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成功/励志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

  2020-06-12 00:00:00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名人的论述名利的精彩文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卓越人士对名利的独到观点,犹如来自人类历史各个山洞的清澈溪流,在书中汇聚成一片营养之海。细细品味,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了解名利,懂得正确对待名利、获取名利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成长、人生增添积极的力量。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 目录

**辑 名誉,不可承受之累
 名人也是普通人
 还我自由自在身
 面子和荣誉
 声名 
 荣誉即等级:我拒绝一切荣誉
 名声是一件太重的行李
 名誉的轻重
第二辑 高贵的名誉
 荣誉与爱荣誉 
 荣誉感
 责任——荣誉——国家
 自由、幸福和荣誉 
 荣誉·梦想·成长
 本雅明的身后名
 德行的嫁妆
 论荣誉 
第三辑 名声的获得
 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
 人想出名猪想壮
 表演的光荣(节选)
 大师的由来
 名气、名声和名誉孰重
 论荣誉
 论个人荣誉和国家利益
 名声的获得
 “名”的断想
 以性命与名誉对算
第四辑 名誉无价
 关于名誉
 高尚与卑鄙的组合
 名人丑效应
 名人的名誉
 名声
 名誉问题
 名节
 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誉
 珍重你的声誉
 想清高
 美好的声誉
 名望的重要性
 让孩子懂得珍惜名誉
第五辑 虚名是雨后彩虹
 名人
 求名六字真言
 忘名·立名·窃名
 借名、盗名和拜名
 说“挂名”
 排名战争
 名誉是把双刃剑
 说“面子”
 个人信用与社会印章
第六辑 道·名利
 清高与名利
 名与利
 不要过早地涉足名利场
 闲话名利
 “知名度”
 “名”的危机
 小丑
第七辑 品德比名望更重要
 事关荣誉
 你只有一次机会丢失好名声
 论人间荣耀之虚渺
 名声
 “成名”之后的思考
 小有薄名不入流
 名声比金钱更有价值
 品德比名望更重要
 荣誉和美德
 荣誉与美德
 人格是*高的学位
第八辑 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 
 毁誉
 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 
 “名人”的断想
 梦想悠悠
 名声在外
 谈名
 谈浮名
 逛“名”市
 “恨富笑贫”病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 节选

