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案例版 本书特色
本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之一。编者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贯穿于整个编写过程,注重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相衔接,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专业学习与执业考试紧密结合,力求做到层次分明、详略适度、图文并茂、易学易懂,以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病理学-案例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规划教材,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内容。病理解刮学部分重点阐述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病理生理学部分则重点阐述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变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每章都有案例、链接、重点提示、目标检测及其参考答案等,书后还附有实验实训指导。书中所配插图多为彩图,病变典型,印刷精美,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形象。
本书主要供高职高专护理(含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也可供临床医学,药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技术等专业使用,还可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
病理学-案例版 目录
第1章 病理学概述
第1节 病理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第2节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节 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第4节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第5节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6节 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2章 疾病概论
第1节 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的概念
第2节 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第3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基本规律
第4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第3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1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
第2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第3节 损伤的修复
第4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1节 充血
第2节 出血
第3节 血栓形成
第4节 栓塞
第5节 梗死
第5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1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2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发因素
第3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第4节 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5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第6章 休克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第3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
第4节 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第5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7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1节 水、钠代谢紊乱
第2节 水肿
第3节 钾代谢紊乱
第8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1节 酸碱平衡概述
第2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3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9章 炎症
第1节 概述
第2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3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4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5节 炎症的结局
第10章 发热
第1节 发热概述
第2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3节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及发热的分期
第4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第5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11章 肿瘤
第1节 概述
第2节 肿瘤的特征
第3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4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5节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6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第7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
第8节 常见肿瘤
第9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第10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
第12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1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2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第3节 高血压
第4节 风湿病
第5节 心办膜病
第13章 心功能不全
第1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第2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第3节 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
第4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5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14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1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2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3节 肺炎
第15章 缺氧
第1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第2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3节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4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5节 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16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1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2节 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第3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1节 胃炎
第2节 消化性溃疡病
第3节 病毒性肝炎
第4节 肝硬化
第18章 肝性脑病
第1节 病因与分类
第2节 发病机制
第3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第4节 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19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1节 肾小球肾炎
第2节 肾盂肾炎
第20章 肾功能不全
第1节 急性肾衰竭
第2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第3节 尿毒症
第21章 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第1节 子宫颈疾病
第2节 子宫体疾病
第3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第4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第5节 乳腺疾病
第22章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1节 结核病
第2节 伤寒
第3节 细菌性痢疾
第4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5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6节 性传播性疾病
第7节 血吸虫病
病理学实验
参考文献
病理学教学大纲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病理学-案例版 节选
《病理学(案例版)》为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规划教材,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内容。病理解刮学部分重点阐述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病理生理学部分则重点阐述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变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每章都有案例、链接、重点提示、目标检测及其参考答案等,书后还附有实验实训指导。书中所配插图多为彩图,病变典型,印刷精美,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形象。《病理学(案例版)》主要供高职高专护理(含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也可供临床医学,药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技术等专业使用,还可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
病理学-案例版 相关资料
插图:细胞和组织损伤丢失后,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regeneration)。1.再生的类型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1)生理性再生: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衰老、凋亡,被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从而始终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再生称为生理性再生。如表皮的鳞状上皮细胞不断的角化脱落,又由基底细胞不断地增生补充;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后,又由新生内膜补充、修复;各种血细胞的更新换代。(2)病理性再生: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称为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有两种情况:①完全再生:由损伤处周围同类细胞再生补充,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②不完全再生:由纤维结缔组织再生修复,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最后形成瘢痕,也称纤维性修复。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有多种组织发生损伤,病理性再生的这两种修复常常同时存在。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人体各种细胞的冉生能力不同,一般而言,低等组织细胞、平时易受损伤的和生理情况下经常更新的组织,再生能力较强,其余的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总在不断的再生,以补充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泌尿道的上皮细胞以及淋巴造血细胞等,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损伤后一般都能完全再生。(2)稳定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损伤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腺体或腺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原始的问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也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平滑肌细胞也属于稳定细胞,但其再生能力较弱。(3)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缺乏再生能力或再生能力极其低下。如神经细胞,在出生后不能分裂增殖,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只能以瘢痕修复。但神经纤维具有较强再生能力,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损的神经纤维可完全再生。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再生能力极弱,损伤后一般通过不完全再生来修复。3.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的再生:皮肤的鳞状上皮缺损后,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从缺损周围逐渐向中心延伸,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再分化成为复层上皮。黏膜的柱状上皮,如胃肠黏膜上皮,缺损后由邻近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先形成立方上皮,以后再分化为柱状上皮。2)腺上皮的再生:一般的管状腺体,如仅损伤上皮,而基膜完整,则邻近细胞再生修复,可恢复正常;若基膜已被破坏,则难以修复,只能以瘢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