民族因疫病而衰败 三、是病菌与枪炮、钢铁,改变了人类命运进程 四、欧洲疫病史,同样惨不忍睹 五、中国人口变迁及疫病史启示录 六、有比较,才会有自豪及自信 七、历史人口学权威如是总结 八、定论:历史上,天佑中华有中医 第三章 抵御外感,中医药可提供矛与盾 一、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外,至少还要有“矛”与“盾” 二、史界定论:人类消灭天花,源自中医做法 1、史上杀人*多的疫病:天花 2、源自中医的“人痘”接种术 3、英国医师改良后的“牛痘接种”,现代免疫学之始 4、人类唯一一次战胜一种疫病,原创于种“痘” 三、值得珍视的近/现代人类抗疫之艰辛历程 1、晚晴中国疫病“攻防”之鸟瞰 2、古人的经验,是值得珍视的 3、20世纪中医抗击疫病之简史 四、一战以降,世界阻击疫病之简史(需修改,去重复) 四、蒲老治乙脑很有效却不科学?——需要改变的是评价尺度 1、谈乙脑而色变 2、同为乙脑,仅因“岁气”不同而处理有异 3、是高明的中医呢?还是非科学的? 4、其实,这是不同思维模式/类型之异 五、鲜活的现实:从SARS说起,中医药还是很管用的 1、SARS事件的反思:粤港的不同结局 2、沉痛的教训:明明有后发优势,北京何以如此被动? 3、一味“征服”后之后果:患者能承受吗? 4、SARS事件后的国家科技部总结报告 ① 降低了死亡率   ② 降低了治疗成本 ③ 减少了后遗症 5、本质上,还是认知模式之差异 六、作为旁证:借助中医药援非抗“埃博拉”,同样有效 七、2020年的新冠病毒,对医学是新的“大考” 八、甘肃,综合实力不占优势,何以新冠肺炎防控遥远领先? 九、被看好的抗病毒药:临床研究结论居然“无效” 十、中医药防范疫病,并不都在于直接“对抗” 十一、对抗“炎症瀑布”的*新解:提高“疾病耐受性” 十二、人类与疫病的抗争:长期进行中,永无休止 十三、多余的话:此领域并非中医药*大优势所在 第四章 面对内伤杂症:中医药可助你调整适应 一、中医药真正优势:在于慢病及复杂性疾病之防控 1、调查研究结论:中西医学临床各有短长 2、慢病求中医,强大民意背后的 3、给宽松的若干年,中医药会拿出傲人成绩的 二、难治性疾病管窥:胰腺癌的中医药治疗 1、公开下战书,但对方没能应战 2、胰腺癌患者中西医治疗的总体情况比较 3、胰腺癌患者按照疗法分组的疗效比较 4、胰腺癌纯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别疗效比较 5、中医药为主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6、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六、优势在于中医学的慢病纠治模式 1、几位博士不约而同的胰腺癌临床疗效结论 2、《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追踪 3、中医医疗论文必须写在临床诊疗中 4、资深临床中医师,各有千秋 5、优势在于看问题的模式 四、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同样具有挑战性 1、从CA注 到AD,中医药只有应对难题,才能回应社会需求 2、阿尔茨海默病之防治,初战告捷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 ②认知功能 3、典型案例:家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4、何以能独辟畦径,对退行性病变(AD)“逆流行舟” ①痰湿型 ②精血不足型 ③肝郁型 ④瘀血型 ⑤外伤型 5、模式的互补,方是人类健康事业之幸事 五、退行性骨病变,动不动手术,还是可以另行选择? 1、一位逃脱了癌魔的藏民,却深陷踝关节大手术之窘境 2、膝骨关节炎,完全可换一种思路,以非创伤性治疗为主 3、应对农耕伤损经验丰富,非创伤性治KOA,中医药疗效突出 ①中医药内服疗法 ②针刺疗法 ③灸法 ④推拿手法 ⑤中药外用 ⑥中医综合疗法 4、KOA疗效各家大拼比,各秀所长 (1)青海省中医院的李选民医师 (2)甘肃省宋贵杰教授 (3)重庆刘渝松医师等 (4)何峰医师等治疗KOA 5.中医综合治疗KOA疗效的Meta分析: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 六、系统性疲劳不耐症(SEID),城市新“瘟疫”,如何应对? 1、为什么病名不断被更替,不断被强调! 