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医入门歌诀

  2020-08-06 00:00:00  

中医入门歌诀 本书特色

本书在前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10章,以歌诀形式对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介绍。包括中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各种诊法、辨证、治疗原则和方法,中药来源、性能、炮制、用法和530余种中草药、400余首方剂,均编成歌诀。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顺口押韵,好学易记,是快捷学习中医药学的好帮手;适于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中医入门歌诀 目录

**章中医基本特点 **节整体观念 第二节辨证论治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 **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二)阴阳的互根 (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脏象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附:命门) 二、六腑 (一)小肠 (二)胆 (三)胃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恒之府 (一)脑髓骨 (二)脉 (三)女子胞 四、人的生成与发育 (一)人之生成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 第四节气血精津液 一、气 (一)气的来源 (二)气的分布与功能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第五节经络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阳跷 (六)阴维、阳维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第三章病因病机 **节外伤 一、外感六淫 (一)风 1?外风 2?内风 (二)寒 1?外寒 2?内寒 (三)暑 (四)湿 1?外湿 2?内湿 (五)燥 (六)火 二、温病 (一)概念 (二)各论 1?春温 2?暑温 3?湿温 4?秋燥 5?冬温 6?温毒 7?瘟疫 三、创伤虫兽伤 第二节内伤 一、七情太过 二、饮食不节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其他致病因 素——病理 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章诊法 **节望诊 一、一般望诊 (一)精神 (二)气色 (三)形态 (四)男女老幼辨 二、局部望诊 (一)头部形态及面色 (二)望舌 1?舌质 2?舌苔 (三)斑疹白 1?斑疹 2?白 (四)小儿指纹 第二节闻诊 一、闻声音 (一)语声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 (五)嗳气 (六)语言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一)恶寒 (二)发热 (三)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自汗盗汗 (三)头面汗出 (四)手足汗出 (五)战汗 (六)绝汗 三、问饮食 (一)渴饮 (二)食欲 (三)口味 (四)呕吐 四、问二便 (一)大便 (二)小便 五、问头身 (一)头部 1?头痛 2?眩晕 3?耳鸣、耳聋 (二)身躯 六、问胸腹 (一)胸胁部 (二)脘腹部 七、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 (一)月经 (二)带下 (三)胎产 九、小儿望、问、切 第四节切诊 一、切脉 (一)概念 (二)病脉举例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虚脉 6?滑脉 7?涩脉 8?洪脉 9?细脉 10?弦脉 11?紧脉 12?促脉 13?结代脉 二、触诊 (一)温度 (二)肿块 第五章辨证 **节八纲辨证 一、阴阳 二、表里 三、虚实 四、寒热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病证 二、气分病证 三、营分病证 四、血分病证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第五节脏腑辨证 一、心病证 (一)虚证 1?心气虚、心阳虚证 2?心血虚、心阴虚证 (二)实证 1?心火上炎证 2?痰迷心窍证 3?心血瘀阻证 二、肝病证 (一)虚证 1?肝阴虚证 2?肝血虚证 (二)实证 1?肝气郁结证 2?肝火上炎证 3?肝风内动证 4?寒凝肝脉证 (三)兼证 1?心肝血虚证 2?肝胆湿热证 3?肝胃不和证 三、脾病证 (一)虚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阳虚证 3?脾阴虚证 (二)实证 1?寒湿困脾证 2?脾胃湿热证 (三)兼证 1?心脾两虚证 2?