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实验-(第二版) 节选
nbsp; 言
1993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鉴于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一直没有进行
全国性的教材建设,根据国家教委(1991)25号文的要求负责组织、规划高等药学专科
教材的编审出版工作。在国家教委的指导下,在对全国高等药学专科教育情况调查的基
础上,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于1993年底正式成立,并立即制订了
“八五”教材编审出版规划。1995年,经100多位专家组、编写组教师和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建国以来**套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终于
面世了。其后,又根据高等药学专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医药行业生产、流通、服务、
管理**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立即组织编审、出版了相关的配套教材(实验
指导、习题集),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该套规划教材是国家教委“八五”教材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当时高等药学专科
教育的现实情况考虑,统筹规划、全面组织教材建设活动,为优化教材编审队伍,确保
教材质量,规范教材规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这套规划教材受到
了药学专科教育的大多数院校的追崇及广大师生的喜爱,其使用情况一直作为全国高等
药学专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可见这套教材的影响之大。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变化也较大,
加之教学大纲的不断调整,这套教材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亟需进行修订。但
是,因为原主管部门已不再管理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加之一些高等药学专科学校已
经合并到其他院校,原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已不能履行修订计划。
因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编辑委员会接管了这项工作,组成了新的普通高等
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了这套规划教材的修订,希望修订后的这套规划
教材能够适应当前高等药学专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修订过程中,考虑到高等专科教育
中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力求使这套教材能具有通用性,
以适应不同办学形式的教学要求。学术是有继承性的,虽然**版的一些作者已经退休
或因为其他原因离开了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岗位,不能继续参加这套教材的修订工作;但
是他们对这套教材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在此,我们谨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套规划教材修订出版后,竭诚欢迎使用本教材的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
们进行教材评优工作,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以后修订时改正。
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
药学类规划教材建设委员会
2003年12月
前 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全书以教育部所规定的
高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为宗旨,以罗集鹏教授主编的《生药学》教材对本门
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为指导,以赵奎君教授主编的前版《生药学实验》为基
础,依据理论教材并结合生药学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以及目前药业对专科毕
业生就业岗位相应的技能要求,由编者分工写出初稿并经反复修改而成。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及附录。上篇为生药鉴定常用实验技术与方法;
下篇为实验内容,共收入实验35项供各院校选用,其中,属于理论教材总论
部分的有7个,属于各论部分的有26个,综合性研究型及生药鉴定新技术的
有2个;附录为常用试剂的用途及配制方法。
生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与理论
教学既紧密联系,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实验技能的掌握、实验能力的养成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生药学实验中,除理化鉴定的某些方
法与其他学科存在一些交叉外,性状鉴定与显微鉴定的绝大部分实验技术只
能通过本课程加以训练,生药真伪优劣的综合鉴定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
能逐步积累。所以书中总论内容的选取,除主要介绍在理论教材中限于篇幅
未能述及而在实验中又极有可能用到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外,还尽量兼顾到
生药鉴定方法的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在前版教材的基础上,
对某些环节做了必要的补充和扩大,对与其他学科相交叉部分做了必要的删
减或处理;各论部分依入药部位提供代表性生药。如此若能为各校在进一步
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方面奠定基础,使其在
建立科学的药学专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进程中发挥出微薄作用,使毕业生在就
业时多了一些选择,我们深感欣慰。
本书总论及附录部分由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吴立人编写;各论部分实
验一至实验六、实验十八至实验三十三、实验三十五,由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药学系赵冰清编写;实验十二至实验十七由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周红英编写;
实验七至实验十一、实验三十四由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周晔编写。
作为规划实验用教材,考虑到使用学校的类别及使用专业的需求可能不
同,其课程目标及实验条件更非一致,所以本书在编写中,力求全书系统贯
通便于选阅,内容适宜实用便于操作。为此,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著作,
借鉴了其中的许多精华。在此对在本书引用到他们的成果的专家、学者表示
深深的谢意!尽管我们力图标明被引用者的姓名及论著、论文出处,但限于
篇幅还是多有遗漏,为此我们在由衷致谢的同时,对这许多的学者表示深深
的歉意。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及各编者所在单位的
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帮助,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和时间关系,本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院校师生在使用
中多加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时改进。
主 编
200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