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全集 本书特色
凭借《素书》,张良在楚汉相争的乱世帮助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以至于刘邦慨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宋朝宰相张商英亦说: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不过是运用了《素书》中的几条原则,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而使刘邦成就帝业,更何况是对《素书》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呢?
《素书》对如何提高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用人原则、持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来的实用性极强的谋略宝典,它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比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素书全集 内容简介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原文共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本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
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素书全集 目录
序言
前言
《素书》原序
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素书》全文
《素书》释解
原始章**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附录一 黄石公传
附录二 《素书》原评
素书全集 节选
《素书全集》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原文共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素书全集》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素书全集》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素书全集 相关资料
插图:刘邦称帝后,将太公安置在栎阳。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间,刘邦回到栎阳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问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看到了,觉得他们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礼,极不合适。如今刘邦即位已久,太公尚无尊号。这样下去,不合朝仪,将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寻机,设法点破。一次,家令见太公在家无事,便向前说道:“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毕竟是皇帝:太公萨帝的父亲,毕竟是个人臣,怎能让入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个乡下人,对家令所言:闻所未闻,忙问道:“那将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来朝拜,您行大礼迎出门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礼。”待到刘邦再来朝拜,车马还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门前。刘邦见后,大惊,急忙下车,扶住了太公,问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入主,天下共仰,怎可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礼法!”刘邦听后,猛然醒悟,忙将太公扶入室内,婉言盘问。太公就将家令所劝的事说了一遍。刘邦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辞别太公回宫后,派人取出黄金五百斤,赏给太公家令。一面使词臣拟诏,尊太公为太上皇,诏云:“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乱,兵革四起,万民疾苦,朕亲自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训。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顺,太公也不用迎门了。天理节文,人心检制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使晋国成为霸主,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历程的,开始,他受到父亲的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许多国家流浪,经历了19年的磨难,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他的性格。公元前636年,由于晋国发生内乱,没有了国君,重耳结束了在外国流亡的生活,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后,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他的百姓称霸诸侯。子犯曾经跟他在外流浪,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人,他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晋文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惠王想立昭叔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便死亡,昭叔便逃到齐国。襄王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与襄王的王后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王后废掉。这下触怒了王后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国,虽然有名无实,但各诸侯国毕竟还得尊重它。于是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义。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殊礼。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份内之事。”晋文公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他的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他的这一举动对他自己的声誉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得百姓愿意向他尽忠。他在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回可以役用百姓了。不料,子犯又出来阻拦,他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还不能使用。”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信。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们携带3天口粮。军队围困原国整整3天,士兵们携带3天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退兵。正当晋国刚退兵时,派出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支持不住,准备投降。晋文公说:“初带3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3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国,也不能取信于人,如果没有了信用,百姓也就失去庇护。得失相比哪个多呢?”晋文公故意利用打原国来教育百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结果,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做买卖不求暴利,不贪不骗,民皆信实。做到了这些后,晋文公又问子犯:“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还不行。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什么是礼,还没有养成恭敬的习惯。”于是,晋文公又让百姓在知礼方面做出了努力。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了什么是礼仪。又设立专门执行社会秩序的官员来规定百官的等级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官行什么礼。不仅如此,人们还知道了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曲直。这一次,晋文公没有去问子犯,子犯却主动地找到晋文公,说:“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国,攻卫国,取得齐国之地,解救宋国之围,大败楚军于城濮,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素书全集 作者简介
作者:(秦代)黄石公 编者:陈才俊 注译:刘金松 李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