肝脾不调证 四、肺病证 (一)虚证 1?肺气虚证 2?肺阴虚证 (二)实证 1?风寒束肺证 2?风热乘肺证 3?燥热伤肺证 4?痰浊阻肺证 (三)兼证 1?心肺气虚证 2?肝火犯肺证 3?肺脾两虚证 五、肾病证 (一)虚证 1?肾阴虚证 2?肾阳虚证 3?肾不纳气证 4?肾气不固证 5?肾虚水泛证 (二)兼证 1?肺肾阴虚证 2?心肾不交证 3?肝肾阴虚证 4?脾肾阳虚证 六、胃病证 (一)胃火炽盛证 (二)胃阴不足证 七、小肠病证 (一)小肠虚寒证 (二)小肠气痛证 八、大肠病证 (一)大肠湿热证 (二)大肠液亏证 九、膀胱病证 (一)膀胱虚寒证 (二)膀胱湿热证 第六节方剂辨证 第六章治疗原则 **节治则内容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局部和整体 三、治标与治本 (一)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四、正治与反治 五、祛邪与扶正 六、虚实补泻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九、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 第二节治法应用 一、汗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二、吐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三、下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和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五、温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六、清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七、补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八、消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 第七章中药基本知识 **节中药的来源 第二节药物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沉浮 三、归经 第三节药物炮制 一、炮制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一)火制法 1?煅制 2?炮制 3?煨制 4?炒制 5?炙制 (二)水制法 1?漂制 2?洗制 3?水飞制 (三)水火合制 第四节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一)药物功能、剂型与用量的关系 (二)病情与用量的关系 (三)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 第八章常用药物 **节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二、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逐水药 第三节驱虫药 第四节祛寒药 第五节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解毒药 三、清热凉血药 四、清热解暑药 第六节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平喘药 二、清热化痰平喘药 三、润肺化痰平喘药 第七节理气药 一、行气药 二、降气药 第八节消导药 第九节理血药 一、止血药 二、活血祛瘀药 第十节理湿药 一、芳香化湿药 二、淡渗利湿药 三、清热利尿药 第十一节祛风湿药 第十二节安神镇静抗痉厥药 一、养心安神药 二、重镇安神药 三、祛风止痉药 第十三节开窍药 第十四节固涩药 第十五节补养药 一、补气药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九章方剂的基本知识 **节组方原则 第二节配伍方法 一、加强药效 (一)两类相伍,相互协同增药效 (二)两类相伍,各取所长增药效 (三)两类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 二、减少不良反应 第三节辨证论治和加减 第四节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丸剂 1?蜜丸 2?水丸 3?糊丸 4?浓缩丸 三、散剂 四、膏剂 五、酒剂 六、片剂 七、丹剂 八、冲服剂 九、注射剂 十、其他 第五节中药的煎服法 一、煎药法 二、服用方法 (一)服药时间 (二)温服与冷服 第十章临床常用方剂 **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葱豉汤 2?桂枝汤 3?荆防败毒散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5?香苏散 6?柴葛解肌汤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2?桑菊饮 3?竹叶牛蒡汤 4?升麻葛根汤 三、补益解表剂 1?参苏饮 2?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清解剂 一、清暑剂 1?清络饮 2?香薷饮 3?藿香正气散 4?