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宗族村落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摄影集,铜版纸印刷
★ 楠溪江被誉为"天下**水"是中国目前没有污染的江河之一
★ 上海同济大学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教授主编并作序
★ 由杭州画院潘嘉来撰文,潘嘉来、胡念望、林鞍钢、王钧摄影
★ 出版后还被日本东京都法政大学建筑科专任讲师高村雅彦博士翻译成日文,供学生作为辅助课本
★ 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单德启给予很高评价,“目前问世的一部较为完整、内容翔实、特色鲜明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专著”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东临雁荡,南距温州,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楠溪江是完美的,它是中国目前已难得一见的自然生态保护较好,没有污染的江河之一,更为难得的是,在它的两岸还散落着群星般璀璨的古村落。那些石砌长街、寨墙、谯亭、荷池、宗祠、戏台、牌坊、祖坟、老屋、小庙神殿为我们传递着农业社会乡里文明的信息、这些村落*早的可以追述到宋代,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在楠溪江古村落的石砌长街之上,实实在在地就是走向了一条中国乡土文化的寻根之路。
更可爱的是楠溪江的人。用城市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还没有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很多村庄里甚至还没有安装自来水,也很少用煤气灶。然而,我觉得他们是幸福的,从他们从容不迫的步态;安祥的面容和儒雅的谈吐中,你就能切实地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他们与自然保持着如此亲密和谐的关系;他们凭劳动而衣食无虞;他们有祖先遗留下的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文化传统;他们的信仰实际而不偏颇。他们的生活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对人,那怕是陌生人也怀有美好的情感。
历史文化村落的特点:
(一)建村历史悠久
建筑类型丰富。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悠久的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二是建筑类型多样。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中既有私密的家庭生活空间,又有公共的信仰和文化活动空间;既有规模庞大、型制复杂的祠庙殿宇,又有玲珑小巧的民居路亭。三是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古村落的民居都以“原木蛮石”为特点,就地取材、材料素朴,造型简洁、体量宜人,是农村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的真实反映。
(二)风水观念浓厚
宗族文化突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不仅表达了楠溪江流域居民对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学致仕的耕读文化理想。楠溪江流域许多村寨都是这些风水观念的实物佐证,典型的如芙蓉的“七星八斗”、苍坡的“文房四宝”。二是宗族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有祠堂等礼仪建筑,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若干年份重修宗谱。古村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婚嫁、节庆、祭典、饮食、风物、传说、戏曲、工艺等习俗和特产。每个家族相隔一定时间要重修族谱,这是传统宗族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保证,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特有文化内容。
(三)选址布局巧妙
生态环境优美。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居、庭院朴素幽雅;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设施完善。古村落中寨门、寨墙、街巷、碇步、池塘、排水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完善。二是选址布局巧妙。古村落在楠溪江流域广泛存在,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山地型主要分布在楠溪江上游地区,典型的如岩坦镇的黄南林坑村、鹤盛镇的罗川村(岭山自然村)。盆地型村落地处中游河谷盆地和平原,典型的如岩头、芙蓉、苍坡、枫林等村。临水型是指位于临河地段、背山面水,典型的如蓬溪、鹤垟。三是生态环境优美。永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就位于永嘉县境内,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四)文化底蕴深厚
民俗丰富多彩。汉代惠帝三年所建的东瓯国,定都在永嘉境内。隋文帝开皇9年设永嘉郡,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书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文学史上有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哲学史上有倡导务实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并被推演到极致的“永嘉昆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嘉是红十三军的诞生地和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使这片红色的土地以不朽的功绩名垂青史。二是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永嘉有许多世代传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应界坑村中戏风浓郁,全村3000多人中有350多人专门从事 “乱弹”戏曲。过去无论大人小孩,不管闲时忙时都能哼上一两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传统庙会,村里都会邀请乱弹剧团演三天三夜大戏,而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村民,无论多远都要回来与亲人团聚看戏,比过年还热闹。
永嘉的历史
永嘉人才辈出,区区一座县城,自唐末至清光绪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725名,其*辉煌的时期是在南宋,出进士563名,占永嘉历代进士总数的77%。其中还有状元四名,宋代三名:木待问、周坦、徐俨夫;明代一名:周旋(参见康学伟等编著《中国历代状元录》)。永嘉无愧“东南邹鲁”的美称。
永嘉楠溪江流域的文化成就真让人有些目眩了!
