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

  2020-08-07 00:00:00  

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 内容简介

本书从恢复生态学角度,将北京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恢复与利用相结合,归纳了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开展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内容。
全书共18章,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方面,内容充实,可供植物生态学、植物学、恢复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生态旅游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二、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的途径
三、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恢复
四、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恢复研究
参考文献
**章 山地森林生态恢复的理论与途径
一、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二、山地森林恢复的理论基础
三、山地森林生态恢复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一、概念
二、功能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三、取样效应与互补效应
四、单营养级研究与多营养级研究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北京森林植被组成特征
一、北京森林植被的整体情况
二、森林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
三、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
四、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五、群落β多样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北京山地森林植物区系及多样性分析
一、山地森林植物区系统计与分析
二、北京地区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分布特点
三、山地森林植物区系特点
四、北京湿地维管植物区系和多样性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北京山地森林昆虫区系及分布
一、北京山地森林昆虫名录
二、北京山地森林昆虫区系组成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北京山地森林木腐茵的种类和生境
一、木腐菌的作用
二、木腐菌的种类及生境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山地森林动物区系及多样性分析
一、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
二、两栖类多样性
三、爬行类多样性
四、鸟类多样性
五、兽类多样性
六、北京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发展建议
七、北京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研究
一、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分类
二、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物理质量
三、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化学质量
四、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生物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影响及风险预警
一、基本概念
二、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影响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三、北京地区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北京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预测和风险评价
一、北京市的外来种人侵概况
二、北京市木本植物引种及其入侵风险初步分析
三、外来植物入侵性预测的常用指标
四、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系统简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北京山地森林恢复与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
一、区位理论
二、地域分工理论一
三、增长极理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北京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被重建
一、北京市城区植被现状评价
二、北京市建成区绿地群落结构现状评价
三、影响北京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因素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重建的原则与措施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被重建对策
六、北京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北京山地森林飞播林的修复与重建
一、北京清泉铺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二、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
三、柏木井飞播林区不同林分类型林下物种多样性
四、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育影响的研究
五、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北京山地森林自然保护体系的构建
一、自然保护体系概况
二、北京山地森林自然保护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山地森林退化的指标体系及恢复成效的评价
一、重要生态系统属性
二、山地森林退化的指标体系
三、山地森林恢复成效的评价
四、生态指示物在生态恢复成效评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北京山地森林植被更新状况分析
一、北京山地森林更新一般状况
二、森林群落更新与演替规律的初步分析
三、干扰对森林更新与物种组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北京山地森林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恢复对策
一、森林结构的重要性
二、百花山森林结构多样性初步研究
三、森林结构性分类和结构化管理理论
四、以结构恢复为核心的北京市山区森林生态恢复策略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北京山地森林资源的利用研究——以喇叭沟门为例
一、北京山地森林资源的概况
二、北京山地森林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三、北京各类山地森林资源的利用现状
四、北京山地森林资源可行的利用方式
五、案例研究——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彩图

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 节选

**章 山地森林生态恢复的理论与途径
  一、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一)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一词引入我国已有很多年历史,尤其是近些年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如此,似乎研究工作越深入,研究领域越广,社会需求越迫切,就越难划清它的界限,对其概念的理解越有分歧。至今对“生态恢复”概念的准确描述仍存在争议(Gross 2007;Halle 2007)。其中,*具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究竟是将“恢复”定义为“努力消除由文化、艺术或者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的一门科学”,还是“应该有针对性地综合实践者(包括志愿者)的知识,并让实践者参与到恢复工作中”。对恢复生态学家来说,这个争论由来已久,但仍然悬而未决。这是因为恢复领域被划分为两个内容,即作为一门科学的“恢复生态学”和作为完全实践活动的“生态恢复”(Gross 2007)。生态恢复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社会因素,还包括了美学、经济学以及政治方面的因素(Hobbs 2007;Choi 2007;Temperton 2007)。实际上,这两个内容都相互包含,且经常被恢复生态学家提出,但都没有与生态科学的起源结合起来(Gross 2007)。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意思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首先提出并命名的一门学科(Haeckel1866)。通常,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恢复生态学是生态恢复的科学,具理论性和实践性(Halle 2007)。早在1913年,就将生态实践和生态科学两个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模拟、复制或设计自然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Haeckel 1913)。因此,深入了解生态科学的起源可作为生态学科的历史支撑点,甚至可指导且服务于21世纪恢复生态学家对生态恢复的精确定义(Gross 2007)。
 ……

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

http://www.00-edu.com/tushu/kj1/202009/273206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