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从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总结,是在《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全书共3篇14章。上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基础,共2章,对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规划进行了精要阐述。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共4章,对中国的旅游资源环境、产品、市场、旅游地理分区,以及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概括。下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分论,共8章,为全书的主体和重点,主要对中国的八大旅游协作区及34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旅游区建设进行逐一展示。同时,每章章前有学习提示,章后有实践指引。全书结构规范严谨、内容新颖、理论深浅适宜、图式活泼、语言文字精炼。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旅游、地理、经济等专业的适用教材,又可供旅游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自学,同时对广大旅游者的出行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 目录
第三版 前言
第二版 序
第二版 前言
上篇 中国旅游地理基础
**章 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节 旅游与旅游系统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旅游地理实践
第二章 旅游开发与规划
**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中篇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三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节 中国的旅游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旅游市场与旅游产品
**节 中国的旅游市场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产品
第五章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六章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下篇 中国旅游地理分论
第七章 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概述
第八章 华北黄土文化名山沃野海景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九章 华东吴越淮河文化山水园林都市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十章 华中荆楚巴蜀文化名山胜水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第十一章 东南沿海闽粤文化南国山海岛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二章 西南民族风情岩溶山水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三章 青藏藏传佛教文化高原雪域草原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第十四章 西北丝路文化绿洲草原大漠风光旅游区
**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 节选
《中国旅游地理(第3版)》是作者20多年来从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总结,是在《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全书共3篇14章。上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基础,共2章,对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规划进行了精要阐述。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共4章,对中国的旅游资源环境、产品、市场、旅游地理分区,以及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概括。下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分论,共8章,为全书的主体和重点,主要对中国的八大旅游协作区及34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旅游区建设进行逐一展示。同时,每章章前有学习提示,章后有实践指引。全书结构规范严谨、内容新颖、理论深浅适宜、图式活泼、语言文字精炼。《中国旅游地理(第3版)》既可作为高校旅游、地理、经济等专业的适用教材,又可供旅游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自学,同时对广大旅游者的出行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 作者简介
杨载田,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全国都市农业协会理事、湖南省旅游学会首席专家、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特聘专家。曾主持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以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湖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和“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旅游地理》等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1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研究5项;编写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湖南旅游研究》、《简明人文地理学》、《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旅游客源国概论》等14部专著和教材,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8项及优秀教材、科研论文及教学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奖10项。由于在教书育人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以及校级“十佳授课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并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