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教育理念——寻找并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书特色
关于“平台教育理念”的思考发端于十年前。曾经我的一个学生约我聊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天那么多老师用他们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教育着我们,我们会不会失去自己,会不会被老师们的思想所奴役呢?就是这个问题,开启了我对“教育”的持续性思考,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从一个只关心“教育、教学技术问题”的一线老师,慢慢向一个“思考教育价值与本质”的思考者前进了,经历了时间的“阅读”、“学习”和“实践”,一个被定名为“平台教育理念”的教育思考慢慢在我的胸中成型,本书的著写就是希望能够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阐释。 “平台教育理念”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真实的自己,每一个真实的个体作为“教育者”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给“学习者”创设出一个个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在这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平台上,作为“学习者”的个体可以充分地感受教育,可以充分地释放自己,由于在这些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得到足够多元的感受,因此学习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创建,并进行自省过 程,*终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成为平和、自信和不受“奴役”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将会有能力进一步选择、创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并在这些适宜的平台上继续发展,获得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这样的自我实现过程,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实现在群体中“同一思想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多样性选择”,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促使国家不断富强,促成民族不断前进,促得世界繁荣和平。 关于“平台教育理念”的思考发端于十年前。曾经我的一个学生约我聊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天那么多老师用他们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教育着我们,我们会不会失去自己,会不会被老师们的思想所奴役呢?就是这个问题,开启了我对“教育”的持续性思考,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从一个只关心“教育、教学技术问题”的一线老师,慢慢向一个“思考教育价值与本质”的思考者前进了,经历了时间的“阅读”、“学习”和“实践”,一个被定名为“平台教育理念”的教育思考慢慢在我的胸中成型,本书的著写就是希望能够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阐释。
“平台教育理念”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真实的自己,每一个真实的个体作为“教育者”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给“学习者”创设出一个个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在这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平台上,作为“学习者”的个体可以充分地感受教育,可以充分地释放自己,由于在这些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得到足够多元的感受,因此学习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创建,并进行自省过 程,*终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成为平和、自信和不受“奴役”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将会有能力进一步选择、创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并在这些适宜的平台上继续发展,获得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这样的自我实现过程,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实现在群体中“同一思想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多样性选择”,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促使国家不断富强,促成民族不断前进,促得世界繁荣和平。
为了将以上的思考阐释清楚,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部分将会阐释“平台教育理念”的源起及其核心价值基础,第二部分将会描述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平台教育理念中担当“教育者”的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平台教育理念中作为“学习者”的价值。
平台教育理念——寻找并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内容简介
“平台教育理念”的“释放—创建—自省”教育实施策略提示我们,生命的运行本质上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适应、改进与觉醒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持续的学习经历,正可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自然而然地每一个人在这场经历中也就时刻都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这就是“平台教育理念”对于学习者的界定。换句话说,“平台教育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任何时刻都是学习者,学习如何思考自我、学习如何成就生命、学习如何认识世界、学习如何面对事情、学习如何处理偶然、学习如何理解必经、学习如何继承已有、学习如何创造新颖……学习宇宙中的一切,也向一切学习所有的可能,就这样,人在学习中适应并改进了世界,就这样,人在学习中成为万物之灵。
平台教育理念——寻找并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目录
**部分 “平台教育理念”的源起及其核心价值基础
**章 源起之一:人性
第二章 源起之二:人生
第三章 “平台教育理念”的哲学观
第四章 教育是一场针对生命、文化、灵魂所实施的活动
第二部分 “平台教育理念”中的教育者
第五章 教育者的价值
第六章 释放
第七章 创建
第八章 自省
第三部分 “平台教育理念”中的学习者
第九章 学习的价值
第十章 终身学习
后记
平台教育理念——寻找并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张超,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平台教育理念”的建立者和创始人。在学习教育、生命教育、中外教育比较、青少年家庭教育、青少年性教育和生物学学科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著有《漫画青春囧事》《种豆如何能得瓜》《学习,就是找对方法》《中小学情商教育》《中外教育比较》等十余部专著、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