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园游记 内容简介
《伏园游记》收录孙伏园先生1920年至1925年间写作的《南行杂记》《从北京到北京》《长安道上》和《朝山记记琐》4篇游记,采取与众不同的视角和笔法,不看重自然风景,不流连于山水名胜,着重记述各地的社会习俗与人事往来,留心于民生世态的考察;不以写景抒情见长,而以纪实述感、夹叙夹议、随笔漫谈、朴素无华称胜。
伏园游记伏园游记 前言
自 序
如果不是李小峰先生替我收集起来,这四篇游记连我自己也许不会再看的了。□□篇登在一九二〇年的晨报第七版,那时第七版还不曾独立成为副刊哩。第二篇一九二二年,第三篇一九二四年,第四篇一九二五年,前两篇登在晨报副刊上,后一篇登在京报副刊上。那几种刊物都是我自己担任编辑的,信手写来,信手发去,原不想再看第二回,谁曾料到小峰先生有这样的好意呢。好意当然可感,而这四篇游记委实不行。一旦印出书来,只能证明我的浅薄不自今日为然。此后,也许会有比
较整段的功夫,可以静默的观察,可以细微的研究,并且希望游历的时间与空间愈加扩大,那么,记叙的文字或者也可因而略工罢。
伏园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上海
伏园游记 目录
南行杂行
从北京到北京——两星期旅行中的小杂感
长安道上
朝山记琐
孙伏园生平
编者的话
伏园游记 节选
一
旅行是读活书,是读不用自己动手,而能一页一页的翻了过去,并把一部分重要的处所已用红线勾了出来的活书。读死书的只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就够了,身体的无论如何孱弱,于读书可以毫无阻碍。
读活书却不然。身体上稍有不健全,便感受不起旅行中的种种知识,任他风驰电掣般的活书一页一页的翻着过去,读书者只觉得反而增加头昏目眩罢了。
这一层我在南行杂记上也已提及。中国人平素对于饮食,男女,作息,起居等等,大率毫无节度,且莫论一旦仔肩什么大任,只小小的作一次旅行,也就十分表示出担当不起的样子,像一条煮熟了的白鱼,懒得连眼珠都不能转一转。我从这次赴济南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并游泰山曲阜的两星期旅行中,更觉得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我们的这身躯,实在是一文也不值了。
二
这回遇见许多从前不曾见过的人物,其中有几位给我极深刻的印象,一位是陈君颂平。我以为只有他,在这几百人的大集合中,可以算作我**节中所说的例外。他自己说,从出生以至三十,差不多无时不在疾病缠绕的当中。三十以后,渐知考究西洋卫生的方法,一面探讨,一面实行,现在五十二岁,这二十年来,精神身体两方面,健康的程度只是有增无减。二十年前的老朋友,看见他几乎不认得他了:身体的孱弱与壮健,是显然不必说的;因身体而影响及于精神,于是从前萎靡者而今
振作了,从前悲观者而今乐观了,从前踟蹰不前者而今希求进步了。他不像我们这些不知自爱的少年,因为事忙的缘故,每天的睡眠的时间,可以通融减少到两三小时。我们这种荒谬的行为,是断断不足以为训的。他虽在旅行中,依旧不改规律的生活,每晚十时许一定睡了,每早五时许一定起身,起身便即用冷水洗澡。对于会务,他也提出议案,也发抒意见;全体大会,讲演大会,也多半参与。会务以外,应该游览的几处古迹,风景,名胜,也都到了。
他能把自己的身体与事业看得一样的重要。这件事,说来虽然容易,实行却是极为难的。你看:许多人因为把事业看得太重,辛辛苦苦的奔走半生死去了,丢着些未了的事业让后人来干;许多人因为把身体看得太重,对于什么事都存一个观望的态度,又未免近于自私了;还有许多人对于身体与事业的轻重,终生辨别不清楚,于是乎颠连一世,百事无成了。能操持这两方面的平衡,使不生倚轻倚重的弊病者,我从前不多见,这位陈先生其庶几了罢。
陈先生与我谈话的中间,很留着些他对于各方面的意见。他看着火车两旁濯濯的山头,起了非常的感慨,以为如果这些地方在日本人手中,不出十年,一定将树木栽的蔚然可观了,朝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他并说,积极的造林,似乎不及消极的防
止较为重要。森林警察是应该与造林同时举办的,森林中须禁止采伐固矣,尤须禁止牛羊上山,这些都是森林警察的职务。
他又提出二件事征求我的意思。一件是学界公办一个避暑的场所。地点以山东蓬莱为*相宜,一则可以洗海水浴,二则可以看海市。此外或者青岛,或者烟台,均无不可。中国国内几个避暑的地方,如北戴河,莫干山,庐山,都是外国人经营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可以去,不过一般学界中人,其生活的程度,决不能与他们那些外国的阔人大老抗衡。
一旦我们自己举办,设备但求清洁,尽不妨稍微朴素,用费以普通学界中人所能担任者为合度。苦学生或连这一点低廉的用费也不能负担,则避暑场所,很需要各项工作,他们尽可每日去作工一二小时,博得暑假中的低廉生活费。这件事,如果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举办,似乎更属相宜。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精神生活方面的。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嚷非宗教同盟的时候,似乎也有人连带提及。我觉得中国人的信仰有数千数万种,而一旦横加暴力,则无论那一种信仰都可以顷刻破,所以中国人或者可以说是还够不上有
信仰,或者可以说是只有一点儿风雨飘摇中的信仰。
陈先生说,岱庙中拖着长发穿着黑袍的老道,秦始皇就上了他们的当,历代相信封禅的帝王也就上了他们的当,他们在思想界中是着实占一部分势力过的,但是现在只替人拿钥匙开大殿的门了。孔子的势力,在过去时代也并不小,现在却颓败到这样了。
一般人谁还奉孔子之道!所以过去的势力,从前很难维系过人心的,现在早已过去了。现在的需要,是在思想界中建造一个共通的道德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二个人所能议定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先定一二个基本条件,例如诚实,就是凡人决不该欺骗别人,也决不该受人欺骗。这种道德上的集会,倘能兼办物质上的事业,其势力扩大时,可以使全国人的道德生活受一番新鲜的洗刷。
陈先生对于极琐小的事也能悉心体会。他尝同我说,有许多专门的学问,在专门学校的课程中,尽有略而不全的。他因为耳鸣,曾遍访各医生,多数是医专毕业的,都说不出所以然。后来同一位日本医生谈起,知道用铜管从鼻孔中通气,只是治标
的方法;*好是用盐水洗鼻管,鼻管全愈,空气流入,与耳朵方面气压平均,耳中自然没有鸣声了。
陈先生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即他的一言一动,也使我非常注意。他的精神,比我们好得多多,我们同游泰山曲阜以后,他还余勇可贾,又独自逛青岛去了。
伏园游记 作者简介
孙伏园(1894-1966),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被新闻史学界称为“副刊大王”。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1921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首次连续发表。1928年赴法国留学。抗战胜利后,出任四川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主编《新民报》副刊。1966年病逝于北京。其作品有:《伏园游记》《鲁迅二三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