2、何以重新命名,说明新“瘟疫”之错综 3、重启研究,激起了全球巨大关注 4、借助中医智慧,可对SEID的防范提出“中国方案” 七、一个严重肺疾患者的前后对照启示录 八、借助中医理论精髓,理性地深究特点,以引领未来 1、内伤杂病的主要特点 2、应对:只能求之以缓,不讲治愈,只讲控制 3、内伤杂病成因的共性规律 (1)慢病“成因”的演化医学观点 (2)防范,需生态医学之举措 (3)与分形理论相通,慢病背后有共通规律 (4)有机论、结构论,到可塑论 (5)躯体有智慧,调动躯体智慧才是防治疾病之上上策 (6)对慢病过度干预,属有违底线的鲁莽行为 九、方式活泼多样,中医诊疗不像“衙门”那般冷酷 1、让医疗变得可爱可亲,向“好医学”靠拢 2、中医临床医疗纠纷就是少,何也? 3、从快乐门诊说起,希望酝酿“快乐医疗” 4、形式的多样化、轻松化,提升了慢病之疗效 十、五大资源:亟需很好整理、开发、弘扬 1、国家层面的战略认识:中医学是“五大资源”合一 2、要让中医药学老枝吐新芽,其路漫漫 第五章 “真正优秀的西医从不排斥中医” 一、从排斥到挚爱——笔者的医学探索历程 1、科学的**精神是批评与质疑 2、讨论的两大基点:历史主义与不断自我更新 3、因排斥曾放弃读中医专业研究生 4、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改变呢? 5、转身后的“自白” 二、作为当代西医学大咖,他们为何力挺中医? 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力挺中医,理由有四点 2、 钟南山:新冠肺炎肆虐,“中医一开始就要介入” 3、肿瘤院士不约而同的呼声:必须重视中医药的运用 (1)肿瘤内科治疗鼻祖:我对中西医结合情有独钟 (2)白血病院士:称自己“是个中药迷” (3)肝胆外科先行者:辨证论治才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4)国际肝癌协会主席、外科大夫:术后中药调理方开得好 (5)分子机理研究院士:也许中药会在抗肿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4、当代西医师对中医认识:临床阅历越丰富,认识越客观 三、海外医学家坦陈:当代人类不能缺乏中医! 1、对待中医药,日本韩国医学界的态度是参照 2、德国医学教授如是说:当代人类不能缺乏中医! 四、医学外的学者:透过迷雾的清晰认识 1、制度经济学家:中医药“输在缺乏验证理论的支持条件” 2、两种应对模式之异:“科学合理(人类)的” PK “自然合理的” 3、科学哲学的视野:中西医只是不同的学科范式(Paradigm) 4、中医学,优质的生态医学范本 1)遵循生态定律 ① 多效应定律 ② 相互联系定律 ③ 勿干扰定律 ④ 自然智慧定律 ⑤ 蝴蝶效应定律 ⑥ 万物赖生态以生存 2)恪守保健的基本精神 ① 注重万事适度 ② 生态 ③ 行为后果长效应 ④ 规律不可违 ⑤ 越是自然的,就越生态 ⑥ 生态有着整体效应 ⑦ 学会尊重与敬畏自然(生命) ⑧ 调控手段的多样性 ⑨ 自然智慧定律 第六章 “黑中医者”们的思想根源分析 一、从十多年前的一次媒体采访说起 1、中西医之争,需要反思的和值得回味的 2、三类人中,“装睡的人,永远不用去叫醒他” 二、《新华文摘》转载:《对中西医世纪大论争的反思》 1、“这次争论与“五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2、中医是以哲学为基础的,擅长从宏观上捕捉现象 3、其实医学是一门人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4、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 5、我不得不承认经络和针灸的奇妙 6、西医让人明明白白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活 7、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告别谬误的过程 8、中医理论:寻找第三条途径的突破 三、从医学的本质及真相说起 1、医学的本质特点,你我了解了多少? 2、普利策奖得主、资深美国医生的发问,值得深思 3、医学,不完全是科学——不应该用科学范式来束缚医学 4、作为既古老又年轻的医学,正在向科学“靠拢”途中 5、国家规划教材定义:中医学是个庞杂的综合体 四、在“真理唯一”的旗下,医学的大量尴尬 1、何以都把子宫切除了? 2、同种病,美国手术率超出数倍,何以解释? 3、紧步美国后尘,是喜是悲? 4、治癌的同仁们,为什么争执不下 5、常规的“三素一汤”,何以剂量差得离谱 6、循证医学体系正在走向崩溃? 五、以科学大旗来“碾压”中医学,本身就是个闹剧 1、批判者逻辑起点之“批判” 2、韩启德:科学只是“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 3、前沿物理科学家,所有模型都只是“近似的有效理论” 4、暗物质、暗能量的挑战: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5、霍金的诘问:金鱼物理学“肯定它比我们的更不真实吗?” 