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行走中国

  2020-05-31 00:00:00  

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行走中国 节选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
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
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
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
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
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
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
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
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
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l、
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
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
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探寻世界上*幽深、*奇险、*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
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
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  “三江并流”的
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
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
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
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
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
 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
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
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
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具代表
性、*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
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
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伺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
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
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
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
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
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
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
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
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
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
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
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
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
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晴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
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二鲁迅。郭沫若、茅盾故居
    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先后在四处/住
过: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新街口
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宫
门口西三条21号,现在保留的唯有宫门口西三条21
号故居。虽然它地处阜成门内大街一侧,周围一片
城市喧杂,可这座四合院依旧闹中取静,保持着鲁
迅当年生活的原貌。1956年已在此故居的基础上,
 建成了“鲁迅博物馆”。
    西三条21号这座普通小四合院,是1923年鲁迅
在朋友的帮助下买下的旧房,他亲自操办了四合院
的改建工程,亲手绘设计图,请工匠,整整施工忙
碌了大半年。在四合院的后面增辟了一个花园,花
园中间挖了一口井,种植了黄刺梅和花椒。
    1 924年5月鲁迅和原配夫人、母亲迁入居住。
四合院南房三问,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房。这里
放着书柜和数十个书箱,满满地收藏着各类书籍和
期刊。南屋的东墙上,挂着青年画家陶元庆为鲁迅
先生画的像,这是一幅木炭画,笔触粗犷洒脱,形
神兼得,先生很是喜爱,所以一直将它挂在会客室
里。陶元庆是位有造诣的画家,先后为鲁迅的《彷
徨》、《坟》、《朝花夕拾》等书籍设计过封面。
    东厢房是当时女工的居室,西厢房是当时的
厨房。北房正面三间,东屋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居
室,陈设简朴,一张江浙特色的木床,挂着蓝花粗
布帐,床上的被单也是手工的蓝粗布制作,处处还
北侧墙面是两扇大玻璃窗,无论上下午都透入匀和
的光线,鲁迅先生就在东壁下,一张简单的三屉桌
前读书写作,桌上放着笔筒、笔架、烟缸、茶杯、
钟等用品。多少个不眠之夜,先生就在一盏煤油灯
光下写作,写下了《野草》、《华盖集》、《彷
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文章和为数
众多的译作。写字桌右上角壁面上,挂着藤野先生
的一张照片,藤野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时的解剖学老师,先生曾在《藤野先生》一文
中写道:  “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使我感
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东壁面上还挂着画家司徒乔
的一幅素描《五个警察一个o》,描绘了一个孕妇
在施粥棚前讨粥吃,横遭五个警察殴打的景象。西
墙面上挂着一副对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
先鸣”。当年,这间小小的“老虎尾巴”就是鲁迅
先生热情接待了许多青年朋友的地方,如今,站在
屋后玻璃窗前,看到先生当年植的黄刺梅,春花盛
开,一种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涌起。
留有绍兴乡土的气息。屋角里有一张藤制躺椅,工
余饭后鲁迅常坐在这里与母亲谈心。北房的中屋是
全家人的餐室,中间的后部隔两扇木质轻便的门
扇,直接与另一间房屋相连,人们称它为“老虎尾
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北房的西屋是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居室。
    “老虎尾巴”是一间仅七八平方米的斗室,
    前海西街18号是一座高高的灰墙包围的传统大
院。这里*初的主人是达仁堂药铺的乐氏。据说更
早时候,曾是清代乾隆宠臣和砷的花园,以后又作
过恭王府的马号。郭沫若先生从1963年至1978年,
在这里生活了*后的15个年头。
    走进院落,美丽秋色让人赏心悦目,那九棵银
杏树装点得满院金光灿灿。在银杏和松柏之闾,竖
 立着一尊郭老的铜像,仔细一看,铜像的作者是我
在中央美术学院时的同窗司徒兆光,更添了一份亲
切。
    走进一道垂花门,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两
株海棠长得茂盛。北房正中的屋子就是客厅,厅堂
里挂着一幅丈二的中国山水画,是国画大师傅抱石
的力作,气势宏伟地描绘了郭老游九龙渊诗意。在
这幅山水画的下方,主人陈列了一排造型各异的石
头,耐人寻味。郭老爱石,曾留有诗句:  “我亦爱
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以方寓于圆。”
客厅东面与郭老的办公室相通,办公室较敞亮,西
墙横挂着毛泽东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对面
墙上是夫人于立群的隶书中堂,录毛泽东词《沁园
春·雪》。中堂下方是一张长沙发,沙发前椭圆形
茶几上堆放着书籍、报纸和文件,郭老常坐在这里
看书报。南窗下是两张相对的办公桌,郭老在此写
成了《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东
风**枝》等文集。办公室东边通着卧室,里面的
的原著改编的电影。90年代中,我有机会到了浙江
乌镇,在这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的故乡,
参观了“茅盾故居”,感触颇多。回到北京之后,
随即又去拜访了北京的“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西侧的后圆恩寺
胡同13号。1974年12月茅盾搬进这座四合院居住,
亦是他晚年的生活寓所。从1976年初开始撰写长篇
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四合院里约有大小房屋
20间,大都面积不大且较低矮。茅盾先生写作回忆
录的卧室,及连通的起居室,依然保持他在世时陈
设的原貌。为了写成这部长达半个世纪经历的回忆
录,卧室床前,书桌周围堆放着一叠叠的文字资料
和报刊档案。由于孤寂和辛劳,年迈的他身患多种
疾病,卧室的几案上放着一堆药瓶子。他的左眼已
经失明,右眼视力微弱,即使戴上了眼镜,还得用
放大镜才能辨认文字和书写,他以坚韧的毅力与疾
病顽强斗争,一天天依然一丝不苟地写作着,直到
生命的*后一刻——1981年3月27日。
郭老爱石,曾留有诗句:“我亦爱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
以方寓于圆。”
棕绷床上铺着半旧的床单,床前摆着一双普通的黑
色布鞋。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在他逝世一周年的
时候,郭沫若故居正式开放。1982年8月国务院将故
居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从中学时代就读过茅盾的文学作品,有散文
和小说。又看过《林家铺子》、《子夜》等根据他
二.老舍、梅兰芳、齐白石故居
    我家住在东城灯市东口,离灯市西口丰富胡同
19号——作家老舍故居相距不远,胡同很幽静,四
合院的大门常常紧闭着。我虽常有去拜访名人故居
的念头,但又怕去打扰他们家庭的宁静生活。
    初夏的一天,我又经过老舍故居,见大门半掩
半开,终于斗胆闯了进去,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



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行走中国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沈延太,(1g39—2∞1).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6
年夏始,参加长江源头首次探险考察,拍摄了有史以来第一}比
长江源头的珍贵.图片资料,随后,以近3年时间,只身完成了
长江发源地至下游八海口上海的长江全程摄影采访报道,被称
为“长江全程摄影第一人”;曾任英文《中国妇女》杂志社副总
编辑,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j员·
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评审
委员会副主席。其摄影作品题材广泛.尤以风光、风情,人物
见长。出版专辑有《京城胡同留真》《北京胡同》《大江影踪》.
《长江情节》等,学术成就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文艺
家传集》、《世界名人录》。
王长青生于1945年, 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曾任《中
国妇女》杂志社记者、编辑.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

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行走中国

http://www.00-edu.com/tushu/ld1/2020-06-02/239083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