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尔雅》名物新解

  2020-05-30 00:00:00  

《尔雅》名物新解 内容简介

  《尔雅名物新解》讲述了在前人浩如烟海的“雅学”研究基础上,尝试用文学人类学的大小传统理论与四重证据法解码《尔雅》所录汉字文化符号的原型编码,阐释古人名物方法和分类标准,还原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复原古代科学认知结构、比类取象和直观思维模式,重估古代经典文字文本的文化资源价值。

《尔雅》名物新解 目录

大小传统二分法对古书的重审
前言
**章 《尔雅》通义词语名物新解
**节 齐一殊言、暗自分章的类目原则
第二节 终始相续、神上为尊的训释思维
第三节 《释诂》《释言》《释训》名物词文化解读
第二章 《尔雅》日常器用词与古代文化词语特征
**节 古代文化词语的名物性
第二节 古代文化词语的系统性
第三节 古代文化词语的民族文化性
第三章 天文地理名词文化蠡测
**节 从《尔雅》看中国古人的时间观
第二节 从《尔雅》看中国古人的空间观
第三节 《释天》“旃”语文化编码蠡测
第四章 从《释亲》看当时女性的家庭角色与地位
**节 前人《释亲》研究举要
第二节 亲属称谓释义体例
第四节 特殊词的细论
第五章 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
**节 饮食文化
第二节 医疗文化
第三节 技术文化
第六章 从《尔雅》动物名词探当时古人的思维特点
**节 古人思维的直观具象性
第二节 认知的单一性与思维的模糊性
第三节 动物命名与文化
第四节 《释鱼》的神话分类解
结语《尔雅》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尔雅》名物新解 节选

  《尔雅 名物新解》:   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在考究“斤”的符号功效时,不应该只孤立地讨论“斤”,还要考虑“斤”“斧”形制上的关系,关注“斧”的特殊含义。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绮、杨宽两位先生将“文字学”考释和“人类学”究索相结合,提出斧与男、父相通的观点:“父,□(金文多如此),手里拿着斧子,简写为□。为了使左右对称,在右上边加一点,于是写作‘父’,现在‘斧’字是在‘父’下加‘斤’,斤也是斧子。”“在父系家长制时期,主要劳动由成年男子担任,家族在父系权力下组成,‘斧’便成为当时成年男子的象征,成了成年男子和父系家长的称谓”,得到学界广泛认可。赵国华、潘绥铭两位学者还根据出土墓葬推测石“斧”不仅是男子使用的生产工具,也是男根、男性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性别的墓中,在随葬品石斧、锛、凿与纺轮等生产工具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在11座女性墓中……不见石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相反,在18座男性墓中……其余15座都分别随葬有石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而绝不见纺轮与串珠等装饰品。就是合葬墓也是男女有别。石斧、锛等生产工具放在男性一侧,而纺轮等却放在女性一侧。”无独有偶,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京北阴阳营145号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共25件,其中石斧一项就多达18件。这些石器大都加工规整,通体磨制精细,刃部均比较厚钝,未开锋口,也未有使用的痕迹。这充分表明“墓葬中的石斧和纺轮,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不是‘男耕女织’的体现物,而是象征死者性别的标志”。   远古造型艺术则为合理推测“斧”为男根隐喻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1978年11月,河南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幅《鹳鱼石斧图》。   ……

《尔雅》名物新解 作者简介

  谢美英(1978—),女,湖南益阳人,文学博士,宜宾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人类学、符号经济、文化产业学、文字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民族艺术》、《中国出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文字研究》、《文化中国》、《学术交流》、《社会科学家》、《新闻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尔雅》专题研究论文10篇。  

《尔雅》名物新解

http://www.00-edu.com/tushu/ld1/2020-06-01/237945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