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德国经典游

  2020-05-31 00:00:00  

德国经典游 内容简介

1900年,世界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当时在公路上驾驶汽车还是一种很刺激的冒险活动。目光长远且脚踏实地的米其林兄弟安德烈和爱德华决定为他们的顾客制作一本简易方便的手册,为驾车者提供一些实用资讯,如关于车辆保养的建议、行车路线推荐、汽车修理行的地址以及酒店,餐馆的地址,等等。米其林旅游出版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米其林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旅游资讯领域的**大出版商。每年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文字出版物达1500多万册,其开办的旅游资讯网站:WWW viamichelin.com在此领域更处于领先地位。现在,米其林出版机构在欧洲、美洲,亚洲共设立了8个办事处,员工超过500名,为不断提高米其林产品质量而努力工作。
  米其林遵循其一贯的宗旨:尊重读者,编辑撰稿全部独立完成亲临现场调查,获得可靠的一手资料专业分工严谨明确;星级评定精益求精。同时它还拥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工作方法和专业技术,这些都是米其林品牌取得成功并经久不衰的可靠保证。

德国经典游 目录

地图图标
德国政区图
如何使用本书
建筑示意图
活力德国
德国旅游一点通
柏林及东部
 柏林
 波茨坦
 德累斯顿
 莱比锡
巴伐利亚
 慕尼黑
 阿尔卑斯山和城堡之路
 新天鹅堡
 浪漫之路
 雷根斯堡
 纽伦堡
 拜罗伊特
巴登-符腾堡
 斯图加特
 巴登-巴登
 海德堡
 黑森林
 蒂宾根
 弗赖堡
 博登湖
 欧洲公园
西部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科隆
 莱茵河谷
 特里尔
 摩泽尔河谷
 波恩
 杜塞尔多夫
北部
 汉堡
 不来梅
 汉诺威及周边
 梅克伦堡湖区
 吕贝克
附录
景点索引
地图索引
常用语