**辑 名誉不可承受之累
王选(1937-2006) 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计算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此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有“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升”的称号。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站在*前沿、处于**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5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多,而且我也在**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这有点儿类似“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现在这个“马太效应”在我的头上体现得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他确实不比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一旦干到具体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是怎么回事。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一年、两年连续几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线5年,怎么可能是权威?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线,高峰已经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了,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60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说:“前几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就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要结束了。”在**线努力作贡献,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
  在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个建议:“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国家重大项目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建议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只有22岁;比尔·盖茨开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如果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仍然是“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大家对我也比较谅解,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开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的。我们要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儿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昵,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了。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还我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市)。著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梵文、巴利文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其一生致力于东
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工作,被誉为东方学大师。著述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散文作品有《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翻译作品主要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因我的环境对我有大裨益,所以才造成了这一个假象。我在40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能追求的*高荣誉,我已经全部拿到手。在学术上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在教育界是一级教授。在政治上是全国政协委员。学术和教育我已经爬到了百尺竿头,再往上就没有什么阶梯了。我难道还想登天做神仙吗?因此,以后几十年的提升提级活动我都无权参加,只是领导而已。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在大学中这已经不低了——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不过,我在这里必须补充几句。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
  我现在想廓清与我有关的几个问题。
  辞“国学大师”
  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大概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的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毕竟是保留在所谓“国学”中的。当时在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队民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情况引起了一位学者(或者别的什么“者”)的“义愤”,触动了他的特异功能,著文说,提倡国学是对抗马克思主义。这话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让我目瞪口呆。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想通。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的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辞学界(术)泰斗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先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l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0i6)戛乎难矣哉!
  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儿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辞“国宝”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大约在八九或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露出了真面目,自己是不是就成了原来蒙着华贵的绸罩的朽木架子而今却完全塌了架了昵?也不是的。
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儿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我自己觉得,桂冠取掉,里面还不是一堆朽木,还是有颇为坚实的东西的。至于别人怎样看我,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别人写我的文章我基本上是不读的,我怕里面的溢美之词。凭自己那一点儿自知之明,考虑自己学术上有否“功业”,有什么“功业”,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心得悟语
  面子和荣誉
蒙田(1 533-1 592)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作家。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并认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就在今世。他的散文对培根、莎
士比亚以及l7、18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及戏剧家影响很大。代表作是三卷本的《随笔集》。
  追求荣誉是人的本能问题。
  人们都有自爱思想,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实际要高,就像爱情能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往往把自己所爱的人想得比实际情况更加完美。
  我不是怕犯这种过错而希望别人看轻自己,也并不希望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实际状况更好。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评价都应当是公正的,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如果你是恺撒,那就大胆地承认自己是世界上*伟大的统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是面子,面子弄得人们头晕目眩,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模糊不清,抓牢了树枝,却放弃了树干。
面子不许我们说出合法正常的事情,对此我们完全服从;理智不让我们做出不合法不正常的事情,我们却不去理睬。体面的规矩在束缚我们的手脚,它不让我们肯定自己,也不让我们否定自己,这一点人人都是明白的。
有些人很幸福,命运很好,总是高人一等。他们可以用令人瞩目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为人。有一些平凡之人,如果他们自己不说就无人会谈起他们,要是他们大胆向希望了解他们的人谈论自己,那也情有可原。在这方面卢齐利乌斯是个榜样。他在纸上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为,并根据自己的感觉把自己描写下来。
  卢齐利乌斯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怀疑,也没有因此而受到责难。
在我小的时候,别人就从我身上发现了某种我自己也难以说清的气质,这使我显示出一种虚幻的自豪感。我们生来就会具备某些特点与倾向,这是正常的。这些特点和倾向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并无法感觉出来。
在这些物质的影响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形成了某种习惯:意识到自己的美并装腔作势。如亚历山大的脑袋稍稍倾向一侧;亚西比德说话有气无力、含含糊糊。恺撤用一个手指搔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西塞罗有揉鼻子的习惯,似乎他生来就看不起人。这些动作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们身上。还有一些动作则是我们有意识做出来的,如屈膝礼,通过它往往能得到不应有的名声,即谦和有礼,有些人就因贪图虚名而装出谦逊的模样。
我很喜欢脱帽礼,天热时更是如此,除了我的下人以外,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对我行这种礼,我都向他还礼。但我希望某些王公贵族少行这种礼,即使要行也得审慎些,假如见到一个人就要脱帽行礼的话,那将起不到该礼节应有的作用。
这种礼节如果大众化的话,也会失去自己的作用。至于超乎寻常的举止,就要提起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高傲气派了。
在众人面前,这位罗马皇帝总是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态,既不低头转身,也不侧目观看站在路旁欢迎他的人群,他不吐痰,不擤(xing)鼻涕,也不擦汗水,即使在马车颠簸的时候,身体也纹丝不动。
我不知道我的那些习惯动作是否都是天生的,是否具有某种隐秘的倾向,我无法对自己身体方面的运动负责。但对于我心灵的活动,我想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骄傲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自己评价太高,一是对别人的评价太低。
**个原因,我觉得有一种心灵迷失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我感到难受,它毫无根据,对你纠缠不休。我尝试着减少这种压力,但终究不能完全消除它。我总是贬低所拥有的东西,这种感觉会使我过于离谱,这如同占有反而会使你轻视所拥有的和支配的东西一样。
  在两部价值相同的著作中,我总是用更为严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这并不是出于对完美的追求或创作出更优秀作品的愿望,而是像有的丈夫轻视自己的妻子,有的父亲轻视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些异域风俗和语言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对拉丁语产生的敬意超过了它应该得到的。我邻居的财产、房屋和马匹与我差不多,但我却认为他们的比我的更好,因为它们不属于我。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因此,我欣赏其他所有人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也不敢说我能做什么。我在事前和刚开始做时都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自己做完之后才能明白。
  我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就像对初识的人一样陌生。特别是不管我做什么,心里都会十分紧张,并祈祷着自己好运。如果我能胜任某件事的话,就得归功于自己的运气,而不是能力。在古代,在那些对人的评论中,我*易接受、*欢迎的是那些对我们*轻视、*贬低和*为侮辱的评论。
  我认为,哲学只有在阻止我们的骄傲和虚荣时,只有在真心实意地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时,才真正起到作用。社会和个人谬误发生的根源,就在于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我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我看到关于人的观点各式各样,走进去困难重重,如同走进深不可测的迷宫。既然这些人无法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状况,既然他们不知道自己使其运动的东西如何运动,也不知道怎样来描写与解释他们拥有和使用的东西的作用,那我怎能相信他们所说的第八颗行星运行的原因以及尼罗河潮涨潮落的原因呢?《圣经》说,让大家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可以说这是误导。
我发现,要找一个对自己的评价较低的人,或找一个对我的评价低于我对自己的评价的人,很有难度。我觉得自己平淡无奇,和别人唯一的不同点是,我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比一般的缺点都要卑劣,但我既不想否定它们,也不想为它们辩护。
我欣赏自己是因为我明白自己的真实价值。如果我看上去很骄傲,那也只是表面上的,是心血来潮所致。这种骄傲微不足道,不足以被我发现。
思想问题,不管它由什么构成,也从来没有产生过能使我感到真正满意的东西,别人的赞誉不会使我感到高兴。我的评判审慎而苛刻,对自己更是如此。
  ……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

http://www.00-edu.com/tushu/lz1/2020-06-15/251925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