6、奥斯勒的告诫:一大弊端是“历史洞察的贫乏” 六、生物学与物理科学关系的理性审视 1、生命科学哲学的不同声音 2、生物学是依附于物理科学,还是有所区别的? 3、生物学自主论者的不同见解 ① 基本框架不同 ② 体系之异同 ③ 规律问题 4、新生命科学哲学与迈尔思想 ① 物理科学不是科学的标准范式 ② 还原是徒劳的 ③ 历史叙述比定律更重要 ④ 重要的不是本质而是个体 ⑤ 解释和预言的不对称 ⑥ 观察、比较与实验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5、涉及生命的学科需与物理学保持适度的“间隔” 七、唯科学主义批判 1、唯科学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2、逻辑实证主义在近代中国,根深蒂固 3、历史主义对唯科学主义的超越 4、历史主义对中医学之评价:总体是客观而积极的 5、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唯科学主义 八、“五十步笑一百步”,谁有嘲讽历史之资格? 1、百多年前的西方医药,究竟比中医药强多少? 2、木乃伊粉是好药,可治百病? 3、人的尸骨入药,英法国王及培根等都奉为至宝 4、鲁迅:古人留下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 5、历久的经验,不断锤炼,而有后人很大的益处 6、临床还存在着“遴选”机制 7、你我都行走在告别泥潭的长途跋涉中 九、“黑中医者”无稽之谈的回应 1、一些谬误之批判 理论荒谬说 中药有毒说 旧医障碍说 中医是大杂烩,且药食混用,所以不可信 2、一些奇谈怪论之正视听 临床医疗,经验主义没有意义? 需找到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是对的 菲尔普斯拔火罐,仅安慰剂效果人们会盲从吗? 以对某些药商的商业行为之指责来埋汰中医药 古巴的例证:不借助传统医学照样领先世界? 3、你可以不喜欢那盏灯,但不要毁坏那盏灯 第七章、中医药学:蓄势待发正当时 1、民意对疗效的认同,才是基石 一句俏皮话激起千层民意 活过五年的癌症患者,87%认定是长期坚持中医药之善果 加拿大老外,喜爱喝中药 2、墙外开花,中医药走向海外乃不期之果 日韩的中医药,与中国形成犄角之势 方兴未艾的美国中医药 根基深厚的欧洲中医药 英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报告 3、诸多潜在的科技优势,需要挖掘、提升及转化 改写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中医药成果 接连的成果一串串 善待传统,有可能获得丰厚“回报” 陈竺团队用砒霜治白血病,创立了有效的国际新疗法 能改变世界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之坎坷命运 此话不虚: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 4、在科学及新思想层面:新苗头层出不穷 樊代明:借中医学之力,整合医学可以更好引领世界 汤钊猷:力主“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兑现中国梦 王一方:中医学(TCM)应正名为中国范式/类型的生命、健康、疾病调适与干预体系(Chinese Style Medicine CSM)(中国范式医学) 基于传统认知,可发展出“心身缠绕论”等假说 5、医学治理问题上,中国智慧也有借鉴意义 现实的窘迫:医学/医疗远未令人满意 美国医疗:一个反面范例的剖析 中国自身前后对照启示录 医学/医疗的尴尬,需借中国传统智慧,给出中国方案 一些范例的参照: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医学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常观层面比照:中西医学价值差异之旨趣 关于合理医学/医疗的“经世致用”考量 “好医学”:一个可能的中国医疗管理方案 “好医学”的基本特点 六、从头越:雄关漫道真如铁 1.医学与社会冲突有加剧倾向 2.高昂的医疗代价,无法承受 3.中医药诊疗模式,医患冲突明显减少 4.世界医学本身面临的困顿 ① 疾病谱、死亡谱的迅速变迁 ② 医学:需要新的应对模式 ③ “现代医学……其实很微弱” 5.大时代,医疗变革的“时不我待” 6.中医药该怎么办? ① 明确倡导“底线”思维,讲究包容性发展 ② 抓住核心特质:发掘自身内在康复力 ③ 学会多学科、多方法协同 ④ 学会精耕*后一里地,精益求精 你真的了解中医吗?

http://www.00-edu.com/tushu/kj1/202009/270506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