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社到创业:学生创业社团的建立与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学生创业社团回顾与总结 ; 学生创业社团的背景与意义 ; 领袖素质和创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 ; 学生创业社团的实践与特点等。
从创社到创业:学生创业社团的建立与管理 目录
**章 学生创业社团回顾与总结
**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回顾
一、从兴趣小组到创业社团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三、从冷冷清清到兴旺繁荣
第二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总结
一、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二、作用显著,意义深远
三、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第二章 学生创业社团的背景与意义
**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产生背景
一、学生创业社团是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创业社团是领袖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养需要
三、学生创业社团的内涵
第二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人才培养价值
一、反思价值
二、效用价值
第三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时代意义
一、丰富新课程背景下的社团功能
二、革新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领袖素质和创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
**节 领袖素质与创业素质
领袖素质的相关研究
二、创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三、我们对领袖素质和创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生活一教育”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四章 学生创业社团的实践与特点
**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学术探究性
一、学术探究类创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二、社团实例及常见活动形式
三、学术探究类创业社团的发展路径
第二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实践经营性
一、实践经营类创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二、社团实例及常见活动形式
三、实践经营类创业社团的发展路径
第三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竞技挑战性
一、竞技挑战类创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二、社团实例及常见活动形式
三、竞技挑战类创业社团的发展路径
第四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公益服务性
一、公益服务类创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二、社团实例及常见活动形式
三、公益服务类创业社团的发展路径
第五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兴趣延伸性
一、兴趣延伸类创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二、社团实例及常见活动形式
三、兴趣延伸类创业社团的发展路径
第六节 学生创业社团的公共宣传性
……
从创社到创业:学生创业社团的建立与管理 节选
《从创社到创业:学生创业社团的建立与管理》: (一)完善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方式 学生时代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真诚的,没有复杂的利益计算。学生之间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没有现代陌生人社会特有的碎片化冷漠。学生们渴求与同伴达成共识,结成联盟,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许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都与这一需要有关。当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学校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将需要转向校外,或是虚拟世界,形成了不正常的人际交往。而社团恰到好处地将需要引向学习、精进以及良性的人际互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 此外,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师长的教诲、书本中的教条具有一定的抵触和排斥,由于隐性知识需要内化才能逐步改变行为,而知识内化必须借助外部事实证实下产生的认同,师长的教诲和书本的教条往往难以负荷隐性知识内化的规律,因此收效甚微。通过同辈群体间的互动交往,社团实打实的事实证明,知识内化从而改变行为的周期就会得到有效缩短,中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更主动地去寻求认识自我、批判自我、提高自我的理论资源,在人际交流和借鉴他人成功的同时,他们便潜移默化地修正了许多不完善的应对方式和观念。 (二)提供社会支持的降压系统 高中学生负担颇大,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不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知识难度、课程紧张度以及由之带来的对主动理解消化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因此外界如老师、家庭及社会的压力,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大。在外界压力面前,许多学生表面的社会适应良好,按部就班地做外界要求他做的事,但心理适应却没有很快调节到良性状态,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被压抑,疲惫和不满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径,而导致许多心理、行为问题。其二,青春期所特有的对正常人际交往的渴望被繁重的学业和来自各方的期待压制。有研究表明,一个有力的、深入内心世界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减少焦虑和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有力地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而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由师长中心转变为朋友中心。对支持系统的中心环节的忽视,势必造成心理适应的缺陷。其三,在课堂上,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者,是对手,给彼此坦诚相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比学业压力方面单纯的劳累、无闲暇而言,这种交不到朋友、交到朋友却不敢深交的焦虑和失落的情况则更显得无奈,也更为棘手。 学校作为一个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投射着大的社会环境。在校适应程度的好坏会影响到在社会的适应能力的优劣和适应意愿的高低。因此,需要在学校建立一个稳定的、尽可能理想的社会支持系统,利用校园内熟人社会充足的人际资源,形成一套适合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个体化适应策略,这对学生步人社会,适应更为复杂的关系都有帮助。学生社团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技能试错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在良性、安全、低压的氛围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模拟度的、高容错率的、因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 (三)内化学习动机,满足心理需要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曾强调,要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环境中去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把环境的作用提高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首要地位。受此理论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瑞恩等人在其学校动机模型中提出,只有当社会情境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即胜任、自主与归属需要时,学生才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活动,并积极内化外在学习动机。他认为这三类需要分别与三种知觉相联系: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胜任感是指当个体经历着适当的学习任务的挑战时对掌握或实现状态的体验;自主感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对自我决定状况的体验;归属感是指个体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中体验到与他人在情感上的或交往中的稳定的联系,以及自己被爱、成果被尊重的价值。这三类需要是引发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决定,内化外在动机的重要因素。 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大多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学习动机的内化情况不容乐观。由此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求知欲和进取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学习任务难度的加大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恐惧,胜任需要很难满足,自主感和归属感更是无从谈起。社团可以在学习动机内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共同组建的,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自主体验绝不会低。在社团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归属感。在社团中,学生参与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其内在动机被大大激发。动机内化的同时,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也相对提高,养成这样的心理习惯和日常情绪,学生在处理外部压力和接纳被动任务时就更愿意采用积极的处理方式,对待学业也就会有更乐观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