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蜀疏稿校证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商务印书馆出版,繁体横排
★ 《游蜀疏稿》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向清廷奏报关于治理四川,招降、镇压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处回、苗、汉等民族民众暴动的奏折底稿
★ 底本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游蜀疏稿》手稿本(三册七卷,内含146份折件,约计14万字)
★ 校本包括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以及“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以朱批奏折为准,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
★ 书中对于重要和与折件相关人物加以注释,必要文献全文照录,以期达到反映目前zui新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丰富、完备的研究文本
★ 本书对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弥足珍贵,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录的空缺,弥补了汉文正史之不足
国家图书馆珍藏本《游蜀疏稿》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向清廷奏报关于治理四川,招降、镇压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处回、苗、汉等民族民众暴动的奏折底稿,凡七卷,一百四十六件,其中有关剿办民变、奖恤惩儆之折片八十九件,四川、贵州教案之折片十一件,协解云南军饷之折片二十件,裁勇节饷等折片二十六件。川省民情自古异于别省,“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由此可见,四川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治的难度非同寻常。四川南部叙永厅与叙州府属之兴文、长宁等县毗连贵州之毕节、云南之镇雄州、大关厅等地方,地僻处边隅,绵亘数百里,向来是不堪清廷压迫、奋起反抗的各族民族聚首的地方,成为清王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必欲平之而后快。
《游蜀疏稿》所存奏稿,反映了同治八年至光绪二年间,压迫者与反抗者之间的数次重大较量,内容涉及广泛,资料丰富翔实,弥补了正史文献之不足。作为珍贵的第壹手数据,对于研究清末四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对促进和繁荣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非常可信和不可或缺的史料价值。
对《游蜀疏稿》的点校与研究,目前尚未发现任何成果面世,可谓仍属空白。本书即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珍藏本《游蜀疏稿》手稿本(三册七卷,内含146份折件,约计14万字)为底本,以中国**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相关折件较少)、《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以及台北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抄文件》为校本,以朱批奏折为准,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补正及略予考辨之法,逐件逐字对照,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对于重要和与折件相关人物加以注释,必要文献全文照录,以期达到反映目前*新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丰富、完备的研究文本。
游蜀疏稿校证 内容简介
《游蜀疏稿校证》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作,其内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清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羁縻与怀柔政策,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全书五十万字,作者三稿互证发现了原稿中的不少错误,对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进行了补充,对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弥足珍贵,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録的空缺,弥补了汉文正史之不足。对研究清末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对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游蜀疏稿校证 目录
绪 论 1
一、《游蜀疏稿》之主要内容 3
二、《游蜀疏稿》之主要作者 3
三、《游蜀疏稿》之研究现状 8
四、《游蜀疏稿》之研究意义 8
五、《游蜀疏稿》之校证凡例 9
......
游蜀疏稿校证 节选
游蜀疏稿校证 作者简介
杜宏春,男,安徽省滁州市人,1965年9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1981年9月—2004年7月,先后担任安徽省明光市桥头中学、古沛中学语文、历史教师;2004年9月—2006年7月,负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2006年8月—2009年7月,入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2009年9月,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顺利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各1项,在研校级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校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着有《刘锦棠奏稿校证》(120万字),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