德国经典游 节选

活力德国
  地理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南抵阿尔卑斯山,北临波罗的海,东西与周围国家之间没有明显的天然分界。这种开放、便于交通的地理特点深刻影响了德国的历史和文化。德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山脉、森林、沼泽、沙丘、草场等各种形态的地理环境都有。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德国的地理环境划分为迥异的三条水平地质带。
  德国北部
北部地区以坚硬的结晶状土质为主,这种土质形成了辽阔的波德平原。莱茵河低谷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地势平坦,树木茂密,与邻国荷兰的地貌极为相似。夹在威悉河(Weser)与易北河(Elben)之间辽阔的北部平原也是景色多样:南部由于覆盖着黄土,土地非常肥沃:北部的土壤偏沼泽和沙质地。柏林北面从梅克伦堡高地到波罗的海之间散落着不太深的小型湖泊。由于波罗的海的海潮强度较低,破坏力较小,沿海城市发展比较顺利。沿海一带零星分布着小岛,生态系统缤纷多彩,动物种类多达2000种以上。易北河和威悉河人海口形成多处港湾,其中包括位于*深处的两座德国大港口:汉堡港和不来梅港。
  德国中部
早在古生代时期,现在的德国中部形成了多个小型高原组成的复杂地形,后来逐渐经过风蚀削平,大部分地区部覆盖了成片的森林。该地区的边缘分布着沉积作用形成的鲁尔煤矿(Ruhr)和西里西亚(Schlesien)煤矿。正是这些蕴藏丰富的煤矿奠定了19世纪的德国工业大发展。莱茵河对该地区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它是沟通德国南部和北部地区的唯一天然通道。中部地区气候寒冷。莱茵河流域的页状高原和图林根森林(Ththuringer Wald)之间的上黑森(Oberhessen)和威悉河地区高低错落,地形复杂,既有火山形成的山峰,也有长期作为德国南北交通要道的谷地。哈茨山(Harz)是德国中部海拔相对较高的高地,属于山地气候,冬季降雪丰富。
  上莱茵河地区包括从瑞士的巴塞尔到宾根(Bingen)的广阔平原,拥有肥沃的黄土地。这里降雨较少,春季来临较早,夏季炎热,作物品种丰富,出产小麦、啤酒花、烟草和葡萄等。黑森林是东莱茵河谷人口相对较多的一片结晶土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地热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一弗兰克平原跨越了弗兰克(Franken)地区的大片高地和曾经是符腾堡(wurtenberg)国王领地的施瓦本(schwaben)地区。这一带的景致丰富多彩:东南部的巴伐利亚山区以阿尔卑斯山为*边界,大片深绿色的茂密森林与灰色的陡峭岩壁形成悦目的反差。巴伐利亚地区的楚格峰(Zugspitze)海拔2962米,是德国境内的*高峰。从阿尔卑斯山上奔涌而下的激流在巴伐利亚高原沿着平缓的山谷流向多瑙河,形成了对农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极为有利的多条天然走廊。这一带的主要城市有乌尔姆(ulm)、奥格斯堡(Aug sburg)和慕尼黑(Mfinchen)。
  自然保护区
虽然德国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但人们还是慷慨地给自然环境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德国的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29%,达到了107万公顷。巴伐利亚的森林是欧洲中部*大的山地森林,黑森林地区则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德国境内共设有15座国家公园,在这里人们可以见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另外还有90多片自然保护区。它们除了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使命以外,还在内部设置了保护民俗、手工艺术和地方传统建筑的场所。建立这些公园的另一个目的是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历史
历史上的德国长期分为多个独立的邦国,只是到了近代才*终实现了统一,走上通往自由民主和稳定的议会制道路。但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封建制度影响、至今还保留着强大地方势力的多元民族,现在却成了推动欧洲统一的主要动力。
  从史前到法兰克时期的日耳曼
目前已证实,德国土地上的人类活动痕迹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出现。在距海德堡不远处发现的*早的人类骨骼化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0万至50万年前,不过*著名的史前遗迹还要数在杜塞尔多夫附近出土的尼安德特穴居人(Neandertal),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0万年。在博登湖沿岸一带,人们还发现了8000年前的湖上桩屋的遗址。到了公元前1世纪左右,德国逐渐被凯尔特人(欧洲的迁徙民族)所占领。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来自欧洲北部的日耳曼民族逐渐向南推进。跨过莱茵河后,他们首先遇到凯尔特人的抵抗,后来又被罗马人击退。*后罗马军团控制了莱茵河与多瑙河沿线的土地,公元前1世纪他们在这一带建起了许多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后来发展成为特里尔、美因茨和科隆等城市。
面对日耳曼人日益构成的威胁,罗马帝国多次组织军事反攻,企图抑制日耳曼人的扩张。为了保护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领地,罗马人在公元2世纪设立了一条戒备森严的边界线,将莱茵河地区分为野蛮人的日耳曼和服从罗马的日耳曼两部分。不过到了4世纪末,已衰颓的罗马帝国终于承受不住日耳曼部落日渐强大的压力。在来自亚洲的匈奴人的排挤下,日耳曼部落越过易北河,穿越军事界线,很快就涌入了罗马。
法兰克王国
  6世纪初,原先在莱茵河口定居的法兰克人的国王克洛维打败了东边的阿拉曼尼人,他征服的土地后来成为法兰克王国。查理曼是克洛维的子孙中*著名的一位,他打败撒克逊人和巴伐利亚人后于公元800年在罗马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然而帝国内部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非常多样,可以说它能在政治上达到统一完全依赖于皇帝的存在。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西罗马帝国随之四分五裂。843年签署的《凡尔登条约》催生了东法兰克王国,即日耳曼王国。911年,东边的法兰克人从本民族中选择了一位日耳曼国王,逐渐与西边的法兰克民族区别开来,后者发展成为今天的法国。
  中世纪的德意志
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
  为了实现王国的统一,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Heirrrich Ier)在征得所有大选帝侯的同意后指定其子奥托(Otto)和为王位继承人。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建立了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因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而得名),包括日耳曼和意大利的各个侯国。从1032年起勃艮第王国(领土包括现在的法国)也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要由选帝侯推举产生,由各侯国的大公、伯爵和高级教士组成的帝国议会挑选一位国王到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后出任皇帝。历任皇帝都想方设法推选自己的继承人,以便把皇位保留在自己的家族中。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辽阔,南到西西里,北濒波罗的海,西达罗讷河,东至波兰。由于缺乏管理庞大帝国的中央集权机制,皇帝只能通过分封土地和赐予特权来保证诸侯的忠诚。但各侯国的大公们往往通过掌握诸多特权而很快摆脱皇帝的控制。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还拥有一定的宗教权力,可以干预教会事务,比如承认或否认教皇的选举结果。如此一来,皇帝和教皇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僧侣与帝国的权力之争
1073年当选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对皇帝控制教皇的做法提出质疑。这场争论的结果是帝国的权力遭到了削弱,基督教教会的根基也被动摇。1122年,帝国皇帝放弃了对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任命权。教皇也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 (FTiedrich I.Barbarossa,1152—1190)致力于加强皇权,将教皇的权力限制在管理宗教和非政治事务的范围内。但他的孙子弗里德里希一世(1212—1250)却依靠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才打败了对手奥托四世,*终得到了皇位。不过他不愿意让教皇的势力控制整个意大利,于是便将日耳曼撇在一边,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建设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家族统治。然而在他死后,这些土地还是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管辖重新落入教皇的手中。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诏书,宣布建立由三名圣职选帝侯和四名世俗选帝侯组成的选帝团制度。因为该诏书上印有一枚金质御玺加盖的印章,所以后人将它称为“金玺诏书”。
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权力斗争的后果是在德意志帝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教会等级。但与此同时,由于皇帝分封给诸侯大量的土地,后者的势力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德国各地诸侯利用两位非日耳曼皇帝当选的所谓“大空位时期”(1250—1273),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保护北方贸易城市为目的的汉萨同盟也形成于这个时期。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此时的诸侯、教士和城市都享有各自的特权,再加上领主的继承人之间互相划分领地,诸侯国的数量由此不断增多,到16世纪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50个。它们后来逐渐形成了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三大势力范围并在帝国内部达成一个均衡的局面。
在三个诸侯国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项共同的制度:包括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和萨克森的韦廷家族在内的三大家族的领地共同组成一个大王朝。三个选侯轮流坐庄成为德意志侯国中势力*强大的公国,与此同时它们也通过当选皇帝期间对皇权的控制扩大自己的权力。
  哈布斯堡王朝
身兼奥地利六公和哈布斯堡伯爵的阿尔布雷希持五世(A1brechtv)1438年当选皇帝,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国经典游

http://www.00-edu.com/tushu/ld1/2020-06-02/239079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