清暑益气汤 二、清热泻火剂 1?白虎汤 2?竹叶石膏汤 3?栀子豉汤 三、清热凉血剂 1?清营汤 2?犀角地黄汤 3?化斑汤 4?清瘟败毒饮 四、清热解毒剂 1?普济消毒饮 2?凉膈散 3?五味消毒饮 4?黄连解毒饮 5?泻心汤 6?宣毒发表汤 7?四妙勇安汤 8?六神丸 五、清热养阴剂 1?青蒿鳖甲汤 2?桑杏汤 3?沙参麦冬汤 4?清燥救肺汤 5?百合固金汤 6?养阴清肺汤 7?麦门冬汤 8?增液汤 9?补肺阿胶汤 10?玉女煎 11?抗白喉合剂 六、清脏腑剂 1?导赤散 2?龙胆泻肝汤 3?左金丸 4?泻黄散 5?泻白散 6?白头翁汤 7?黄芩汤 8?芍药汤 9?千金苇茎汤 10?大黄牡丹皮汤 第三节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 1?小柴胡汤 2?蒿芩清胆汤 3?达原饮 4?葛根黄芩黄连汤 5?清脾饮 6?大柴胡汤 7?防风通圣散 二、调和肝脾剂 1?四逆散 2?柴胡四逆散 3?逍遥散 4?痛泻要方 5?半夏泻心汤 6?黄连汤 第四节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2?甘遂通结汤 3?复方大承气汤 二、温下剂 1?温脾汤 2?大黄附子汤 3?三物备急丸 三、润下剂 1?五仁丸 2?麻子仁丸 3?黄龙汤 四、逐水剂 1?十枣汤 2?控涎丹 3?疏凿饮子 第五节安神镇静抗痉厥剂 一、安神剂 (一)养血安神剂 1?酸枣仁汤 2?天王补心丹 3?甘麦大枣汤 4?安神补心丸 (二)重镇安神剂 1?朱砂安神丸 2?交泰丸 3?磁朱丸 4?安神定志丸 二、息风解痉剂 1?川芎茶调散 2?牵正散 3?镇肝熄风汤 4?天麻钩藤饮 5?羚羊钩藤汤 6?地黄饮子 7?羚羊角散 8?建瓴汤 9?玉真散 10?撮风散 11?五虎追风散 第六节开窍剂 一、凉开剂 1?安宫牛黄丸 2?紫雪丹 3?至宝丹 二、温开剂 1?苏合香丸 2?玉枢丹 3?冠心苏合丸 4?通关散 第七节止咳化痰平喘剂 一、止咳化痰剂 1?杏苏散 2?止嗽散 3?清肺饮丸 二、清热化痰剂 1?清热化痰丸 2?小陷胸汤 3?礞石滚痰丸 4?黛蛤散 5?贝母瓜蒌散 三、理气化痰剂 1?半夏厚朴汤 2?瓜蒌薤白汤 3?顺气导痰汤 四、温化寒痰剂 1?二陈汤 2?苓桂术甘汤 五、止咳平喘剂 1?麻黄汤 2?麻杏石甘汤 3?小青龙汤 4?定喘汤 5?平喘宁 6?苏子降气汤 7?葶苈大枣泻肺汤 8?三子养亲汤 9?射干麻黄汤 第八节理湿剂 一、宣散风湿剂 1?麻杏苡甘汤 2?蠲痹饮 3?独活寄生汤 4?五积散 5?小续命汤 6?鸡鸣散 7?附子汤 二、清暑利湿剂 1?六一散 2?三仁汤 3?藿朴夏苓汤 三、燥湿化浊剂平胃散 四、清热化湿剂 1?八正散 2?二妙散 3?茵陈蒿汤 4?宣痹汤 5?栀子柏皮汤 6?甘露消毒丹 五、扶正化湿剂 1?实脾饮 2?五苓散 3?五皮饮 4?甘露饮 5?黄芪防己汤 6?萆薢分清饮 7?防己茯苓汤 8?真武汤 第九节理气剂 一、行气解郁剂 1?越鞠丸 2?暖肝煎 3?良附丸 4?金铃子散 5?橘核丸 6?天台乌药散 7?瓜蒌薤白白酒汤 二、降气止逆剂 1?橘皮竹茹汤 2?旋覆代赭汤 3?丁香柿蒂汤 4?干姜人参半夏丸 第十节理血剂 一、止血剂 1?十灰散 2?小蓟饮子 3?四生丸 4?咯血方 5?槐花散 6?槐角丸 7?黄土汤 8?柏叶汤 二、活血祛瘀剂 1?桃仁承气汤 2?桂枝茯苓丸 3?血府逐瘀汤 4?膈下逐瘀汤 5?少腹逐瘀汤 6?通窍活血汤 7?身痛逐瘀汤 8?补阳还五汤 9?复元活血汤 10?活络效灵丹 11?生化汤 12?失笑散 13?清经汤 14?温经汤 15?定经汤 16?宫外孕方 第十一节消散剂 一、消食导滞剂 1?保和丸 2?枳术丸 3?枳实导滞丸 4?木香槟榔丸 5?枳实消痞丸 二、消癥排石剂 1?鳖甲饮子 2?金匮鳖甲煎 3?活血解毒丸 4?犀黄丸 5?内消瘰疬丸 6?胆道排石汤 7?尿道排石汤 三、温经散寒剂 1?当归四逆汤 2?程氏蠲痹饮 3?羌活胜湿汤 四、消痈排脓剂 1?消瘰丸 2?仙方活命饮 3?托脓散 4?阳和汤 5?薏苡附子败酱散 6?小金丹 五、温中散寒剂 1?理中汤 2?小建中汤 3?大建中汤 4?吴茱萸汤 5?厚朴温中汤 六、回阳救逆剂 1?四逆汤 2?回阳救急汤 3?黑锡丹 4?甘草干姜汤 第十二节驱虫剂 1?乌梅丸 2?化虫丸 3?乌梅安蛔汤 4?肥儿丸 5?驱绦汤 6?驱钩汤 7?驱蛔汤 8?胆蛔汤 第十三节补益剂 一、补气剂 1?四君子汤 2?参苓白术散 3?补中益气汤 4?生脉散 二、补血剂 1?四物汤 2?当归补血汤 3?炙甘草汤 4?归脾汤 5?七宝美髯丹 6?养心汤 三、补阴剂 1?六味地黄汤 2?左归饮 3?大补元煎 4?大补阴丸 5?三才封髓丹 6?一贯煎 7?河车大造丸 8?二至丸 9?健步虎潜丸 四、补阳剂 1?金匮肾气丸 2?右归饮 3?五子衍宗丸 4?二仙汤 5?加味金刚丸 6?龟鹿二仙胶 7?保元汤 第十四节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剂 1?牡蛎散 2?玉屏风散 3?当归六黄汤 二、敛肺止喘剂 1?九仙散 2?参蛤散 3?参赭镇气汤 4?润肺止嗽丹 5?人参保肺丸 三、涩肠止泻剂 1?四味回阳饮 2?四神丸 3?真人养脏汤 4?桃花汤 四、固精缩尿剂 1?金锁固精丸 2?固阴煎 3?桑螵蛸散 4?固脬汤 5?缩泉丸 6?大菟丝子丸 五、固崩止带剂 1?固冲汤 2?固经丸 3?安坤赞育丸 4?完带汤 5?愈带丸 6?白带丸 中医入门歌诀

http://www.00-edu.com/tushu/kj1/202009/271031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