这一地区很自然地成为了现代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关永嘉楠溪江流域的研究报告已经出版了数种文本,参与的学者和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那么在传统建筑符号的背后,是否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楠溪江流域的文化并不是本地区百越文化的后续,它是外来的,其主流是伴随着中原的移民步伐从北方的文化中心移植而来。从三代(夏、商、周)到秦汉,中华文化的中心逐渐从西部高原向黄河流域移动。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多大江大河的人海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南暖北寒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生长期南长北短,这些因素造成中国农业文明时期长期的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西晋末永嘉年间(307一一313年)的战乱,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主要的迁移方向就是南方。永嘉五年后,建康(南京)已成为晋朝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江南又是远离战火的安全地区,晋朝的宗室、文武大臣、北方的世家豪族都以南京及周围地区为迁移的目的地。其中有以谢鲲为首的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县)谢氏;以周颉为首的汝南安成(河南汝南县)周氏; 以诸葛恢为首的琅邪阳(山东沂南县)诸葛氏;以毛宝为首的荥阳阳武(河南原阳县)毛氏等世家大族。据粗略估算,这一时期经东、中、西三条路线迁往南方的人数不下200万,其中不乏“衣冠士族”。这些北方门阀士族或因被任命为地方官员,或其分支再次迁移,逐步到达浙南、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另一次规模较大的向南移民高潮发生在靖康元年(1126年)。开封陷落后,在外地的皇子赵构即位于南京,次年,在金兵的追击下,赵构率皇室、朝臣向南方迁移,进入江南腹地。自靖康元年起,为了生存,北方移民大批涌向南方,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南移的高峰。对温州地区和楠溪江流域造成较大影响的另一支移民队伍来自福建。温州地区一向是福建,特别是福州人北上江南的主要通道之一,据清人孙依言《瓯海遗闻》所收集的,宋代以来温州人士文集中有关祖先迁移的资料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福建迁入的,迁入的时间*早在唐末五代,宋代迁来的福建移民又占了大部分(参见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第四卷)。这样,因为永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人口迁徙的浪潮中,成为了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楠溪江流域的村落无一例外地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村落,我们知道宗族制度是宋明中国农业文明鼎盛时期,由理学家倡导建立的代表了农业文明极高文化成就的一种社区制度。楠溪江流域的繁荣期是在南宋,由于南宋时期永嘉学者在学术界的突出表现,以及与中原主流文化和国内**流学者的频繁交往,促使楠溪江流域的宗族体制发育得较为完备,有着与中原文化发达地区相一致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宋末,楠溪江流域成为抗元的*后一道重要防线,在精神和物质诸多方面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通过反思,楠溪江人由人世转向出世,渐渐关闭了与外界沟通的门户,谢灵运的后人们过起了自给自足桃源般的田园生活。这样,近现代的文化变迁和工业文明的浪潮对这一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使得形成于南宋的宗族体制以及其物质形态——传统村落和建筑,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然,楠溪江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屏障,迟缓了工业化向这一地区推进的步履。
楠溪江宗族村落 内容简介
楠溪江及其古村落确实是个宝,研究的人也很多。如陈志华教授就有很深的研究,也见过好几本画册和著作,大多偏于建筑,风景等方面。这本书着眼于人文方面,把古村落和宗族制度,社会结构,民俗风情,地主文化联系在一起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许多精美的摄影图片,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楠溪江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宗族文化维系于中华文化,我们现在处在巨大的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中,新的文化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但如何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同时,又能保住我们自己的固有传统的特点,就像我国的城市和建筑,不能因为要学习欧美的先进技术,就要在城市中都谏起了欧美样式的建筑。我是非常反对在一些城市中浒所谓的“欧陆风情”,我们要建设现代的城市和建筑,但应该是中国的,是地方的,是民族的,是各有特色的,而不应该是千场面一貌、万屋一面。
楠溪江宗族村落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