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本书特色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南怀瑾大师离我们很远.浅浅的海峡,他在彼岸的一端;南怀瑾大师离我们很近.一抹书香,一页古籍,深入浅出问,心有余烟。“禅宗大师:的幸福宝珠“国学大师”的思想弧线。胸藏万物,布开人生大格局,舍弃名利,收获人生真富贵,蚌含沙而孕珍珠,人大量而身天地,人之上以人为人,人之下以己为人,说者不可无意,听者定要有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根梁木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就能变成划船之桨、掌风之舵。寻仙,访道,习武,练剑,传奇经历打造别样人生,说儒,论道,学佛,参禅,脱俗智慧化解人生苦难。南怀瑾大师一生经历广厚,其人如历史,其言如溪潺。学儒、论道、参禅,职场名利、家庭琐事、人生困顿,皆在南怀瑾大师别具一格的讲解中,化为智慧的浪花,使我们与幸福相近。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目录
**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是生门我以我心作游刃参透梦境,活出人生本色似有实无的大自在水中奥义即是命中玄机逍遥快活一世人,岂因怨气折身心不入苦海,焉得无涯境界饮水如度人生,如何才能杯莫停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经验第二章 修德养性,品咂生活韵味逃出“欺”字的怪圈“唯”与“阿”的为与不为侧身而过,窄路间的通行诀窍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戴胜鸟的悲伤与欢喜海到低处深做“岸”一面心镜,观照自身第三章 胸藏万物,布开存世格局不妨予己在天地间独舞的胆量大辩不言,无视即是反击宽容:以直报怨才是道蚌含沙而孕珍珠,人大量而身天地喜乐哲学:进退方向且看清莫以身轻失天下,山高怎阻野云飞吃亏是福,将纷争消解于无形第四章 栽种一株定心莲“撑着不死”与“好好活着”的一线之隔苦寻得不到,放下瞬即来心愁不可怨东风,栽种一株定心莲静待味浓,柠檬茶中的大智慧倾倒内在的繁杂,笃定于一地做事质本洁来还洁去,正己才可正众生唱一曲凡人歌,摘一颗圣人果第五章 身处名利场,身轻任我行不做只看见土豆的母鸡富贵皆是云中楼,享受奇景不必求莫以成败论英雄,勿从得失计输赢清扫充满欲望的心池五色令人盲,物欲令人狂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第六章 凡尘浊世,且修一颗大悲心坐看风生水起,切莫唯我独尊心中梁木一根,放下便是舵和桨千秋一寸,德失一瞬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红尘万丈修禅心:先做人,再礼佛第七章 逍遥乃是真自在大鹏展翅百合开,人生境界在胸怀无为而为的智慧浅水沉芥,厚德载物沉淀心灵的杂质,静待一壶茶香抛却妄念,给心灵减负浮华后的朴素才是真甘甜第八章 幸福家庭是人生*大的收获家是言爱而不“讲理”的地方爱在细节,记住父母的生日温暖的家可以消除现代焦虑症婚姻,人生*重要的选择题美好的婚姻需要漫长的磨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是缘,相守要随缘生活是用来热爱的第九章 情意切切,人脉绵绵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同行者,未必同路大智若愚,泰然处世交友之道,贵在“久而敬之”十字路口,积极寻找生命中的贵人推己及人,智慧的原点第十章 好学未若善学学海无涯泛舟行,不进则退始当知人生如书,空白处需自己填满无知,有时更接近真理合博弃杂,只为一心一意磨难是岁月的砥砺与财富第十一章 人上人下的玄妙智慧知人善任,方可人尽其才在其位,善谋且只谋其政源清水自洁,正人先正己见后虚实难辨,思量处方为真知人之上以人为人,人之下以己为人了解下属,才能恩威并施推功揽过的领导艺术懂人心,识人性,谅解人情第十二章 世路难行,自持人生鲲潜深海为厚积,鹏飞冲天争一鸣弱者不弱需自省,世路难行仍要行说者不可无意,听者定要有心人生难过的三重门守中庸之德,观自在自我瑚琏之器与尘世藏珠常思己过,勇于负责第十三章 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世上*难是圆满生命如莲次第开,沿途美景心相随君子三乐,带你从人生苦短中成功突围淡对荣辱,人生古刹升起平和的祥云富贵于我如浮云,参透名利退全身不出卖自己的精神主权第十四章 以方圆之态享受人生人生规矩,行走方圆比难得糊涂更难的是“装糊涂”顺流逆流皆能屈能伸,是为大丈夫*难揣摩的是人心进退自如:处世为人的*高艺术凡事都应该把握好“度”拈花微笑,行而不言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节选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内容简介:上下五千年,步履如飞,尽情体会传统文化智慧的精髓;纵横十万里,目光如炬,穿透历史风尘品味生活的繁华与精彩。人们习惯称他为“居士”,也有人喜欢尊他为“教授”,然而更多的是敬他为“大师”。他是“台湾十大*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人们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阅读传统文化的捷径。他就是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是“禅宗大师”,是宗教家、哲学家,也是温暖人生的*佳顾问。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相关资料
插图:“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自在的境界就是这种“随”的精神,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南怀瑾先生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得道的人在这个世间已经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就像婴儿拿到一个心爱的东西。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全力,而是把力气放到了若有若无间,安详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的境界了。做人也可以用这个道理,即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恰得因知寒山贫困,便时常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吃。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寒山点头称是。后来有人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刺史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世界上哪里有真的菩萨?禅师说寒山、拾得就是,胤便千里迢迢赶去拜会二人。二人见到闾丘胤大笑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南怀瑾先生解释此处说,二人称丰干是弥陀的化身,可惜世人没有慧眼,看不清罢了。寒山、拾得说完这些话就隐身岩中,再看不见踪影。闾丘胤叫人把二人题在石壁间的诗词录下,流传到现在。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所缠缚,洒脱自在,俯仰大笑间一派自然,不慕虚名,实在叫人钦羡。其实二人是不是真的菩萨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菩萨,生活得就像菩萨,这种境界绝妙得很。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很厚的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真实。只有驾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了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越游刃有余。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对生活种种形势计较太多,只需一点淡淡的随性,心中有菩萨,生活即菩萨,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